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点模式,多谈点技术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某某公司你知道吧?就是刚被戴尔、惠普、思科十几亿美元抢购的那家。我们的模式和它的一样,现在还没赢利,可将来起码有十几亿人民币的市值。”
  “我开了小煤矿,但煤运不出去,上商学院之后受到启发,想搞模式创新,具体讲就是想在铁路边上搞个煤炭物流开发区,建一个大的物流和信息流平台,把分散的煤炭集中在我这个园区,这样和铁路要运力可能更有力量。”
  “我们主要看模式好的公司,最好是美国有成功样板,中国需求也已经成熟。技术公司?是不是真有市场还得漫长等待,技术变革快,风险也大,我们一般不怎么看。”
  ——这样的话这样的场景,《创业家》杂志及创始人俱乐部的同事们,两年来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见到。是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投资界最通用的话语符号,成了进入圈子的身份证甚至通行证。“模式”如同当年的“主义”,流行于各种创业大赛、创业励志节目、论坛的“街头”式秀场,慎重如VC圈、商学院的会议谈判“密室”也离不了它;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会说,百亿千亿级的商业大佬也会说。
  两年前,《创业家》杂志曾经在创刊号刊出过一篇文章《警惕!商业模式狂热症》,指出过这种病症的危害:盲目乐观,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商业模式;迫切希望一夜成名,不练基本功,忽略细节管理;轻视产品质量,不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第一目标;向投资人兜售商业模式,为了上市而上市。两年过去了,狂热不减,流行不衰。
  天使投资人雷军在新浪微博上说:“和创业者交流,我最怕听到‘云计算平台’、‘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等这些高深的名词。”我同意他的看法,并且补充一怕:我现在最旧的是听创业者谈模式。听到别人滔滔不绝谈自己的模式,我总忍不住会打断他问两个问题:一、你说的这个模式你自己开始运营没有,市场怎么样?二、你这个模式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听创业者谈自己的产品,尤其是谈自己产品背后的技术。
  一、新技术带来新模式。建立在新技术上的新模式,才是真正的创新,才有生命力。尽管现在技术好像已经成了通用件,可以买来、可以被授权、可以外包、可以偷、可以挖CTO,但据我的观察,每一种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出现,其实都是一种关键技术突破的结果。《创业者——全世界最成功的技术公司初创故事》一书访谈了美国APPLE、YAHOO!、GMAIL等32家技术创业公司创始人,你发现,他们讲了很多技术发明、产品调试和需求方面的事情,却很少谈到模式。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界模仿盛行创新不足?根本上还是大家重模式轻技术,真正搞技术、有技术的公司太少,大家都没根底,只好谈模式拼融资拼市场。
  二、技术派基本是务实派。模式是可以谈的,技术却必须是做的。模式派往往高调,因为需要做大梦画大饼融大资:技术派天然低调,因为做技术的必须拿真东西说话,需要埋头钻研打磨很多年。华为、比亚迪这样的技术派大公司的创始人,给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做出了好的表率,可惜现在创业界太过浮躁,想速成想出名的多。
  “技术—产品—模式”,而不是“模式—产品—技术”——我心里是这样给创新者排序的。套用胡适先生的话,少谈些模式,多谈点技术吧。
其他文献
在天使投资之前进入公司,投入2万-10万人民币,占2%股份,通常充当公司顾问一职,帮助企业做战略咨询和后续天使融资    像我这种身份在中国就我一个,至少我知道的是如此。  我之前做顾问,行业涉及SP、手机芯片、SNS,然后做了几,年移动2.0论坛。以前经常组织大家线下开会,慢慢有高通、微软、德国电信、宇龙酷派、莲花、黑莓等公司给我赞助或请我做顾问。  通常公司会给顾问Oplion(期权)。Opl
期刊
2005年,我和天使投资人朋友们一起发起了“中国天使投资人沙龙”,这个沙龙完全是非曹利的,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助创业中的年轻团队增加一条获得资本的通道,让他们早日实现创业梦想。  从2005年第一届“天使投资人沙龙”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活动,前后共有100多位天使投资人参与,展示项目近40个,基本上每届都会有一个项目被天使投资人投资。我们感觉天使投资人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创业项目的资金,更重
期刊
