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二篇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很小又很大》增补版自序
  1995年,冰心老人在世时,主编过一套《新时期儿童文学名家作品选》(樊发稼任执行主编),其中小说类选了曹文轩、张之路、沈石溪、程玮、罗辰生、秦文君六位;童话类选了孙幼军、周锐、冰波、葛冰、张秋生五位;诗歌选了金波和我;散文只选了吴然一人,共有十四位作家入选。依照当时的年龄来看,我是其中最年轻者,能有幸忝列这套丛书中,真是不胜荣幸之至!这套书由冰心老人故乡的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6年10月正式出版,冰心亲笔为丛书题写了书名。丛书初版问世不久,又换了新的封面重印了一次,还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和别的什么奖项。只可惜,当时的纯儿童文学阅读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套书里虽然每一本都堪称作家个人的代表作品精选,却并没有推广开来,很快就湮没无闻了。
  这也是我的第一部诗歌选本,书名叫《世界很小又很大》,分别从我当时已出版的《歌青青 草青青》、《我们这个年纪的梦》两本诗集和一些新作中选了四辑作品。我自己很看重这本选集,记得当时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后记的,但是限于丛书统一的体例,最终没有用上。现在,趁着出版这部选集新版(增补本)的机会,我重新找出这篇后记,一并“增补”在这里,作为自序。
  “记忆啊,请在我的面前描绘出/那迷人的地方,我曾以整个心灵/在那儿生活过。请绘出那些丛林/它培养过我的情感,我爱过/在那里,我的青年和童年交融/在那里,被自然和幻想爱抚着/我体验到了诗情、欢笑和平静……”
  这是诗人普希金的《皇村》中的诗行。很早以前我就想象过,有一天,我也要尽自己的深情和记忆来写一册诗歌,献给我青春岁月里的第一个驿站,那所也被我称之为“皇村中学”的地方——我曾经以整个心灵在那儿生活过和爱过的地方。那里有我对未来与文学的梦想,有我的初恋,有我的欢笑、忧愁和眼泪,有我无数个不眠的思乡的夜晚。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我的二十岁的身高、体重和肺活量……
  然而我一直没有写成。曾经在我面前高高举起过的一只只手臂,如今都变成了校园里的一棵棵小树。他们像秋后的大雁一样结伴飞走了。他们离开了母校,告别了美丽单纯的日子而踏上各自崭新的人生旅程了。不久之后,岁月也使我匆匆地离开了那里。但往昔的歌笑还留在我心灵深处,那么柔和又那么清晰。我曾经长久地扶着那些静默的白杨、枫橡和小叶女贞树遐想过。我看到的是广阔的天空,是一朵朵自由的白云在远处涌动,又向更远的天边飘去。我也曾在一些静谧的黄昏,绕着这些苍翠的小树悄悄漫步。我知道我的心是被一种神秘的温情驱使着。我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这一片片永远不会相同的绿叶。我同时在用期待的心,祈愿春风和阳光为它们照耀,为它们徐徐地吹拂。我爱这每一片永不相同的绿叶。我甚至坚信,正是这些碧绿的、充满了美丽而旺盛的生命力的小树,才是真正能够激励着我,鼓舞和招引着我在生活面前永远快乐地向前的那个信念——那个我看不见却又无时不在的理想的精灵,它们将会成为我的生命和诗歌的永远的伴侣……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又一次对自己说:写吧,把它写下来吧!让少年维特般的烦恼和忧愁的日子成为过去,而让美好的记忆,让温柔的感受永存下来!我终于不再犹豫地拿起笔来。于是,熟悉的钟声、欢笑声、蝉声、歌声和朗读声,甚至“皇村中学”之外的鸟儿们的叫唤声……便渐渐逼近和清晰,昔日重临我的心头。
  《世界很小又很大》里的大部分诗歌,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的。一篇篇诗歌反复诉说的,都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忧郁与渴求。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家园、关于童年的炉火和梦想的碎片的记忆。关于母亲的记忆。……而这一切,其实都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我自己”。即如林格伦所说的,“那个孩子”活在“我”的心灵里,从那时候起一直活到今天。在所有词语和细节的深处,已经“成年的我”,以这些诗歌的形式,重新参加了“童年的我”的诞生。
  取《世界很小又很大》作书名,一是因为选集中已有一首同名小诗。二是在编选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耳边正回响着一首名为《小世界》的歌:“我们只有一个月亮和一个金色的太阳。一个微笑对每个人都意味着友好。这毕竟是一个小世界。这毕竟是一个小世界啊!”说到底,儿童文学这个世界,毕竟也是一个小世界。然则也可以举出一千条理由来说明,它分明又是一个大世界。
  离这本选集最初出版的时间,转眼将近二十年了。担任主编的冰心老人,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作为编委之一的教育家、评论家浦漫汀教授,也已过世。两位先生虽属中国儿童文学大家庭里的两代人,却都为国家的儿童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热情,都曾辛勤地为儿童文学的百花园洒下过清亮的泉水。作为深受其惠的后辈人,在此谨致深深的感激和缅怀之意。
