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当过兵的作家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家协会目前会员数不到1万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中央一级的全国性人民团体,这里荟萃了我国文学界的人才精华。在那些享誉文坛的作家中,当过兵的大有人在。或许您能从他们的成长史里得到人生的启迪。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刘恒、何建民、谭谈、高洪波都曾经是军人,更有像王朔、海岩、郑渊洁、阎连科,以及刚刚离开我们的著名诗人雷抒雁等未担任作协领导的作家,都经受过军旅人生的洗礼。
  海岩因为尿裤子羞得想自杀
  海岩的代表作有《便衣警察》《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等。15岁参军的海岩说起当兵的经历忍俊不禁:“我当的是海军航空兵地勤,就是穿海军的衣服,干陆军的事。我是歼击机6型的电器员,实际就是电工。”
  有一次训练得特别累,人紧张压抑到了极点,那天晚上睡觉尿了床。事情发生后,怕人发现,海岩就找了好多被子遮掩,结果,还是被人发现了,被子晾了出来。当时自尊心很强的海岩,自杀的心都有了,羞得不敢回连队。
  后来又有一次队列的时候,连长在前面长篇大论地讲,天气太冷,他蹲在前排不能换脚,就这样憋啊憋,终于憋不住,又尿了,尿在棉裤里了。这次怕人知道,棉裤结冰了也不敢说,结果整个腿都肿了,那个冬天腿上长了冻疮。
  那时候连长对他很好,他记得一次吃馒头,自己一口气吃了9个。撑得动不了,连长带着他转了半宿,不让他睡觉,怕他撑死。“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生活挺好的。
  海岩说自己早期的时候是个很内向的人,说话都不敢太大声,当兵的时候每逢开会发言,他一喊“报告”就脸红。班长说:“一个当兵的战士,说话都脸红,让你去打仗,你肯定当逃兵。”从那以后,班长有意锻炼他,每次人多的时候都刻意让他说话,今天的海岩无论开大会、开小会,都能够面对很多人侃侃而谈。
  王朔最苦的日子在新兵连
  王朔与海岩的经历有些相似,同是15岁当兵,同是在海军部队,还有同在新兵连尿过床。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回忆道:“我到部队在新兵连还尿过一次床。打了一天靶,成绩不好,又累又沮丧,晚上情景重演,幸亏天寒被薄,睡觉也穿着绒裤,没在床上留下痕迹。”
  1976年王朔初来到山东即墨北海舰队新兵团,在那儿经受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这3个月是他人生最难忘的岁月:“到目前为止我吃的最大的苦是在新兵连。中午晚上全是窝头。没油水。改善伙食的时候,吃一种大包子,粉条馅儿,一手拿不住俩。我能吃六七个。连里最狠的,一顿吃13个。吃饭前还唱歌,唱不齐不吃。排着队,先派两个人到伙房抬来一大箩筐包子,抬到营房门口,让你看着它唱,干着急。每天晚上不折腾六七趟不让你睡觉。穿衣服躺着不行,都脱了,睡踏实了,嘟——哨响了,全收拾好,扛着枪,背着背包,跑八里地。回来你想睡觉?又给你吹起来。”
  新兵训练结束后,王朔在部队里当了一名普通的“操舵兵”,再后来做了卫生员。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其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是以一个女孩子的视角写的,写了一个北京女孩在理想、恋爱等方面与父母亲的观念碰撞,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给了王朔创作信心,也激发了他当作家的向往。
  刘震云退伍后高考考了全省状元
  刘震云当兵的想法很简单,由于饥饿。1974年,15岁的刘震云抱着能解决温饱的单纯想法,离天了家乡和亲人,当兵了。火车一下子就把他从河南延津拉到了甘肃的戈壁滩上。第一次见到火车,他觉得火车开动放气时的样子壮观极了。排长问刘震云想不想家,他心想:“有白馍吃还想什么家啊!”那时候拉兵的火车全是闷罐子,没厕所,都是车门拉一条缝,排着队往外尿。他尿了半天尿不出来,排长一问,他一转身,顿时尿了排长一裤子。排长当时就急了:“刘震云我算是认识你了!”这时候他才突然觉得有点想家了。这一去就是4年,扎扎实实地当了4年兵。
  一进部队,刘震云就和一位战友学习写作。刘震云说:“我当兵的时候有一个战友,比我大两岁,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写诗,文学第一次离我这么近,我过去不知道诗是什么……” 一上火车那位战友就开始写诗“新家安在长城端”。刘震云感慨道:“在我撒不出尿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写诗了,可见比我聪明到何等程度。”那位战友对刘震云说:“你别跟他们弄了,你跟我学写东西吧。”就这么着,刘震云开始写诗。
  1977年,刘震云退伍,在家乡当一名中学教师。也就在这一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为了寻找人生新的出路,刘震云开始复习备考。1978年,刘震云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新的学习与生活。
  一直梦想着第二次入伍的何庆魁
  赵本山的“御用”编剧何庆魁以《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等作品在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经典。而当年在部队的时候,多才多艺的何庆魁还曾因作风“稀拉”被点名批评过。
