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学生处于变化发展时期。思维品质逐渐完善,向成人过渡。但仍然不完善,遇到事情,中学生易犯偏激、偏执,固执己见、情绪性、极端化思维、糟糕至极想法等诸多倾向。通过学习《道德经》辩证的看待问题,有利于初中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分析《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經》 辩证法 中学教育 思维发展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思想。《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是老子毕生殚精竭虑,穷思悟道一部万世力作。至今对当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千人前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子《道德》经不同专家解读有不同观点。对中学教育的启示有很多,主要都是把握好“度”,慎重对待学生等观点。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当中都具有辩证法思想。结合《道德经》深刻感悟辩证法,有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促进中学生成熟。
“道经”里面充满了辩证法。“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词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教育更应当运用《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初中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从正面和反面看问题,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道德经》对先人的智慧非常惊讶。我理解的《道德经》主要就是辩证法。老子先生翻来覆去就是说的就是辩证法,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样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中国人讲究一个“和”,《道德经》对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圆”。“多”可以变“少”,“难”可作于“易”,美之为美,斯恶也。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智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夫唯病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不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欲不见贤[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3]如果有幸能和老子一起来说道德经,我觉得可以这样补充:
客若主胜,以客益主,无客则无主,主以有德,客恭而聚之。主唯己暴之,客绝,主不易客,客归为主。
快易有道,则极速可达,其余者慢。缓而迟,则快也。正如速绝促益速。慢悠成快然。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相通的哲理,在这里不一一赘述。青少年的实践如果能和《道德经》紧密联系起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非常有利。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人格。一分为二看问题,事物都是两个方面的,不能偏爱某一方面,走入误区。人的发展也是讲究全面发展,应该完整的去对待学习生活当中的人和事。看到别人的成绩,也应当看到别人的努力。羡慕别人的优点,也应该欣赏自己的长处。
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完满人生。用辩证法看待自身优劣,能够以积极心态对待自己的问题,克难攻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转化。
有利于灵活处理复杂的事情,解除青少年成长的困扰。青少年对身心发展规律,对自然很多其他规律的认识仍然处于懵懂状态,通过辩证法来分析事物,能够条分缕析,更清醒的认识问题,促使问题解决。比如,学习成绩查问题,能够辩证看待问题,成绩差反而促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很好的发现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公平公正对待青少年,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学校的关爱。教育公平是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关心爱护。如果暂时出现不公正现象,不要灰心丧气。事物都会转化的。老师的观点也会不断变化的。也许你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可是,正是如此,你更加努力学习,成就了更优秀的你。
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誓不两立,不可共存的。通过一定的作用还是可以转化的。所以人际交往当中反而可以减少对立,增添一些补充。
能够平衡我们的认识。现在的社会矛盾已经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道德经》的辩证法就能给人们很好的启发。让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常态。改变人们的思想、眼光。换个角度看问题,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作为前进的动力,激发人们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心态看待问题。凡事不可能都是一模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生命也没有完全一样的。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把以实际行动,改变不足的状态,作为指导人生的准则。杜绝怨天尤人,等、靠、要消极被动思想。把绝对理想化的状态转化为现实情况,把人们美好的想法找到落脚点,切实落到实处。
我们内心的认识也是如此。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内心的一个世界。要想没有矛盾,各种想法并行不悖,那就要做好协调、调节工作。人类的情绪反应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通过喜、怒、哀、惧、恐、忧等不同的生理反应来显现人们的思维活动,有直观反应,也有理性思考。
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的变化,尤其是从未接触过的情形,他们没有一个处理参照标准,只能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储存的简单知识来应对。没有一种普适性的规律,来指导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很容易陷入盲从矛盾困扰当中。而《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法,就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对于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可以诉说的规律。
举一个例子,比学习不好的同学,经常厌学,逃课,顶撞老师等诸多毛病。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学生,最好是对他不管不问。用道德经的眼光来看待,也许这将来就是一个有用之材。正是他学习方面的不如意,能够引发他对自己前途的思考,也许能够早一点接触社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早点长大成人。早点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早点补充自己成长的精神粮食。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也许一位同学,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瘦小羸弱,这可能正为困扰他正常生活的一个问题,相反,他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成长的需要,即为克服“弱”的状态,逐渐成为品质,等到成年以后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谁也不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一件宝贵的东西。
当代青年们,成长是痛苦的,有时候会遇到重重阻力,当你身处异境,仰望星空的时候,不要忘了辩证法会帮你克难攻坚,哗然转变,成就更加坚实的你。
在生活面前,许多人会变得卑微,渺小。而正是平凡才能显得伟大。滴水可以聚海。碎石可以成山,蚂蚁可以搬动巨型动物。只要善于认识规律,融会贯通,就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一般到特殊,从质变到量变。
内涵和外延永远都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承浑然一体。若让独特的“我”在芸芸众生中能够不断放大,那么需要不断吸取自然精华,学习自然规律来充盈我们的头脑,辩证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05.