  承蒙出版社邀约,编选了这本《世界很小又很大》新版增补本。除了对原有的前四辑作品稍做修订之外,还编选和增补了一些未曾结集的新作与“集外”作品,作为第五辑。同时附录了三篇有关童诗阅读和朗诵的短文,或许对小读者们如何阅读、理解和朗诵童诗,能有一点辅导作用。
  是为新版自序。
  《为了天长地久》第四版自序
  《幽灵之家》的作者、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 阿连德曾经坦言,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保存记忆的“绝望企图”。“我写作是为了使我的忘却不至于失败,然后,还为了滋养现在我展示在空中的根。”她说,所有的诗篇都是旅程。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写作,都是“个人记忆的传记”。我自己的全部写作,也是如此。我用诗歌、散文、小说,还有剧本,在书写着我自己和我这一代人的生命、生活、爱情的全部苦涩与无奈,书写着我自己和我这一代人试图与生活达成和解、却又如此不甘心的尴尬,以及吹刮在内心深处的无尽的纠结、挣扎、奋斗反抗的风暴。
  生活的脚步太过匆忙和急促,许多的往事有时还来不及仔细回味,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已经不辞而别,永远地随风飘逝了。怀旧是必然的。只是我没有想到,如此快捷和匆忙的生活节奏,竟然把每个人怀旧的年龄也都提前了。犹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雨季即将消逝,秋天就要到来的时候,我拿着平生第一张工作分配通知书,兴冲冲地跑到地处湘鄂赣边区的一个小县城的中学去报到的情景。   那一年我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心比天高的年龄。我的简易的行李卷里,装着一本泰戈尔的《园丁集》和一套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我的心中,怀着一种瓦尔瓦拉式的校园浪漫主义的梦想。我甚至还在大学毕业前夕,就为自己准备好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而且迫不及待地在扉页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一个青年教师的手记》。
  当时,那所县城里有唯一的一家门面不大的新华书店。图书、年画、春联、领袖像,还有信封信笺、毛笔等各种文具,在这里都能买到。书店斜对面是邮局,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向外面投稿,偶尔能得到一两笔小稿费,从邮局取出稿费后,总是直接就奔向了书店的文学类书架。那时候书的定价也真是便宜,一块钱就能买到很厚的一本文学名著。我很感谢这家新华书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新出版的经典作家作品,如雨果的《九三年》,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等,还有1981年版的16卷注释本《鲁迅全集》,我都是在这里买到的。
  那时候也正是中国大地上春潮奔涌的早春时节。天边滚动着思想解放的巨雷,无数的心灵从乍暖还寒的潮雪的日子里苏醒过来。我们的国家正在大踏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年代啊!含苞的花朵如期怒放,被压抑的小草应运而生。到处都是前进的脚步,到处都是奔放的歌声。在一切沉重的记忆之上,在太多的期待和渴望之上,每一颗心,都感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强劲和迅猛。而当时,在我的周围,也渐渐聚集着小县城里的许多同龄的文学热爱者。我们写诗、办刊物、举办各种形式的诗会和笔会。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我们在小县城里的文学气氛也是风生水起。
  那些年我常读的文学刊物有《诗刊》、《萌芽》、《人民文学》、《丑小鸭》和《外国文艺》,还有《读书》、《散文》和《布谷鸟》等杂志。同时我也读到了诸如《这一代》、《大学生》、《珞珈山》、《红豆》、《耕耘》、《未名湖》等各地出版的大学生刊物,有的还被视为“地下刊物”(那时好像还没有“民间刊物”之说)。这些有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大学生刊物,是当年这一代人狂飙突进思想最直接的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学青年最热衷于传播和传抄的印刷品,里面的激进思想和探索精神,有关人生、理想、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事件和作品,曾经牵动着当时每一位文学青年的思想和神经,甚至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和前途。
