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是以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创建为标志。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在印刷业方面,特别是在印券方面曾一度左右着当时中国的经济;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化管理体制、理念、技术等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早期的现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早期现代化
一、中国近现代出版业与社会经济的融合
(一)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
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国门,旧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长期停滞在木版印刷状态的印刷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新式的印刷机器传入中国,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才逐步兴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我国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期间也发生一系列与出版业密切相关的大事。首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出现了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北洋军阀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并大搞复辟活动,在思想上尊孔复古,企图蒙骗人民。其次,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军阀统治;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八股、文言文,这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为现代出版业的起萌芽提供了可能。再次,中共的诞生,是一件具有划时代的大事。反映在出版方面,就是大量介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刊物不断涌现,如雨后春笋。中国现代出版业不仅印刷技术大为改进,而且书刊质量注入了新的革命的内容。但都遭到北洋军阀的摧残和迫害。第四,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北伐胜利,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发生,除在政治和暴力对共产党员进行迫害外,还施行所谓的“文化围剿”,中国革命的、进步的出版业处在被扼杀、被践踏的境地,走过一段极为艰难险阻的途程。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爱国的出版业与反动的、倒退的、不抗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它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十九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出版巨头——商务书局和中华书局也走过极为艰巨的道路。1897年,商务书局在上海成立,刚开始它是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手工业,至民国成立时,它发展到以吸收日资,组成有限公司,设有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并在汉口、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馆或支馆。这种经营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少见的。此时已经初步聚集和团结、思想进步,精通编辑和出版业务的人才,如张元济、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陆费逵、孙毓修等。“商务重庆分厂,创制出赛铜字模,即以培珀代铜,几分钟之内即可制造出100—200枚字模。还创制出长宋字体、特大老宋和特大黑体字体,并能制造各种仪器、标本、模型、华文打字机等,公开出售,增加收入,弥补全馆当时经济来源之不足。”
中华书局与中国民国同时诞生。建立者是曾在商务工作过的陆费逵。虽然中华书局曾面临过两度破产的风险,但“中华书局在民初新兴时期,1917年上半年,营业额超过一百万元,以当时的物价计算,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作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书局“资本从成立时25000元,陆续增加为60万元(1914)、100万元(1915)、160万元(1916)、200万元(1925)、国币400万元(1937)、法币100亿元(1948)、最后的资本总额为人民币200亿元(1950)”尽管中华书局的资本实力与商务无法相比,但已和商务形成两足鼎立的局面。
(二)中国现代出版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
(1)现代出版业的起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转
印钞券暴发。中华书局在解放前以印刷有价证券闻名。早在二十年代初,就致力于凹版印制业务的筹备,从国外引进了雕刻制版设备,由留日技师沈逢吉培训了一批雕刻人才。由于凹版印制比较复杂,损耗大,印价高,除了国家发行的钞券、公债票和大企业的股票外,其它用凹版印刷的印件很少,因此业务时断时续。由于国内印刷技术的原因,在旧中国,不论国家银行,或者民营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钞券,都是向外国订印,运回国内加印签字、图章。有的甚至连签字、图章也在国外印刷。1935年,南京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中央)、中(中国)、交(交通)、农(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钞券为法定货币,可以在市场流通。其它在市上流通的民营商业银行和各省地方银行所发行的钞券,以及用白银元、银角等硬通货,一律停止使用,限期兑换法币。这样,中华书局承印南京政府“中央银行”钞券业务。此外,这时期承印的大宗印件,除了财政部之公债票库券外,还有各银行公司之股票、钞票、支票;各大公司工厂之商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香烟壳纸,以及申报发行之中国分省新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抗战开始,军需浩繁,通货膨胀开始,对纸币的需求量更大。1935年到1938年不到四年的时间,中华书局印钞业务发展之快,是十分惊人的。“原来只有一、二十台手摇凹版机,发展到百余台小电机,从业人数达八百人。为了适应客观需要,还从德国买进了大电机五台(一台运沪,4台运港)。”这样中华书局这时期在印钞方面的收入也是比较大的。其经营的效率以及规模无形中在客观上影响着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
(2)现代出版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从1902年至1950年6月共出书15116种,28058册。
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出版方面,自其与中华书局开始展开竞争时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中华书局在这方面也比较明显的,其中教科书出版的比例上在其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为30.3%。这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民众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时人的概念里,民国时期学认字的人必先认识商务和中华。此外,20世纪20~30年代,中华书局经营教具和开办学校,不仅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更重要是极大的扩大了当时出版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影响。图书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不言而喻,他们经营的教具和所发行的教科书同样服务于教育,这样一来,连带销售,既可以带动商店经营,又提供顾客方便;既可彼此之间增加销售额,又提高了效率,从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与早期的经济现代化
