一咏三叹出韵味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诠释,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经典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范例。
  【片段一】独具慧眼,找准情感切入点
  师:第1段最后一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赏析】学生与文中作者年龄相仿,感情上容易沟通、形成共鸣。于老师深钻文本,独具慧眼,找准了这一情感切入句,为后面的一咏三叹,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与作者一次次进行心灵对话,打开了一扇门。
  【片段二】以情促读,泛起情感涟漪
  (教学“谈《水浒传》”部分)
  师:读得不错,但伯父的话没读好。我读伯父的话,你读周晔的话好吗?(于老师把“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读得有声有色,引得生捧腹大笑)伯父没有批评周晔,没说她半个不字,为什么她又难过又羞愧呢?
  生:这里表面上是夸“我”的记性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马虎,所以她难过。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说得好。好就好在一个表面上,一个实际上。这叫“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生读)
  师:鲁迅批评侄女是非常委婉的。临走还送她两本书。读完这个故事,什么是“爱抚”,你明白了吗?
  生:是疼爱的意思。鲁迅先生很疼爱他的侄女,很关心他的侄女。
  师: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的理解会比刚才更深刻了。(投影情感切入句,生齐读)
  【赏析】通过第一个故事“谈《水浒传》”的学习,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伯父一句幽默的看似自夸、实则委婉批评的话,心里泛起情感的涟漪。于老师适时让学生再读前面找出的情感切入句。此时,学生对这句话的感悟比初读时深刻得多,心和作者贴得越来越近。他们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自悟自得建立起来的,这与教师的告诉或空洞的说教不可同日而语。
  【片段三】以演促读,激起情感波澜
  (生练读第三部分“笑谈‘碰壁’”)
  师:现在我请一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生练习读人物对话,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生饶有兴趣地练读)
  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谁来?没有把握?那就再练习练习。(生继续练习,师找了名女生上台扮演周晔)
  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笑)对,听了周晔的话要哈哈大笑。
  (师生扮演角色,精彩对话,引得生哈哈大笑)
  师:(指着一位笑得最厉害的男生)你的笑声最响亮,请问你笑什么?
  生:我笑您太幽默了,笑周晔太天真了。鲁迅先生说的“黑洞洞”,是说那时是旧社会,人民受压迫,不见天日。
  师:那“碰壁”呢?
  生:是指他写的文章报刊不敢发表,他在斗争中遇到很多挫折。
  师:(走上前与该生握手)你是个爱思考的学生,肯定也是个爱读书的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可不是鼻子真的撞到了墙上哟!同学们,这个故事写得精彩,全是人物对话。请你们再默读一下,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读好了,记住了,今后你们写话就容易了。(生默读)
  师:(低沉地)同学们,鲁迅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他曾用了100多个假名字,多不容易呀!他就是这样同敌人作斗争。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投影再次出示情感切入句)我相信再来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得比刚才更深刻。(生齐读,读得非常动情)
  【赏析】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和“谈《水浒传》”在理解难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谈《水浒传》”时,鲁迅先生对侄女幽默的批评方式是“锣鼓听声”的话,那么,“笑谈‘碰壁’”时,鲁迅“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则是“一语双关”。于老师深谙教学之道,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通过读一读、背一背,尤其是演一演的方式,在诙谐幽默之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上述教学片段中一个男生的回答是多么精彩,这正是他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是于老师的“以演促读”起到了激发情感、理解文本、感悟人物崇高品质的多重功效。学生再读这一情感切入句的时候,思想又一次得到了升华,读得动情自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学生在经过练读、背诵、表演之后,还收获了如何进行人物对话的写作知识,可谓是不着斧痕的意外之喜。
  【片段四】以读促读,掀起情感巨浪
  (教学第四部分——“救助车夫”)
  师:这部分最难读的是最后的第8、9自然段。难读,也难懂。请大家读一读,体会体会文章的意思。
  (指名读,没读出感情。师范读,读得很动情。全班学生再读,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次是读进去了)
  师:请一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得生动、感人,全场肃然)
  师: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他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里。像这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
  (又一次投影出示情感切入句,师动情地范读,打动了听课师生的心)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学生齐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没有情感的介入,没有理解的逐步深入,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浮于浅表读不出韵味来的。“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淀。于老师没有让学生过多地分析和讨论,更没有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一切都通过朗读来推进理解。在学生读不出感情的时候,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两次范读之后,朗读的劲头马上出来了,所以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本中的字句此刻已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已成为他们心声的自然流露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受感动,这是“以读促读”的妙处所在。