[2]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41.
[3]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46.
(作者单位:河南省卢氏县双龙湾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道德經》 辩证法 中学教育 思维发展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思想。《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是老子毕生殚精竭虑,穷思悟道一部万世力作。至今对当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千人前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子《道德》经不同专家解读有不同观点。对中学教育的启示有很多,主要都是把握好“度”,慎重对待学生等观点。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当中都具有辩证法思想。结合《道德经》深刻感悟辩证法,有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促进中学生成熟。
“道经”里面充满了辩证法。“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词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教育更应当运用《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初中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从正面和反面看问题,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道德经》对先人的智慧非常惊讶。我理解的《道德经》主要就是辩证法。老子先生翻来覆去就是说的就是辩证法,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样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中国人讲究一个“和”,《道德经》对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圆”。“多”可以变“少”,“难”可作于“易”,美之为美,斯恶也。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智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夫唯病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不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欲不见贤[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3]如果有幸能和老子一起来说道德经,我觉得可以这样补充:
客若主胜,以客益主,无客则无主,主以有德,客恭而聚之。主唯己暴之,客绝,主不易客,客归为主。
快易有道,则极速可达,其余者慢。缓而迟,则快也。正如速绝促益速。慢悠成快然。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相通的哲理,在这里不一一赘述。青少年的实践如果能和《道德经》紧密联系起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非常有利。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人格。一分为二看问题,事物都是两个方面的,不能偏爱某一方面,走入误区。人的发展也是讲究全面发展,应该完整的去对待学习生活当中的人和事。看到别人的成绩,也应当看到别人的努力。羡慕别人的优点,也应该欣赏自己的长处。
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完满人生。用辩证法看待自身优劣,能够以积极心态对待自己的问题,克难攻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转化。
有利于灵活处理复杂的事情,解除青少年成长的困扰。青少年对身心发展规律,对自然很多其他规律的认识仍然处于懵懂状态,通过辩证法来分析事物,能够条分缕析,更清醒的认识问题,促使问题解决。比如,学习成绩查问题,能够辩证看待问题,成绩差反而促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很好的发现学习的快乐。
有利于公平公正对待青少年,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学校的关爱。教育公平是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关心爱护。如果暂时出现不公正现象,不要灰心丧气。事物都会转化的。老师的观点也会不断变化的。也许你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可是,正是如此,你更加努力学习,成就了更优秀的你。
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誓不两立,不可共存的。通过一定的作用还是可以转化的。所以人际交往当中反而可以减少对立,增添一些补充。
能够平衡我们的认识。现在的社会矛盾已经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道德经》的辩证法就能给人们很好的启发。让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常态。改变人们的思想、眼光。换个角度看问题,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作为前进的动力,激发人们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心态看待问题。凡事不可能都是一模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生命也没有完全一样的。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把以实际行动,改变不足的状态,作为指导人生的准则。杜绝怨天尤人,等、靠、要消极被动思想。把绝对理想化的状态转化为现实情况,把人们美好的想法找到落脚点,切实落到实处。
我们内心的认识也是如此。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内心的一个世界。要想没有矛盾,各种想法并行不悖,那就要做好协调、调节工作。人类的情绪反应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通过喜、怒、哀、惧、恐、忧等不同的生理反应来显现人们的思维活动,有直观反应,也有理性思考。
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的变化,尤其是从未接触过的情形,他们没有一个处理参照标准,只能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储存的简单知识来应对。没有一种普适性的规律,来指导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很容易陷入盲从矛盾困扰当中。而《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法,就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对于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可以诉说的规律。
举一个例子,比学习不好的同学,经常厌学,逃课,顶撞老师等诸多毛病。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学生,最好是对他不管不问。用道德经的眼光来看待,也许这将来就是一个有用之材。正是他学习方面的不如意,能够引发他对自己前途的思考,也许能够早一点接触社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早点长大成人。早点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早点补充自己成长的精神粮食。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也许一位同学,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瘦小羸弱,这可能正为困扰他正常生活的一个问题,相反,他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成长的需要,即为克服“弱”的状态,逐渐成为品质,等到成年以后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谁也不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一件宝贵的东西。
当代青年们,成长是痛苦的,有时候会遇到重重阻力,当你身处异境,仰望星空的时候,不要忘了辩证法会帮你克难攻坚,哗然转变,成就更加坚实的你。
在生活面前,许多人会变得卑微,渺小。而正是平凡才能显得伟大。滴水可以聚海。碎石可以成山,蚂蚁可以搬动巨型动物。只要善于认识规律,融会贯通,就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一般到特殊,从质变到量变。
内涵和外延永远都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承浑然一体。若让独特的“我”在芸芸众生中能够不断放大,那么需要不断吸取自然精华,学习自然规律来充盈我们的头脑,辩证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05.
[2]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41.
[3]李存山.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46.
(作者单位:河南省卢氏县双龙湾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