  19岁的何庆魁入伍来到吉林省军区警卫营,成为一名哨兵。那是1965年3月。那时部队的政治学习抓得特别紧,天天学习毛主席语录,战士何庆魁因对毛泽东主席特别崇拜,学习更是用功,当时毛主席的著作,他能背诵好几本。后来营里推荐他到了省军区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何庆魁很快就成为演出队里的大拿。带弦的能拉,带眼的能吹,锣鼓能敲,快板会打,还能照猫画虎搞创作,只因形象有点“抱歉”,主持人的活没让他干。
  政治学习上拔尖、业余演出中出众的何庆魁,军事训练和一日生活制度表现平平。因为晚上搞演出,何庆魁休息比别人要晚,白天站岗时,打磕睡的事时有发生,还曾误过岗,为这事领导可没少批他。在部队时,何庆魁最怕的是紧急集合,几乎每次他都是倒数第一,还总是丢三落四,背包打的也没有合格过。有一次,营长急了,将何庆魁拉到队伍前面,当着全营官兵的面批评他:“何庆魁,你说你是不是个稀拉兵?每次倒数第一,你是觉得站在最后就是副班长吗?可我从你身上一点也看不出副班长的样子呀,我劝你好好当一名战士吧,别老想着当‘副班长’了!”从这以后,全营的战士都开玩笑地叫他“副班长”。   当了3年的兵,写了5份入党申请书,可党组织的大门始终没有向何庆魁敞开。他的档案里除了记载着3年当兵历史外,连个嘉奖都没有,记者问老何有何感想。他说:“不怨部队,确实是自己太目无组织纪律了,如果我要是一开始就好好表现,肯定也能入党提干的。回到老家后,特别是遇到挫折时,我就怀念当兵的岁月,有组织领导的关怀,有战友的爱护和帮助,再大的坎都能过得去。几十年来,我一直还做着第二次入伍的梦。如今到了这个岁数,只能是遗憾终生了!”
  从火堆里扒出毕生理想的二月河
  随着《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说问世,二月河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大作家。
  二月河参军到部队时已经23岁,是总后勤部的一个工程建筑团,在打坑道、盖营房的劳作之余,高中毕业的二月河很快脱颖而出,担任了部队黑板报的“主编”。l969年元旦前夕,已经服役一年的二月河接到团部的命令,调任宣传股担任报道员。也就是在他到团部报到的当口,团里突然接到一道命令,团部换防,宣传股的上万册的各种图书属政治类的要打包,属“四旧”类的要焚烧。二月河负责焚烧“四旧”。随着火光的升腾,他鬼使神差地从火堆中扒拉出了一本《辞海》、一本《宋元学案》和一本《莱蒙托夫诗选》。这本1948年版的《辞海》从那以后就一直在他身旁。也就是有了这几本属于自己的书以后,二月河开始爱上了读书,一时间旧报纸、旧日历,前无皮、后没底的残书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应该说,二月河在担任报道员期间的工作是出色的,他每年不仅能上几十篇“火柴盒”、“豆腐块”之类的文稿,还为业余演出队编写了许多小节目,由他自编自演的小歌剧《通车之前》在团里上演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l970年,二月河换上了“四个兜”,成为宣传股的报道干事。这个全团干部可望而不可及的“肥差”,确实也给二月河带来了许多“实惠”。每年他可以数次上京城给《解放军报》送稿子,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不喜欢坐车的二月河几乎徒步走遍了整个北京城,无数次去过故宫,故宫里的故事也就更多地留在他的想象里。
  1978年,因精简整编,二月河告别了哺育他10年的部队,转业回到了历史名城河南南阳,担任市委宣传部的干事。从此,他一面开展工作,一面进行历史小说的创作。
  高原“男兵”毕淑敏
  1969年,不满17岁的毕淑敏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第一眼看到阿里时,毕淑敏就被镇住了——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人的痕迹,那种荒凉甚至让她疑惑起自己是不是在火星上。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
  毕淑敏当兵时觉得很光荣,当时女兵的比例是千分之二点五。及至今天,毕淑敏当兵的地方再也没有招过女兵,因此,她们是空前绝后的一批。3年后,毕淑敏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校成绩优异的她,被院方确定留校,而毕淑敏却对领导说:“我们那儿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我要是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又回到了阿里,谁料,这时其他女兵们都调走了,报到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毕淑敏在阿里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
  毕淑敏的父亲也是一位军人。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毕淑敏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毕淑敏34岁。这部中篇小说很快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毕淑敏从此步入中国文坛。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恒的青春期交给了部队
