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嘴拙舌的范妮与伶牙俐齿的范妮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斯丁的小说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因而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越来越多。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自上映以来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多处与小说情节不符,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中范妮的语言不同来分析范妮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电影改编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语言;小说;电影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2-02
  
  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语言是笨拙的,是吞吞吐吐的;而电影中的范妮却是伶牙俐齿、一针见血。语言是人物的灵魂,而对语言的分析一是要看“说什么”,二是要看“怎么说”。而“怎么说”,在某种意义上更能显示主人公的性格特色。黄梅女士就认为,范妮是“语言的贫困”者,是呐呐少言、笨嘴拙舌的。而范妮的两种说话方式也表现出她不善言辞的特点:一个是拿腔拿调、咬文嚼字,大段地引用,句子冗长,结构繁复,非常书卷气;一个是语不成句,嗫嚅不能言,反来复去地讲,“思绪时断时续,或根本未说完,或刚说一半就加以修正”。[1]电影中范妮的语言与此却大不相同,在说话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一、语言形式:吞吞吐吐和直言快语
  小说中,初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时候,范妮是十分拘束的,“她不敢看人,不敢大声说话,说起话来就禁不住想哭。”[2]而电影中的小范妮却是一派天真可爱:在去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路上看到贩卖黑奴的船,小范妮会像所有所有充满好奇心的小孩那样刨根问底;可以自在的和托马斯爵士交流,却不见任何胆怯的神色;原本应该低着头战战兢兢的接受两位表姐的打量的小范妮,电影中却是在瞪着大眼睛打量着两位姐姐……这些向观众们展现的其实已经不是原著中那个十分拘束的小孩,而是一个率真大胆、惹人怜爱的范妮。
  在原著里,刚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范妮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生活而坐在阁楼的楼梯上哭泣时,表哥埃德蒙关切地问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范妮的回答是:“不,不——完全不是——不,谢谢你。”[3]电影中,范妮和埃德蒙表哥的第一次会面,是范妮在自己的房间哭泣时,表哥为了安慰她逗她开心,骑着木马,往前滑动,并且问范妮“这有效么?”,“我的行为有没有让你开心一点?”范妮回答说:“至少你让我分心了。”这回答似乎和原著差别很大,一个是慌乱迟疑,结结巴巴;一个是简短直接,略带诙谐。
  二、语言内容:东拉西扯和不加隐讳
  当电影中演到托马斯爵士要为范妮办一场舞会以便宣布范妮进入社交圈时,范妮可以说是愤然离场,埃德蒙追到准备骑马外出的范妮时,范妮叫道:“我可不是你爸的奴隶!”埃德蒙说:“别说蠢话”,范妮立即反驳道:“男人不就是喜欢蠢女人么?”然后不顾表哥的劝阻,在雨中骑着马狂奔、哭泣。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摩登的范妮,其骑马狂奔以泄心头之愤的做法,似乎可以类比作今天某些现代电影中,主人公飙车发泄的狗血桥段。当然,这一段激烈的对话在原著中是找不到的,小说中的范妮只是关心自己是否能和埃德蒙表哥跳第一支舞,而不会偏激的大吼:“我不是你爸爸的奴隶!”
  此外,范妮说话的神情、声音的大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电影中的范妮下楼梯时,连跑带跳,非常富有生气和活力。她甚至可以和埃德蒙嬉戏打闹,可以在玩耍时大声喊叫,还可以骑着马狂奔……相比之下,小说中的范妮总是会有一些小动作如低下头、脸红、迟迟疑疑、细声细气、不引人注意地等等。
  三、语言对象: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和充分的自我意识
  在小说中,面对不同的人,范妮的语言能力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和埃德蒙表哥的第一次交谈,很快她就和这位天性善良、极其温存的表哥熟络起来。范妮与埃德蒙一边散步一边讲述家里的情况,这里奥斯丁对范妮的叙述进行了省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埃德蒙的内心描写中窥见到当时的范妮应该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不仅如此,范妮还接受了表哥的纸,并且直言不讳地说自己“非常快活”。自此,埃德蒙成为范妮心灵上的依靠,“由于他在人人面前都有压抑之感,只有他一个人支持还不足以鼓足他的信心,但是他对她的这番情义在别的方面却起了极大作用,那就是帮助她改善了她的心情,增加了她心灵的乐趣……她的心已一半属于威廉,一半属于他。”[4]通过这里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范妮只有面对二表哥的时候才能敞开心扉地说话,而别人则会使她“有压抑之感”。小说中,当范妮得知要离开托马斯爵士家到大姨妈家去生活的时候,她又找到了埃德蒙诉苦她直言不讳地讲述自己如何不愿意到那里去,讲述自己与大姨妈相处时是如何的不自在,并且大段大段的讲述自己的心情。在其他人面前,范妮是绝对不会如此了。