  而我前去报到的那所中学,当时正处在创建初期。仅有的两栋教学楼和一栋教工宿舍,寂寞地矗立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坡上。迎接我和另外几位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的,没有鲜花和绿阴,也没有掌声和歌声,而只有一片片没膝深的蒿草和满目的荒凉。我们边教学边劳动,把教学楼后面的荒丘一点一点地夷成了平地,让它变成了一个篮球场。我们在宿舍楼和教学楼之间的荒径上,栽下了绿树和花丛,让泥泞的小路边充满了勃勃生机。记得当时,每天上课前,在响过预备铃后的那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总要站在走廊上,欣喜地看一遍我们自己栽下的一排排绿油油的小树,心头总是轻轻漾过一阵阵自豪感。那是因为我想到了契诃夫对库普林说过的话:“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我亲自种植的,因此对我非常亲切,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事。在我未来到这里以前,这里是一片生满荆棘的荒地,正是我将这荒地变成了经过垦植的美丽园地。想一想吧,再过三四百年,这里将全部是一片美丽的花园,那时人们的生活将是多么惬意和美好……”
  现在回忆起来,我仍然不禁泫然而有泪意。我相信,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有过一段最美好的时刻,浪漫、纯真和幸福的时刻:朝气浩荡,壮志凌云,情不自禁地想为远大的抱负而献身,甚至也幻想着踏上为理想而受难的旅程,即便是“在烈火里烧三次,在沸水里煮三次,在血水里洗三次”也在所不辞,并且期待着某一天,会有一双温柔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自己,随时会为一声关切的问候或轻轻的叹息而泪水盈盈……
  劳燕分飞,春秋几度。一晃将近三十年过去了。我的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随着年年的柳色秋风而远去了。我很怀念那段又艰辛又充满理想和朝气的日子。我的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和准备,是在那所校园里完成的。还有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初恋……也都留在了那里。在那里,我二十岁的心灵也曾被自然和幻想爱抚着,我体验到了青春的诗情、欢笑和平静。在那间仅有六平方米的宿舍里,我写出了自己最早的一批校园诗歌和散文作品。《为了天长地久》这部小说里的“新世纪中学”,也正是以这座校园为原型的,包括它初创时期的那几幢建筑物。不用说,在小说的男主角田野老师身上,也有我自己的影子。小说里因为情节需要而穿插的一些诗歌和散文,当然也出自我那时的习作。
  我的挚友、作家竹林在一篇有关我的评论文章里这么说过:“他在自己惟一的长篇小说中,让那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年轻教师田野最终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执教。他甚至还在小说的结尾暗示,一个优秀的、喜欢文学的女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追随他而去。徐鲁是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得可以把他的长篇小说当作自传来看。他当过教师,也不讳言田野就是他自己。我们在他的散文中所熟悉了的一些生活的场景、人物和地名,也又一次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出现了。”现在看来,这与其说是一种褒扬,不如说是委婉地指出了我在小说创作上的一种拙稚与青涩——我那时还做不到能够彻底绕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去虚构另外的故事和细节。
  三十年后的某一天,我重新返回这所中学。当年住过的那幢三层的楼房已经不在了。冬青树的都已经变老了。我慢慢地走进高中部二年级的课堂——我第一次给学生们讲课的地方。我想象着我已经打开了崭新的、天蓝色的备课夹。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声朗读《荷塘月色》……”
  然而,回答我的是一片黄昏时分的静谧。教室里空无一人。我的青春,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时光,早已远逝而去。
  ——谨此纪念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为了天长地久》第四版付梓,纪念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时代。
  (徐鲁,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编审)
其他文献
李松带来了他的书稿《红舞台的政治美学——“样板戏”研究》,嘱我写序。我搁置了一段时间,希望能够发酵出来一些想法再写,但是,想来想去,还是不绕弯子,直接写所感所思就行了。  李松是我所带毕业的博士,我的专业是文艺学,但是当时文艺学还没有博士点,因此他是我挂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二级学科招收的博士生。当时告诫李松等三位我所招收的博士生,以后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在现代、当代文学的范围,而其研究的理路尽可能靠近