中国早期的经济现代化与近代列强的入侵紧密相关,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压力之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下“现代化”的。这种被动性也被称为外生刺激型现代化。中国经济早期的现代化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它的核心是带有早期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并在出版界内较早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出版技术与竞争机制。
(一)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引进
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社一开始是采取较为科学的生 产方式,其中,中华书局集编、印、发一条龙的出版模式和书刊互动的出版方式。其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也是从西方引进,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这在前文有所论述。
商务印书馆是私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求得发展,自然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值得注得的是,这与商务前期的高层领导有超前的意识相关。其中心人物是张元济、高梦旦和王云五。
1915年,陈叔通应张元济之约,参加了商务的工作,他看到三个所各搞各的,工作中缺乏统一的计划性,不便进行全面规划和通盘的考虑,与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相去甚远。在他的建议下,通过协商,1915年在三个所以外,另成立了总务处,由陈叔通负责。总务处成立后,规定三所所长定期聚会,商讨有关事宜。意见一致,便通过执行,意见不一致,则下次再协商或在会后个别商量。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协调统一的机构,提供了制订统一的规划和规章制度的条件,为进行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张元济是一位积极主张引进人才,实行科学管理的商务管理者。他在1926年,4月底为辞商务印书馆监理职致商务董事会的信中谈到“思想解放,无论何事断不能默守一二十年前陈腐之见解,简略方法,以为因应之具”,并认为商务“必须用科学的管理,诚心的结合,勿以喜怒为赏罚,勿以恩怨为进退。”主张网罗人才“勿以其素未习狎而参以嫉忌之见。”这为商务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王云五是规划和组织改革旧制度,建立早期现代化科学管理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1929年11月,商务总经理鲍昌病逝,董事会物色人选,决定让张元济、夏筱芳与王云五商量,请王云五任商务总经理兼编审部部长职。王云五回商务以将原来的合议制式的总务处取消,改为总经理独断制为条件。总务处降为总经理的办事机构;其次,由商务出资让他出国考察企业管理,行期半年。董事会同意其条件。王云五回国后,进行了体制改革,建立了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全馆工作统一由总经理指挥和负责,并实行事业部制,撤销了原来的总务处,成立总管理处。作为总经理的办事机构。设经理若干人,协助总经理领导有关业务。取消各专门业务部门的层次,设人事、会计、统计、稽核、研究等组,分别由经理分工领导。这样精简机构,减少层面。提高工作效率。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运行机制为许多同行和其它企业所借鉴。
在管理制度方面,商务制定了“标准操作方法”,并以为依据,订出生产规程、劳动定额、分级工资标准等,根据完成定额的多少,给予奖金或扣发部分工资。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大大的提高了商务印书馆的效率与竞争力。
(二)引进先进的出版技术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敢于和善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不断更新技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商务印书馆成立不久就着手开始进行技术革新。1900年,商务收购上海日商修文印刷所,始用纸型;1904年,商务聘用日本技师来华指导雕刻黄杨版技术;一年后,商务聘请日本技师来华从事彩色石印,同年聘请日本技师传授雕刻铜版技术;1907年,商务开始拥有珂罗版印刷,且可印彩色;1909年,商务聘美籍技师试制三色铜版成功;1912年,商务始用电镀铜版;1913年,商务引进汤姆生自动铸字炉;1915年,商务引进美国海立司彩色胶印机,并聘请美技师来华指导,并创制仿古活字;1918年,商务聘日本技师传授马口铁印刷;1919年,引进美国“米利印刷机”,后来又引进双色米利机和双面米利机;1921年,引进新式制纸型机。
以上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20年内,商务几乎平均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都要进行过一次技术更新。大胆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经常聘请外国技师来华指导技术,或派人出国考察,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商务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融入出版界竞争机制
当中华书局闯入教科书市场,一举成功,从此奠定了中华书局在出版界的地位,也宣告了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领域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竞争机制引进印刷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价格战”是图书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科书领域,各书局的价格竞争更是大行其道。中华书局初崛起的几年,商务印书馆便试图趁其立脚未稳,凭借自己雄厚的资本,通过降低教书定价打倒对方。商务当时采取的办法是:购教科书一元,加赠书券五角;购杂书一元,加赠书券一元。中华书局不得已,也只好照此办理。又如,1924年,世界书局出版教科书后,商务和中华两家为抵制新的竞争者,合设国民书局于上海河南路,商务出资2/3,中华出资1/3,编印新国民小学教科书一套,不计成本,用赠送、跌价办法与世界书局竞争,折本数十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社为例窥探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可以看它们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作为文化出版单位,也推动了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为现代教育注入现代精神注了精神支持,但更应看到的是它伴随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动荡不安,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即使在风云变幻处于分裂时期的二十世纪初,或是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社会结构处于转型的时期,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企业同样对中国的经济生活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它们的印刷技术、印刷产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在同行里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且也为其它行业所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早期现代化
