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探究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关键词】 新课程 探究教学 数学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要讲究技巧,让探究教学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探究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创新学习和自主合作发展。
1 创设新颖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探究活动的序幕。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果数学知识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乐于去学、乐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精心设计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话题,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新课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是探究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新颖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比较、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学生往往遇到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具体的事例,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事例中选取素材,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切身去“发现”,并感受“破解”过程的快乐。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时,举例:我们城市的喷泉景观的喷水或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等等,老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提出问题:从喷头飞出的水珠或手中抛出的蓝球,你想象出它们在空中路线吗?同学们会很容易地回答: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的各个位置上,水珠或篮球的竖直高度Y与水平宽度X之间有什么关系?(见图1)这种关系式是怎样描述出来的?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从这类问题可见,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学生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提出问题,产生凝惑,y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究兴趣。当然,创设情境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应当充满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可以运用幻灯、和多媒体等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问题,有理有据的探究本质,直观形象更富有启发性。
在涉及“二次函数及图像”内容时,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几何画板》,可以很方便的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拖动图像上的某一点,让这点沿着抛物线移动,并观察点的变化等等。既看出了图像的变化趋势,又了解了二次函数的性质。新颖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教学效果更好。
2 明确探究目标,确保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探究性学习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推理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明确告知学习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探究中教师要大胆放手,不要代替学生去“发现”和“破解”,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是解释和应付,仅仅灌输,致使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导学”的“程序”,明确探究目标,并给予适当引导,确保学生在投入探究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例如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其运算法则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探究学习活动:
幻灯1: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光的速度大约是3×108s,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5×102)×(3×108)。
幻灯2: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将学生讨论出来的可能结果进行板书) 幻灯3:显然,等于5×102×3×108=(5×3)×(102×108),那么102×108等于多少呢?
生:102×108表示(10×10)×(10×10×10×10×10×10×10×10)。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提问的方式“导学”。
师:对,可以看出结果等于多少吗?
生:1010。
师:正确。想一想,你能计算10m×10n吗?
师生合作,说明10m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m表示m个10相乘。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10m×10n等于什么了?
学生齐声回答:10m×10n=(10·10·...·10)· (10·10·…·10)=10·10·…·10=10m+n
师:非常好!10m·10n=10m+n,如果把10换成a,那么你们会计算am×an吗?认真想一想,说说你们的做法。
幻灯4:am×an=?
教师这样有层次地设计探究内容,把学生带向全面观察的高度。对法则的探究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应用法则的本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角度可能有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一个单独式子,孤立地看,而不善于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的学生则观察入微,统揽全局,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良好品质。
展示幻灯5: am×an=am+n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不难发现,教师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作为“组织者”要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巧妙地点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作为“引导者”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发现,从而推断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也就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
3 注重探究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探究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又要为其提供创新的机会,要鼓励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新课程标准建议,探究要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结论是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可以在疑问处探究,在解决时再探究,也可以在求新、求异、求变上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归纳出探究结果。这个结果既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也需要教师恰当点拨,根据学生情况,简要评价,明确用法,理清结构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例如: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有500余种证明方法,其中最常见的面积法有欧几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著作《几何原本》,出自三国时代(即约公元 3 世纪的时候)吴国赵爽的《周髀算经》,加菲(James A. Garfield; 1831~1881)美国第 20 任总统给出的勾股定理相应证明等。可见其证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去探究、自主去发现自己的证明方法。譬如拼图效果法,根据图1指出:四个全等的Rt△,可以围成图1的大正方形,中空部分是小正方形。
通过拼图,学生动手,反复拼合,深入探究,得出结论:c2=a2+b2
注重探究的结论,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互相评价、互相完善,既有利于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结论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把既有的结论上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探求科学知识的态度。
总之,探究教学融入数学课堂的形式多样多样,数学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师要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总结,改变原来单一、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一味地只求答案结果,而不知其过程和如何解答的做法;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更好地领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新课程 探究教学 数学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要讲究技巧,让探究教学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探究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创新学习和自主合作发展。