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呈现螺旋型的上升状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于老师在教学时做到长文短教,不“琐琐细细地问、零零碎碎地答”,而是“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式地抓住情感切入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一步步感知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我”的伯父,更是天下穷苦大众爱戴和敬仰的、代表时代精神的文化巨人。在“一咏三叹、点面结合”的朗读对话之中,学生的思维认识不断螺旋式上升,最终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永远值得我们所有人爱戴和怀念。于老师抓住的情感切入点,既是文本教学的生发点,又是“三维”目标的发展点、人文精神的提升点,真可谓匠心独运而又育人无痕,韵味无穷。(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儒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课堂回放】  按照原定的教学预设,我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圆的画法、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我将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放在了开头和结尾,即圆的画法和特征部分,而让圆的各部分名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不仅能够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同时还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深深触动了我!  令我“兴奋”的男孩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男孩逐渐引起了我的注
期刊
作者简介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青年教师标兵,无锡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小学语文名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我拿什么教语文》。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授业解惑,学生则主要通过对教师语言的理解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相同的科学性
期刊
【课堂回放】  “认识图形”一课是在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的时候进行的。课一开始,我带领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各种形状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展示分类情况并说明理由。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分别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后,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只把球放进小筐里,而不把圆柱放进去?——对于“圆柱”和“球”的认识开始了。  生1:圆球会滚,圆柱竖着放就不会到处乱跑!  生2:圆柱有两个面
期刊
【课堂回放】  当教学过程进行到例题讲解部分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了很多只青蛙。我请学生续编儿歌:(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在汇报的时候,一名男生的答案如下:“(n)只青蛙(n)张嘴,(n )只眼睛(n)条腿。”  我表达了对这名学生答案的看法:“如果n表示1,那么不就成了(1)只青蛙(1)张嘴,(1)只眼睛( 1)条腿了吗?”此时,全班哄堂大笑,这名男生仍然眉头紧锁,脸上
期刊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近20篇论文发表,著有《走近天下童心》。  一、纪实:一节成功的课例  周五接通知有省教研员来听课,指定课题“圆的认识”。怎样才能使这堂课的教学富有新意、更具研究价值?正好这几天重温了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我决定尝试采用“小先生制”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育。  利
期刊
听过吴老师课的人经常会这样问:“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如此兴奋、主动?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思维活跃、思考深刻?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那么专注的神态和原来如此的释然?”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吴老师经过40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学观、
期刊
区域亮点·南大附中篇  [编者按]五年时间,一所学校能有多大发展?南大附属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用五年时间实现了由普通中学向江西省重点中学的转变。从五年前学校高中学生不足300人到如今的2600余人;连续五年获南昌市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奖、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先后成为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首批学校、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江西省重点中学、南昌市名校。  南大附中何以在五年时间内发生如此翻
期刊
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意味着课程改革将开始新的征程。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修订的?修订的意义在哪里?核心精神是什么?课程标准修订后对课程容量与难度的要求有何变化?我省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哪些具体要求?近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下简称基教处)处长刘雪平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采访。    记
期刊
语文,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最卓越的智慧,它可以呈现博大宏阔的自然画面,展示动人心弦的社会场景,表现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传递纯洁质朴的人间真情,揭示意味深长的人伦事理。因而,语文确实是一种美,一种与民族同在的美、与生活同步的美、与文化同行的美。这种美是最悠远的美、最绵长的美、最富魅力的美、最耐人寻味的美。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不应纯粹从工具视角教学语言文字,还应成为引导审美的过程,带领学生走进语文
期刊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上好作文指导课,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文,教师上下求索,备尝艰辛。在一次作文课比赛中,洪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父母的爱》,教学思路与教学效果都使人眼前一亮。   【片段一】整合单元,真切入情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和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