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的文士心灵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gofly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晚期,经学已呈式微之态,士阶层中悄然兴起了对文赋、俗乐和书画的喜爱,蔡邕虽为传统经儒之士,其文赋、音乐、书画对东汉晚期的文艺审美风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蔡邕(133—192)主要活跃于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文坛,他学识渊博,与当世大儒文士交往颇深。他是“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后汉书·胡广传》)的胡广的学生,与“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后汉书·卢植传》)的卢植交情颇深,也是汉末大儒郑玄的老朋友。与卢植、马融族孙马日磾、杨彪、韩说等在东观同校《五经》。
  蔡邕文赋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其碑铭尤为著名。《文心雕龙·碑诔》谓“孔融所创,有摹伯喈”。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夫皮朽者毛落,川涸者鱼逝。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直接化用蔡邕《正论》“皮朽则毛落,水涸则鱼逝,其势然也”。孔融比蔡邕小20岁,应璩年辈更晚。取法蔡邕的例子,汉末不在少数。
  蔡邕好奇,其文赋多有以奇为美的特点。如《短人赋》,写“出自外域,戎狄别种”的侏儒在中国“去俗归义,慕化企踵”。名士高彪屡有奇文,蔡邕对他推崇备至。蔡邕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知遇、提携之恩,盛赞其有“异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王粲曾祖王龚、祖父王畅,皆为汉三公,故蔡邕称王粲为“王公孙”。《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载:“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王粲图书经继子王业之手再传至子王弼。从蔡邕到王弼,汉末文艺之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蔡邕琴乐造诣甚高。《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蔡氏五弄》解题引《琴集》曰:“《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并宫调,蔡邕所作也。”又引《琴书》曰:“邕性沉厚,雅好琴道。嘉平初,入青溪访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出示马融,甚异之。”


  蔡琰、顾雍、阮瑀等是蔡邕琴乐的传人。蔡琰继承家学,融合匈奴管乐器胡笳和汉族弦乐器古琴,作有《胡笳十八拍》。顾雍学琴书于蔡邕,《三国志·吴书·顾雍传》载:“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雍从伯喈学,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伯喈贵异之。”阮瑀“少受学于蔡邕”(《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阮瑀》),以思维敏捷著称,能于马上作书,曹操不能增损丝毫。其子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是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人物。
  蔡邕也是书画大家。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灵帝诏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有《讲学图》《小列女图》传于代”。可知蔡邕擅长人物画,书、画、赞有“三美”之称,并因此受到灵帝的重用。
  熹平四年,蔡邕奏请灵帝正定五经文字,“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朝廷此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传》)但吸引士人显然不是五经内容,而是蔡邕高超的书法艺术。
  光和元年,灵帝“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后汉书·蔡邕传》)。这个以孔子及其弟子为标榜的鸿都门学,招揽的是擅长辞赋书画的寒士。当时炙手可热的鸿都门士,有姓名可考者,有驩兜、共工、乐松、任芝、梁鹄、郄俭、江览、师宜官、刘旦、杨鲁等三十余人。对于鸿都门学,蔡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在《对诏问灾异八事》中说:“上方巧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宜且息心。”蔡邕自己虽刻意避嫌,表明立场,但仍无法摆脱与鸿都门学的密切关系,《魏书》卷九十一《术艺传》载:“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邕者。”鸿都门学影响颇深,南宋谢采伯《密斋笔记》载:“魏晋以来,楷书日盛,皆鸿都门学之余。”这其中蔡邕应发挥了不少作用。
  蔡邕是转折时期的代表人物,交游甚广,明确见于史料的有胡广、袁滂、马融、羊续、卢植、郑玄、韩说、马日磾、桥玄、孔融、曹操、圈典、王延寿、王匡、杨复、郭泰、李膺、申屠蟠、边让、王粲、阮瑀、路粹、顾雍等人。蔡邕的价值,在于以其自身文艺实践展现了文士心灵的转向以及对新审美情趣的追寻,也昭示了东汉以来文艺审美情趣的新变,并影响到士人的生活、思想。