一、中国近现代出版业与社会经济的融合
(一)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
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国门,旧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长期停滞在木版印刷状态的印刷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新式的印刷机器传入中国,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才逐步兴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我国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期间也发生一系列与出版业密切相关的大事。首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出现了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北洋军阀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并大搞复辟活动,在思想上尊孔复古,企图蒙骗人民。其次,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军阀统治;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八股、文言文,这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为现代出版业的起萌芽提供了可能。再次,中共的诞生,是一件具有划时代的大事。反映在出版方面,就是大量介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刊物不断涌现,如雨后春笋。中国现代出版业不仅印刷技术大为改进,而且书刊质量注入了新的革命的内容。但都遭到北洋军阀的摧残和迫害。第四,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北伐胜利,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发生,除在政治和暴力对共产党员进行迫害外,还施行所谓的“文化围剿”,中国革命的、进步的出版业处在被扼杀、被践踏的境地,走过一段极为艰难险阻的途程。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爱国的出版业与反动的、倒退的、不抗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它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十九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出版巨头——商务书局和中华书局也走过极为艰巨的道路。1897年,商务书局在上海成立,刚开始它是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手工业,至民国成立时,它发展到以吸收日资,组成有限公司,设有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并在汉口、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馆或支馆。这种经营方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少见的。此时已经初步聚集和团结、思想进步,精通编辑和出版业务的人才,如张元济、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陆费逵、孙毓修等。“商务重庆分厂,创制出赛铜字模,即以培珀代铜,几分钟之内即可制造出100—200枚字模。还创制出长宋字体、特大老宋和特大黑体字体,并能制造各种仪器、标本、模型、华文打字机等,公开出售,增加收入,弥补全馆当时经济来源之不足。”
中华书局与中国民国同时诞生。建立者是曾在商务工作过的陆费逵。虽然中华书局曾面临过两度破产的风险,但“中华书局在民初新兴时期,1917年上半年,营业额超过一百万元,以当时的物价计算,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作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书局“资本从成立时25000元,陆续增加为60万元(1914)、100万元(1915)、160万元(1916)、200万元(1925)、国币400万元(1937)、法币100亿元(1948)、最后的资本总额为人民币200亿元(1950)”尽管中华书局的资本实力与商务无法相比,但已和商务形成两足鼎立的局面。
(二)中国现代出版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
(1)现代出版业的起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转
印钞券暴发。中华书局在解放前以印刷有价证券闻名。早在二十年代初,就致力于凹版印制业务的筹备,从国外引进了雕刻制版设备,由留日技师沈逢吉培训了一批雕刻人才。由于凹版印制比较复杂,损耗大,印价高,除了国家发行的钞券、公债票和大企业的股票外,其它用凹版印刷的印件很少,因此业务时断时续。由于国内印刷技术的原因,在旧中国,不论国家银行,或者民营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钞券,都是向外国订印,运回国内加印签字、图章。有的甚至连签字、图章也在国外印刷。1935年,南京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中央)、中(中国)、交(交通)、农(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钞券为法定货币,可以在市场流通。其它在市上流通的民营商业银行和各省地方银行所发行的钞券,以及用白银元、银角等硬通货,一律停止使用,限期兑换法币。这样,中华书局承印南京政府“中央银行”钞券业务。此外,这时期承印的大宗印件,除了财政部之公债票库券外,还有各银行公司之股票、钞票、支票;各大公司工厂之商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香烟壳纸,以及申报发行之中国分省新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抗战开始,军需浩繁,通货膨胀开始,对纸币的需求量更大。1935年到1938年不到四年的时间,中华书局印钞业务发展之快,是十分惊人的。“原来只有一、二十台手摇凹版机,发展到百余台小电机,从业人数达八百人。为了适应客观需要,还从德国买进了大电机五台(一台运沪,4台运港)。”这样中华书局这时期在印钞方面的收入也是比较大的。其经营的效率以及规模无形中在客观上影响着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
(2)现代出版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从1902年至1950年6月共出书15116种,28058册。
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出版方面,自其与中华书局开始展开竞争时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中华书局在这方面也比较明显的,其中教科书出版的比例上在其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为30.3%。这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民众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时人的概念里,民国时期学认字的人必先认识商务和中华。此外,20世纪20~30年代,中华书局经营教具和开办学校,不仅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更重要是极大的扩大了当时出版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影响。图书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不言而喻,他们经营的教具和所发行的教科书同样服务于教育,这样一来,连带销售,既可以带动商店经营,又提供顾客方便;既可彼此之间增加销售额,又提高了效率,从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与早期的经济现代化