1 创设新颖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探究活动的序幕。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果数学知识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乐于去学、乐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精心设计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话题,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新课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是探究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新颖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比较、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学生往往遇到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具体的事例,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事例中选取素材,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切身去“发现”,并感受“破解”过程的快乐。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时,举例:我们城市的喷泉景观的喷水或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等等,老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提出问题:从喷头飞出的水珠或手中抛出的蓝球,你想象出它们在空中路线吗?同学们会很容易地回答: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的各个位置上,水珠或篮球的竖直高度Y与水平宽度X之间有什么关系?(见图1)这种关系式是怎样描述出来的?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从这类问题可见,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学生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提出问题,产生凝惑,y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究兴趣。当然,创设情境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应当充满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可以运用幻灯、和多媒体等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问题,有理有据的探究本质,直观形象更富有启发性。
在涉及“二次函数及图像”内容时,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几何画板》,可以很方便的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拖动图像上的某一点,让这点沿着抛物线移动,并观察点的变化等等。既看出了图像的变化趋势,又了解了二次函数的性质。新颖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生动直观,帮助学生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教学效果更好。
2 明确探究目标,确保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探究性学习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推理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明确告知学习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探究中教师要大胆放手,不要代替学生去“发现”和“破解”,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是解释和应付,仅仅灌输,致使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导学”的“程序”,明确探究目标,并给予适当引导,确保学生在投入探究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例如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其运算法则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探究学习活动:
幻灯1: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光的速度大约是3×108s,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生:(5×102)×(3×108)。
幻灯2: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将学生讨论出来的可能结果进行板书) 幻灯3:显然,等于5×102×3×108=(5×3)×(102×108),那么102×108等于多少呢?
生:102×108表示(10×10)×(10×10×10×10×10×10×10×10)。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提问的方式“导学”。
师:对,可以看出结果等于多少吗?
生:1010。
师:正确。想一想,你能计算10m×10n吗?
师生合作,说明10m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m表示m个10相乘。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10m×10n等于什么了?
学生齐声回答:10m×10n=(10·10·...·10)· (10·10·…·10)=10·10·…·10=10m+n
师:非常好!10m·10n=10m+n,如果把10换成a,那么你们会计算am×an吗?认真想一想,说说你们的做法。
幻灯4:am×an=?
教师这样有层次地设计探究内容,把学生带向全面观察的高度。对法则的探究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应用法则的本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角度可能有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一个单独式子,孤立地看,而不善于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的学生则观察入微,统揽全局,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良好品质。
展示幻灯5: am×an=am+n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不难发现,教师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作为“组织者”要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作为“合作者”,教师要巧妙地点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作为“引导者”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发现,从而推断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也就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
3 注重探究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探究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又要为其提供创新的机会,要鼓励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新课程标准建议,探究要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结论是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可以在疑问处探究,在解决时再探究,也可以在求新、求异、求变上深入探究,最后让学生归纳出探究结果。这个结果既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也需要教师恰当点拨,根据学生情况,简要评价,明确用法,理清结构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例如: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有500余种证明方法,其中最常见的面积法有欧几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著作《几何原本》,出自三国时代(即约公元 3 世纪的时候)吴国赵爽的《周髀算经》,加菲(James A. Garfield; 1831~1881)美国第 20 任总统给出的勾股定理相应证明等。可见其证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去探究、自主去发现自己的证明方法。譬如拼图效果法,根据图1指出:四个全等的Rt△,可以围成图1的大正方形,中空部分是小正方形。
通过拼图,学生动手,反复拼合,深入探究,得出结论:c2=a2+b2
注重探究的结论,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互相评价、互相完善,既有利于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结论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把既有的结论上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探求科学知识的态度。
总之,探究教学融入数学课堂的形式多样多样,数学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师要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总结,改变原来单一、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一味地只求答案结果,而不知其过程和如何解答的做法;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更好地领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