  鸿都门士人如乐松、任芝,官至侍中;梁鹄为凉州刺史、侍中、选部尚书。他们“或典州郡,入为尚书侍中,封侯赐爵”(司马彪《续汉书》),说明这种时代风气还影响到了朝廷用人。蔡邕虽然还纠结游移于正统文儒与鸿都门士之间,但从曹魏政权重视书画辞赋,将此类士人作为“英儒”招揽为文学官属,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士标举清峻通脱的审美风标,共同开启一代新风的事实来看,我们对蔡邕影响汉末士风之深远及他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或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
期刊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
期刊
吴宓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抗战期间,吴宓应邀到乐山武汉大学讲学,引起轰动。这种教授名额很少,乐山工商界的陕西同乡会非常敬重这位老乡的学问,决定举行宴会招待他。席中有人请吴宓讲讲做人的道理,吴宓说:“我想就是‘不苟’二字”。  “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宓一生都在大学里度过,他的
期刊
二十岁的时候初读《红楼梦》,看到的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三十岁的时候再读《红楼梦》,看到的是悲欢离合与人情冷暖;现在四十岁,三读《红楼梦》,看到的则是人生感悟与处世哲学。  再读《红楼梦》,忽觉小人物身上亦有人生智慧,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生百态,遂挑拣些小人物议一议,首议的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门子,在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出场。  想必给官老爷侍茶捧衣八九年,门子耳濡目染也精
期刊
想不到,有这样一批文官武将,时隔80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站在烟波浩淼的东钱湖畔,就像当年守护着墓主一样,虔诚地恭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石刻的形象嘛”,是的,它们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但任何一块石头一旦被雕刻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一股无形的生命的血液也就注入其中,它们就成为了一种寄托和象征。要不然怎么会有表情含蓄的文官、神态彪悍的武将呢?又怎么能感觉得到朝服的飘逸、盔甲的厚重呢?尽管他
期刊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前留下遗嘱说:“糜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父亲的遗嘱决定了胡适的命运,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被人敬重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子读书。当时,每个学生交给先生的束脩只有两块银元,而冯顺弟则给先生六块银元,后来逐渐递增,直到十二块银元,先生自然乐得在胡适身上下功夫。在徽墨里泡大的胡适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幼年时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被乡人称为“糜先生”。 
期刊
尘世有了生命,苦难就开始与生命如影随形。在人生的过往里,苦难的时光也许并不漫长,但足以深入我们的今生。  苦难追赶着我们,也雕琢着我们。当被一次又一次的病痛折腾得苦不堪言的时候,当被夜的寂黯包裹得无法脱身的时候,当被尘世的虚情假意一次又一次愚弄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依然是清醒的,我们的灵魂依然是顽强的。一如文怀沙,在被病痛折腾得无法承受时,反而还可以大声地笑出来,反而觉得尝到了尘世间难得的痛苦着的幸福
期刊
偶然翻书,忽然看到一个闻香识人的典故。宋朝时有一隐士,他结庐于青山绿水间,家藏万卷书,一身染有暖香气息。有一天,他远行去访其故友,刚走近故友门前,故友已开门出迎,并微笑言道:“远闻清香,而知君已至矣!”  这就是知己。  世间那些气味相投之人,观其容,闻其香,听其音,察其意,即可引为知己,彼此惺惺相惜,乐趣无穷。遥远的古代,一个静夜,俞伯牙在荒野之中弹琴一曲,初遇的钟子期听之,即知其琴音之境:“巍
期刊
李钟岳(1855年-1907年),字崧生,又字申甫,山东安丘县辉渠乡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读,18岁中秀才,之后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他39岁时赴济南应试考中举人,后因无钱回家而留在省城以教私塾谋生。他43岁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从此入仕为官。  1907年正月,李钟岳调任浙江山阴县任知县。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一件近代史上的大事——秋瑾被害。徐锡麟于1907年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事,
期刊
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江南人冯时可入云南时,看滇西清泉,感叹此地苍山洱海绝境,但寺无好茶,辜负了大好的日月。同是江南人,徐霞客则在云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