中国早期的经济现代化与近代列强的入侵紧密相关,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压力之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下“现代化”的。这种被动性也被称为外生刺激型现代化。中国经济早期的现代化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它的核心是带有早期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并在出版界内较早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出版技术与竞争机制。
(一)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引进
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社一开始是采取较为科学的生 产方式,其中,中华书局集编、印、发一条龙的出版模式和书刊互动的出版方式。其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也是从西方引进,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这在前文有所论述。
商务印书馆是私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求得发展,自然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值得注得的是,这与商务前期的高层领导有超前的意识相关。其中心人物是张元济、高梦旦和王云五。
1915年,陈叔通应张元济之约,参加了商务的工作,他看到三个所各搞各的,工作中缺乏统一的计划性,不便进行全面规划和通盘的考虑,与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相去甚远。在他的建议下,通过协商,1915年在三个所以外,另成立了总务处,由陈叔通负责。总务处成立后,规定三所所长定期聚会,商讨有关事宜。意见一致,便通过执行,意见不一致,则下次再协商或在会后个别商量。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协调统一的机构,提供了制订统一的规划和规章制度的条件,为进行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张元济是一位积极主张引进人才,实行科学管理的商务管理者。他在1926年,4月底为辞商务印书馆监理职致商务董事会的信中谈到“思想解放,无论何事断不能默守一二十年前陈腐之见解,简略方法,以为因应之具”,并认为商务“必须用科学的管理,诚心的结合,勿以喜怒为赏罚,勿以恩怨为进退。”主张网罗人才“勿以其素未习狎而参以嫉忌之见。”这为商务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王云五是规划和组织改革旧制度,建立早期现代化科学管理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1929年11月,商务总经理鲍昌病逝,董事会物色人选,决定让张元济、夏筱芳与王云五商量,请王云五任商务总经理兼编审部部长职。王云五回商务以将原来的合议制式的总务处取消,改为总经理独断制为条件。总务处降为总经理的办事机构;其次,由商务出资让他出国考察企业管理,行期半年。董事会同意其条件。王云五回国后,进行了体制改革,建立了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全馆工作统一由总经理指挥和负责,并实行事业部制,撤销了原来的总务处,成立总管理处。作为总经理的办事机构。设经理若干人,协助总经理领导有关业务。取消各专门业务部门的层次,设人事、会计、统计、稽核、研究等组,分别由经理分工领导。这样精简机构,减少层面。提高工作效率。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运行机制为许多同行和其它企业所借鉴。
在管理制度方面,商务制定了“标准操作方法”,并以为依据,订出生产规程、劳动定额、分级工资标准等,根据完成定额的多少,给予奖金或扣发部分工资。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大大的提高了商务印书馆的效率与竞争力。
(二)引进先进的出版技术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敢于和善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不断更新技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商务印书馆成立不久就着手开始进行技术革新。1900年,商务收购上海日商修文印刷所,始用纸型;1904年,商务聘用日本技师来华指导雕刻黄杨版技术;一年后,商务聘请日本技师来华从事彩色石印,同年聘请日本技师传授雕刻铜版技术;1907年,商务开始拥有珂罗版印刷,且可印彩色;1909年,商务聘美籍技师试制三色铜版成功;1912年,商务始用电镀铜版;1913年,商务引进汤姆生自动铸字炉;1915年,商务引进美国海立司彩色胶印机,并聘请美技师来华指导,并创制仿古活字;1918年,商务聘日本技师传授马口铁印刷;1919年,引进美国“米利印刷机”,后来又引进双色米利机和双面米利机;1921年,引进新式制纸型机。
以上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20年内,商务几乎平均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都要进行过一次技术更新。大胆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经常聘请外国技师来华指导技术,或派人出国考察,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商务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融入出版界竞争机制
当中华书局闯入教科书市场,一举成功,从此奠定了中华书局在出版界的地位,也宣告了商务印书馆在教科书领域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竞争机制引进印刷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价格战”是图书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科书领域,各书局的价格竞争更是大行其道。中华书局初崛起的几年,商务印书馆便试图趁其立脚未稳,凭借自己雄厚的资本,通过降低教书定价打倒对方。商务当时采取的办法是:购教科书一元,加赠书券五角;购杂书一元,加赠书券一元。中华书局不得已,也只好照此办理。又如,1924年,世界书局出版教科书后,商务和中华两家为抵制新的竞争者,合设国民书局于上海河南路,商务出资2/3,中华出资1/3,编印新国民小学教科书一套,不计成本,用赠送、跌价办法与世界书局竞争,折本数十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社为例窥探中国现代出版业起萌,可以看它们对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作为文化出版单位,也推动了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为现代教育注入现代精神注了精神支持,但更应看到的是它伴随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动荡不安,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即使在风云变幻处于分裂时期的二十世纪初,或是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社会结构处于转型的时期,商务和中华两大出版企业同样对中国的经济生活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它们的印刷技术、印刷产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在同行里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且也为其它行业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