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与高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g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一、人生如寄,叩问生命的本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废弃”就是当时作者对生命质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作者被抛弃了,被命运、社会、上帝抛弃了,仿佛是茫茫荒原上一枝孤独的花枝,孤寂无助地张望着整个世界,却等不到一点阳光,一滴雨露。就如“荒芜冷落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怎能不“失魂落魄”呢?其实,人一降生,就注定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因为相对于茫茫宇宙,人实在是一个太渺小的、太短暂的存在。古人常说“人生如寄”,人一出生,就像一叶孤舟被遗弃在大海之上,飘飘荡荡,难以靠岸。史铁生的残废和残废后的境遇就如同生命之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一个人硬生生地抛出了生命之舟,对生命的绝望成了必然的误读。这种误读又何止史铁生一个人有呢?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产生这种误读:遭遇灾难,被人误解,怀才不遇,孤独寂寞。“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骆宾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咏着这一深沉的主题。感悟生命存在的挫折,叩问生命的本原,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废弃”的错觉恰恰是生命自觉的真正开始。
  二、历经沧桑,生命是一场与苦难的抗争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生命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忧郁与欢乐,苦难与幸福,总是在似水的年华中结伴而行。就如眼前的古园“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留下了岁月的疤痕,更留下了“废弃”包孕的沧桑。然而“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的,岁月流逝,沧桑历尽,时光洗去的只是一份浮华,生命的光华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剥蚀淡褪,它会如“老柏树”一样“愈见苍幽”,静穆,古朴,不轻佻,不苍白,生命因磨励而变得厚重;并从这份厚重中获得一份生命的养料,使生命更加“茂盛得自由坦荡”,更加丰盈。古园和古柏在镇静中让我们明白:再痛苦的经历都会忘却,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一切都会重新开始,死亡并非终结。米兰·昆德拉以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确如此,每时每刻大自然都在以“生命”的名义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场与苦难的抗争,是一个人不断地战胜苦难、超越痛苦,最终牵手幸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难是一种载体,沧桑是一份底色,历经苦难和沧桑,才能充实生命内在的张力,体现生命不屈的尊严,升华生命延续的价值。沿着历史的海岸漫溯,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永垂史册的,往往是一些历经苦难的灵魂;那些让我们铭记在心的,往往是一些饱经沧桑的名字。所以,作为人,哪怕成了上帝的弃儿,历经沧桑,也应该象西西弗斯一样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苦难,在苦难中体认自我,实现自我。这是古园给予史铁生的,也给予我们的一个谕示。
  三、省察人生,与生命真诚拥抱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构成世界的唯一物质就是时间,生命就是一条永不停歇向前流逝的时间之河,在红尘滚滚和物欲横流的裹挟下,人们难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只有在禅定的静观和静思中,才能看到时间,看到自己与时间的某种宿命;对自然的观照和对心灵的叩问,会使我们接近生命的本质。“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史铁生终于倾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关于生死的声音:“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让史铁生回家的路上亮起了月光,让他从轮椅上站立起来,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精神巨人。史铁生的生命观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生死冷静观照后的理性认知,是经历了苦难以后的快慰的觉醒,这种“觉”之后的“行”,不是不计后果的挥霍生命,也不是悲观地消解生命,而是和生命本身一场真诚的拥抱,一场苦恋。所以,沉静与自省是与生命本身对话的必需。正如陈永光先生在《鲜明,或暖昧》一文所说,一个人,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心中的欲望到底有多大?我心中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到底想干些什么?就像史铁生一样,“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四、随缘应运,感受生命的永恒和力量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生命即存在,存在即表现。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地坛在变化中显现出的永恒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力量。作者以十五年的苦苦思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宇宙其实只表达着一种东西——生命意识的孕育与苏醒,生命意识的永恒。这种永恒就是生命的自在自为。就像一棵树,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按时开花,按时结果。就像王维的《辛荑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体现的是花开花落的随缘应运,自生自灭的自由自在,不为欣赏,不为鼓掌。就像园中的那一群雨燕,即使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也会尽力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一片苍凉。
  飞翔是鸟儿存在的方式,“高歌”应该成为一切生命存在的方式。就像文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还有不知名的小花虫,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一切微小的事物都在“高歌”,都在按照自然的既定法则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他告诉我们:不管怎样细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喜悦,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并且不因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改变。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生命之河总在流淌,生命之树总在生长,生命之歌总在吟唱。就像风可以轻易地吹走一片树叶,但却吹不走一只孱弱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是不顺从,不顺从苦难,不顺从欲望,不顺从死神,只顺从生命本身的愿望——只要有存在的片刻,就要炫出自己的精彩,并让这种精彩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这些永恒的存在就像那些让人猜想的“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些“无数个夏天的事件”,那些“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让我们去重温那些全部的情感和意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生命存在一天,就要高歌一天;死的节日降临,那么就如秋叶静美地飘零。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优化的模式,是创新的前提和先导。在高考情境下快速产生优秀作文,借助一定的模式是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写两例,不雷同”的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模式的规范下走向创新。  【关键词】模式;创新;作文指导    如何使学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以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速成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是摆在所有一线语文教师和高考研究专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长期以来他们都积极展开探索并构建各自行之
【摘要】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多年以来,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本文摘引有关资料,并试图从他个人的求仕历程的角度予以审视。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主题探微 文学解读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风光的诗作。历代学者关注倍至,对其研究的结论,也可谓见仁见
【摘 要】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无疑是诗歌精品,它充满温暖、关怀、理想、博爱;但诗人本身留给我们的却是孤独、悲伤、绝望的形象,他英年早逝,成为上个世纪诗坛的悲剧。诗歌与诗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首诗歌传达给读者的究竟有多少,这需要读者细心地去寻找和探索。  【关键词】诗歌 海子 温和 孤独 悲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
【摘 要】文言文是传承文化传统的,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教师要秉承课改精神将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不能只将文言文教学定格在字词教学上。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读、译、疏、说、备、查六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新型文言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 创新课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白话文的
【摘要】《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介绍了简朴的自然史,具有隽永的科学性和让人感动的人文精神,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关键词】《动物游戏之谜》;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尺度。《动物游戏之谜》一文,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一、简朴的自然史    简朴和自然的外在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校园特色,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构造团队意识、营造读书氛围、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彰显校园特色,使校园文化特色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 人文环境 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
【摘 要】以往大多数论者在论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总是强调本文是如何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的。这诚然不错,但往往忽视了黛玉六岁丧母,“林黛玉进贾府”其实就是贾府收养小黛玉这样一个酸心刺目的重要事实。进贾府,实际上就是拉开了黛玉人生悲剧的序幕。  【关键词】
【摘要】新课改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展开,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以及目前教育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仍存在着很多现实的矛盾,造成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体制 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已在中学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次课改面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特别是对语文老师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语文,策略是杠杆,情感则是支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 情感 情感策略    我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授人渔不授人鱼”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好的学习策略,是教学中的省力杠杆。学习策略是杠杆,那么什么是支点呢?那就是情感!所以,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