  15岁入伍,刘恒当了6年兵,可以说,他的整个青春期都在部队度过的。
  刚当兵的时候,刘恒给家里写信,就两三行,问爸爸妈妈好,问妹妹好,然后就没话了。信写得很短,总觉得没什么话可写,据他自己说:“上小学的时候最头疼的是作文,常常得3分。”
  为什么开始学习写作呢?这些年,刘恒对媒体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就是转移青春期的苦闷。受不了苦闷之苦,开始读书自救。靠写作和想象,转移青春期的那种躁动。那时候年纪不大,是真的按那些标准去要求自己,按照那些标准去做人的。这种早期教育在身上打的烙印非常深。”
  刘恒所说的苦闷,他解释为:一是欲望,二是欲望之无望,三便是浓浓的自卑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当时特别喜欢一位女兵,但自己感觉与人家条件相差甚远,人长的有些“着急”不说,那时女兵大多是有靠山的主,谁能看得起长得难看又没本事的战士?刘恒想起了那句成语“郎才女貌”。为了那位女兵,他拼命看书,每天记日记,有心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想用才能去征服她。
  刘恒从家里带了一套《红楼梦》被他翻看了好几遍。后来看遍了鲁迅的全部作品,刘恒成了鲁迅的信徒。读《伤逝》时刘恒落泪了,鲁迅的文章让刘恒读出了两个字:苦闷。鲁迅的苦闷如此深邃,却缓解了战士刘恒的苦闷,或者说升华了战士刘恒的苦闷。后来,他又迷恋上了高尔基的小说。在部队的6年,他扎扎实实地读了难以数计的书。
  1975年刘恒结束了海军战士的生活,回到了家乡北京,成为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一名装配工人。当装配工的4年,也是他咬牙拼命写作的4年,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后来,他发表了长篇小说《黑的血》,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狼窝》和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等,这些作品标志着刘恒在文学创作上有了一个惊人的飞跃。
其他文献
一个人因失聪造成的残疾程度,与其对听力与沟通方式的要求成正比。只有在其生活方式受到重大影响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才感到有必要寻求帮助。即使验配师
人工耳蜗植入的主要对象是患有重度或极重度神经性聋的聋人。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听觉,经过科学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达到通过言语听觉与社会交流的目的。目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
疗效的分析和评价是临床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需要评价配戴助听器后能否听到并听清楚声音,从而有机会学会说话。而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了解儿童配戴
会议
禁毒与戒毒已成为当前全球社会热点之一。提高戒毒者的认识水平、矫治其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复吸的康复训练以及做好回归社会的衔接工作并继续事后照管,这是我们开展降低复吸率
会议
言语测试作为测定听力的重要方法,及诊断听力损失、评价残疾程度、社会交往能力、治疗或康复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国外早已成为临床常规使用工具。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数量的迅速增
会议
我国是个有数以千万计的有听力障碍或是聋哑状态患儿的国家。在遗传性耳聋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一家几个聋哑或连续几代聋哑的事例屡见不鲜,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重建听觉语言
记得初次接触爵士乐,是在纷繁的古典唱片堆中意外见到了一张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CD,爵士和弦、大量切分节奏,有一种摇摆的跳跃感。而后,又在美国迪士尼制作的卡通幻想曲、
在开展精防康复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精防康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2、落实措施,确保康复质量;3、真抓实干,将工作落到
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天都需要喝水,怎样才能养成健康的饮水习惯呢? 首先,应养成提前饮水的习惯,不能感到口喝时才喝水,否则会使消化功能降低,甚至发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多发于青壮年,其病因祖国医学认为,由于七情所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不积极地早期治疗,大部分病人可呈精神衰退,它不仅严重地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