  如果把范妮说话的对象按照直言与噤声来排序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范妮最敢于吐露心声的对象便是二表哥埃德蒙,而如果要问范妮面对谁时最言语贫困?那么回答无疑是托马斯爵士。小时候的范妮就因为惧怕严肃的姨父而不敢开口说话,甚至长大后的范妮在得知姨父要离家出国时还心中暗喜。而电影中,当姨父向范妮说明亨利求婚的情况时,范妮张口就说:“I can not,sir”,“I can not agree to marry him at this time”。范妮直截了当的拒绝这桩婚事,这与小说中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中范妮结结巴巴的向托马斯爵士表示自己不想和亨利结婚,也没有鼓励亨利向她求婚,一连用了七个波折号,但是实际上根本没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是否愿意嫁给亨利,完全的语不成句,正如摩勒所形容:“翻来覆去的讲,思绪时断时续,或根本未说完,或刚说到一半就加以修正”。
  反观电影中的范妮,她似乎对谁都能够直言不讳,无论是亨利还是表哥或是托马斯爵士,电影中的范妮对待他们似乎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差别,但在面对不同对象时的确是拥有相同的语言能力的。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物的语言是有所变化的。在电影中如果说小时候的范妮是一派天真可爱,那么长大后的范妮无疑变成了一位富有真知灼见的成熟女性。但是在小说中,小时候的范妮是战战兢兢、寡言少语的,而在这种压迫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范妮内心深处仍然是胆怯的。正如黄梅女士所说:“奥斯丁在这里触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问题:即语言和权力(金钱)的关系”,“没有玛丽的两万磅资产,范妮那什么支持自己的语言呢?”[5]与此相比,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中的范妮似乎已经不必再为语言和权力的关系问题担心,因为导演已经安排她有充分个人主义以及自觉意识。因此电影中的范妮可以高谈阔论、诙谐幽默、一针见血、直言不讳。
  小说中描写的范妮在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众多人热烈交谈时,范妮的语言是甚少的,只是只言片语。电影中的范妮也可以说是具有这一特点,但是也并不相同。原著中的范妮,其沉默的原因是自卑;电影中的范妮,沉默的原因可以说是骄傲。她骄傲地闭着嘴巴,静静地听,然后低头或眨眼,神情中带着不屑。甚至有人说电影“把范妮变成了一个言语尖刻、想法怪异、神情不屑的女人。”[6]
  四、变化原因:忠实原著与艺术的再创造
  电影把范妮变得独立,变得富有反抗性,变得男性化(表哥埃德蒙说她有男人一样强烈的求知欲),而原著中的范妮似乎是到的淑女的典范,实际上那个时代的女孩,要让她有如此鲜明叛逆色彩是有些强人所难的,如果非要给范妮找一个叛逆的理由,那么只能说,导演用现代的眼光重新的塑造了范妮,而电影中的范妮也的的确确染上了奥斯丁的影子。
  电影中范妮是喜欢写作的,埃德蒙表哥甚至说:“跟你狂野的作品比起来,我的文章简直是呆板。”而在小说中,范妮除了给自己的哥哥威廉写信外并不进行创作,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一个说话要引经据典,在没有可引用的话时就溃不成句的女孩如何能进行创作呢?电影中的范妮“从一个弱不禁风、羞涩内向的文学爱好者被改变成为一个精神焕发的年轻女人,她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而她写的东西则是摘自奥斯丁的书信和她早期滑稽放肆的文字片段……”[7]的确,导演帕特丽夏•罗兹玛也曾在访谈中亲口说到:“我要把我所理解的奥斯丁加入角色中”。[8]“范妮与埃德蒙商量她的作品出版的事宜,而这里提到的出版商恰恰就是出版奥斯丁本人作品《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的出版商埃杰顿”[9]除写作外,电影中范妮的悔婚也同奥斯丁本人的真实经历非常相似。
  实际上就小说来讲,范妮的性格是存在反叛的一面的,“奥斯丁的重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爱玛、芬妮及安妮——都拥有拥有内心的自由,因此她们的个性不可能被压制住。”[10]在《笨嘴拙舌的范妮》一文中,黄梅女士甚至拿范妮与玛丽进行对比,认为范妮其实是“反传统”的,甚至比玛丽更加的反传统。所以,电影的改编实际上也是对原著人物特点的放大处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与小说的中范尼形象的变化主要是由三方面引起的。其一,电影导演在塑造范妮时用现代的审美眼光进对小说进行了改造;其二,导演在塑造范妮时加入了自己对奥斯丁的理解;其三,小说中范妮的某些“反传统”性格被做了放大处理。电影的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不同于彼此的表现形式和优点,我们不能要求电影对小说进行原模原样的照搬,那样的话又何必去拍这部电影呢?电影的拍摄可以说是编剧、导演(1999版的电影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人)对小说的解构和重组,我们不妨把它当做是对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又一篇论文,这样的话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对奥斯丁小说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5]黄梅.笨嘴拙舌的范妮[J].读书,1990,(05).