期刊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纪录片的叙述者是引领故事演进的推手,尽管它有时会以不同人称形式出现在镜头之前,有时却又隐藏在镜头背后。讲故事,推进故事的展开,是纪录片叙述者最基本的功能和职责。  虽然近年来纪录片与情节片的边界日渐模糊,但对于总体上属于非虚构叙事的纪录片而言,其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纪录片的故事不一定都像虚构叙事影片那样具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也未必会产生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戏剧
期刊
电影学界把那些剧情比较轻松浪漫,多为女性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的爱情电影称之为“小妞电影”。这类电影比较时尚化,以都市爱情为主题,且一般是以女主角的失落倒霉开始,然后通过自信自立而赢得男士心仪,最终以成眷属的团圆结局收尾。  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也可看作一部小妞电影,但更神秘、奇幻、充满引人遐思的张力。影片讲述白雪公主在父亲失踪、继母统治国家遭遇危机,其最后奋身而起与继母较量最终夺回王国的故事
期刊
好莱坞影片《阿甘正传》(获67届奥斯卡六项大奖)有一个奇妙的开篇:一根羽毛在空中飘扬而下,从城镇民居之上飘荡到马路,将要落地时,忽又被车辆或行人卷起的气流带起,继续飘扬,最后落在阿甘的脚下。阿甘拣起羽毛,陷入沉思之中。羽毛整个的飘扬过程优雅而流畅,自然随意之中又显示出一种暗示与必然,它可以视为这是整部影片所要表现的阿甘的人生轨迹的一种提示性的象征。影片《阿甘正传》以阿甘的人生故事表现出美国当代几十
期刊
在一个价值转换的过渡期,赵力平拥有很多身份标志,既是策划者和创意者,又是具有开拓性的组织者,她广泛涉猎文学、影视、法学和数字文化,组织创作过长篇小说、影视剧本和中国首部数学文化电视片。做到这一点需要认真、耐心和勇气,而耐心和勇气的首要条件是充沛的生命力。应当承认,赵力平始终把文艺传统的成规与嬗变,理解为一种变动的文化生成概念,以一种心灵在场的审美视觉,把自己的创作理念、文艺思想和意义追求,体现在她
期刊
侗族学者、人类学教授潘年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他从事人类学研究30年,研究的重点和中心始终围绕他的故乡展开。从上世纪80年代初,潘年英就在黔东南开展田野考察,他在大山的皱褶里行走了30年,走遍了黔东南的3000多个村庄。他的新书—《从文学自觉到文化自觉》,就是他对黔东南少数民族30年来文化变迁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关山阻隔的黔东南,十里之外,风俗迥异,形
期刊
于我而言,曹俊峰先生的《康德美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一书是我踏足康德美学的指引者与敲门砖。康德的博大精深,和他的艰奥晦涩,往往让人对之既爱且怯。涉猎康德美学之初,怯犹大于爱,几至于望而却步。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站立于巨人的肩膀之上。曹先生以其平实质朴的语言向我展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康德。读《引论》,使你能体会到仿佛那位哥尼斯堡的老人在向你娓娓细谈,——虽然还是同样的谨严审慎,却不复晦莫如深。
期刊
口传性是民歌最大的特点,这是任何书面文学都难以媲美的。由此决定了它表述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生动流畅。究其因,一方面是有的民族没有文字,无法书写,只能根据发音交流,故而音质清朗,动听。另一方面是即使有文字的民族,对那些底层劳动者来说,没有接受识字书写的教育,也不具备阅读、书写的条件。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在相对狭窄范围内说话的条件和机会。当思想情感需要表达,就只能借助口头言说。语言简明扼要,意义明确。总体
期刊
傅查新昌:赵力平女士你好,我们都知道你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不仅创作了《超越--献给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赵力平七国摄影展》,还策划和组织创作了《血脉国魂》、《郑和大航海》、《现代妇女儿童维权指南》等作品。我们今天的对话从我的第一张相片开始,相片上我穿的是膝盖处有补丁的裤子,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学雷锋,渴望成为崇高伟大的人,对价值还没有作出奴性和势利的区别。你还记得第一次去照相的情景吗
期刊
字是先民在生产、生活、生育过程中,为了保存信息,交流思想发明创造的文化瑰宝。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除了表达语义外,还有“非功利性”的视觉美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它文字大都从象形阶段走向表音的符号体系,而汉字则仍然沿着象形的轨道演化成丰富的抽象化的形象体系。既然存在形象,就有可视性。是否值得一看,这就是字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看字中的门道和奥妙。  一看字的点画  字的点画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