关于盛会,组织者致辞    在这里,分享全球创业经验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创业经济的时代,我很荣幸上海将会为世界呈现一个全球创业领域的顶尖盛会。发起这个峰会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创业的重要性,意识到创新型小企业对于发展国家经济、解决就业等问题做出了贡献。  创新没有国界。在这样一个分享成果的聚会上,创业者团结起来,分享经验,传递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创造。我们很高兴能与上
期刊
2005年左右,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变身为国内首批天使,之后天使人群不断扩大,跨国公司高管加入,二、三线城市的企业主也跟着加入。尽管在中国天使仍是个新事物,但他们正在默默推动着国内创业与创新。  自2007年起,《创业家》就开始关注天使这个群体。今年,《创业家》发起了“寻找1000个天使”的活动,我们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喜欢帮助谁,他们都还好吗。  本次盛会,我们将与创业基金会携手,
期刊
现在有一种误区,就是好像不投几千万、不投多少个案子就称不上天使投资人,我反对这种价值观,那样的人应该叫“超级天使”或者专业投资者。就像我们谈“微创新”的概念,也应该提一个“微投资”的概念。  这是个微时代,微博颠覆传媒,微创新可能改变世界,微天使投资可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追求梦想,微慈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微小处着眼起步。你投不了100万投50万也可以,甚至有些东西投10万块
期刊
当一个案子难以定夺的时候,法制的原则是什么呢?是宁可放纵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现在有一些案子,本来是经济层面的犯罪,但是动不动就判成刑事诈骗了    我接到过这样一个案子,甲和乙是好朋友,都有自己的公司,乙有铁矿砂资源,想找甲来帮自己经营。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流动资金紧缺,甲征得乙同意后,进行抵押贷款,把公司一部分铁矿砂抵押给银行。但是抵押之后,银行以甲有到期未偿还的贷款为由,把这批铁矿砂直接
期刊
Angel这个词源自希腊文,是上帝信使的意思,执行的是上帝的旨意。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不叫天使投资,偏偏在这个阶段叫天使投资?是有道理的。这个阶段的投资很神奇,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甚至你也解释不清为什么会投资他,只能说是遵循上帝的召唤。  西方人会用宗教的精神来看资本,清教徒认为通过勤劳、智慧致富的人是被上帝选上的,所以在他们心中,即便富裕了还是要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不会被物质生活所奴役。而国内还
期刊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中国的一对姐弟,他们当时做皮具代理,因为利润不高,前景并不明朗,俩人正苦苦追寻新的机会。正好我有意在中国做投资,于是和俩姐弟谈好,由我出资,他们出人和时间,我们自创一个皮具品牌来做。  那时候天使投资还不流行,而我在新加坡投资的两家公司都失败了。后来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非常不同,中国投资机会更大。  我和中国很多天使不同,这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上。我很少从熟人圈子里找到
期刊
当出版社和读者建立起紧密、直接的互动关系后,出版方是否可以迅速制作出可迅速传播的作品来,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图书出版行业也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近百年来任何时候都未曾有过。我一直渴望能跟得上变化的脚步,也时常对之充满好奇。  因此,我时常思考:当经销商的地位逐步弱化时,是否可以重塑图书制作的方式?当团购为大家所熟知和欢迎时,图书购买方式能否进行改良?是否有其他
期刊
一些天使投资人喜欢跟创始团队签订对赌协议,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意义也不是太大口述/A8音乐集团创始人刘晓松    我做天使投资,非常看重创始人个人的潜能。如果创始人已经有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之前配合过,有好的议事风格和决策机制,那就更好了。  我基本上不会参与所投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但我很重视对创始团队的后续管理和沟通。一方面,要多给创始团队售心,因为有些路他们没走过;另一方面,对一些事情要直言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