  [2][3][4]简•奥斯汀.秭佩译.曼斯菲尔德庄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8-9;11;16.
  [6][7][9]米蕾亚•阿拉加伊.章杉译.把握简•奥斯丁:忠实性、作者功能与帕特里夏•罗泽马的影片《曼斯菲尔德庄园》[J].世界电影,2007,(3).
  [8]希芭•摩萨.杨弋枢译.《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与电影——帕特丽夏•罗兹玛访谈[J].世界电影,2010,(1):185-190.
  [10]哈罗德•布鲁姆.江宁康.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99.
  [6]玛里琳•巴特勒.黄梅,陆建德译.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仪式具有传承文化精神的巨大作用,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传统仪式中蕴含的道德感、崇高感、优美感被消解殆尽。本文试图从仪式感为切入点,简述仪式与仪式感之间的区别,分析仪式感中蕴含的形式美因素,并以现代性语境为观察点,剖析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仪式感之异同,从而建立一种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仪式美感。  关键词:仪式感;形式;现代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49-
期刊
摘 要:从古代人开始探讨分配问题时,分配就与道德、政治连在一起,和公平、也是正义分不开。公平是分配的最早的基本原则。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市场经济逐渐普及,产生了对效率的追求,使得道德和分配分离开来。然而,分配和道德及政治毕竟是无法彻底分离的,因此,在现当代社会,我们又把分配和道德及政治放在一起探讨。也就是说,效率无法取代公平,公平和效率都是必要的。  关键词:分配;公平;效率;市场;道
期刊
摘 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华夏儿女的精神灵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一首首美好隽永的咏月诗歌,一段段娓娓道来的神话传说,都构成了中秋佳节迷人而又浪漫的色调。  关键词:中秋佳节;民俗风情;咏月情怀;传承文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4-02    当我们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礼记》的《曲礼》和《内则》两篇中可了解先民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关注现代社会忽视甚至被遗忘却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规范”,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礼记》;《曲礼》;《内则》;家庭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57-02    儒
期刊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在对待创作、情感、人生诸方面的深刻矛盾性的综合体现。主人公K的思想其实也影射了卡夫卡的整个人生,所表现的人的异化及异化世界的描写诠释着现实社会的状况。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内在意蕴;异化;主题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6-02     一、卡夫卡和《城堡》  卡夫卡的创作过程不是在外部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完成的,而是被内心的创
期刊
摘 要:电影《理发师的情人》通过艺术的真实把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其法国式的既不避形而下的勇气,又不避形而上的精神的张扬表现了一段唯美的温爱情悲剧,给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享受和精神的洗礼。并让人们对爱情这一主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带给心灵以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爱情;死亡;亲情;大爱情观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4-02    2
期刊
摘 要:世纪之交,面对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人文知识分子的自身合法性受到质疑。于是,他们期许用家族小说的诗性表达来真实记录这个时期人们的特别心境,同时他们也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和精神冲动创作了一批注重表达个人对于家族的体验、感悟和认识的新时期家族小说文本。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文学的“史诗性”品格,并且都走向了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渴盼,同时参与了本土理性建设与自身文化价值确立的过程。 
期刊
摘 要:当十八世纪的文人学者们一头扎进纸堆里,投身于无穷无尽的繁琐考证之时,一个中国式思想启蒙先驱悄然诞生,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务实的治学目的为后代学人树立典范。本文旨在探讨戴震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启蒙先驱作用。  关键词:戴震;治学态度;治学目的;启蒙先驱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03-02    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五千年历史中
期刊
摘 要:《周南卷耳》在先秦诗歌中是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本文以主人公身份的界定为出发点,提炼出以“遥想”为特点的创作手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卷耳;遥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8-03    一、诗经《周南卷耳》的布局谋篇  《卷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也是一篇具有诸多争
期刊
摘 要:学术界分别从外形与结构两方面得出了“异体字”的各种概念,与外形同样关系密切的“俗文字”与“异体字”之间有着许多联系,尽管“异体字”这一叫法有很多争议,但是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可。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名词术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体字;俗字;名词术语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13-02    文字学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异体字作为文字学的基本术语之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