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2年……,我不敢预言未来,但历史告诉我们,地震对我们造成的破坏太惨痛了!我国地域广,地质情况复杂,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我们必须在抗震方面投入更多一点,认识更多一点。
关键词:防震标准;柔性;防震意识;户外装备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他们在抗震方面比我们国家要很多,日本的建筑在防震、减震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在经历了9.0级东日本大地震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很多高层建筑依然保持完整,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颁布完备的相关法律。日本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钢筋含量、混凝土的规格。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完成后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中国也制定了相关标注规范,但只是针对设计师技术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并无针对设计的处罚条文。
第二,加大处罚力度,不按规章制度施工和设计的,一定得严查。日本一名建筑设计师因编造了几十栋公寓楼的抗震数据而被捕。曝光后,政府紧急开展的建筑抗震性复查,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筑获准开工。对于那些伪造了地震数据的“豆腐渣”工程,政府也下令要求地方政府重建或修复。这么严厉的惩罚足以威慑建筑界。
第三,关键还是要提高技术。民居推广柔性的木结构。木结构房屋在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可以很好地释放力量,不容易散开和松动。在此理论上,采用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破坏。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研究开发了 “免震建筑技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用柔和的材料制成的免震层。发生地震时,能够保住建筑物完好无损,也可避免由震动引起屋内家具倾倒造成人员伤亡,从而减少因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种房屋成本低,技术可靠。据说建一所免震的个人住宅,只需投入一辆普通汽车的费用。此外,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的基础上,政府也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私人进行抗震加固。高层建筑中应多采用抗震性能最好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普遍应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即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比如,日本三井不动产公司一座公寓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另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形成损伤,而不会危及建筑其他部分。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可以。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其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上在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以上这种装置。而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第四,加强民众防震意识和抗震演练,所有的建筑物都要定期接受抗震评估,检查其房顶和地基是否能承受强烈晃动。如果不能通过评估,建筑物就必须进行改造,甚至推倒重建。定期的抗震演练:各大中小企业,甚至居民区都会定期的进行避难演习,规定每个人的避难路线,避难场所等。并鼓励每个家庭都准备好灾害时备用物品。只有这样有条不紊的“迎接”地震的到来,才能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如果真的来了,发生了。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当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跑出来时,才发现身边什么都没有带,再回去取生活必需品已经来不及了。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地震结束之后,受灾地区还要经历漫长的灾后重建过程,这期间受灾群众要睡觉,要吃饭,要喝水,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很多户外装备便在这段时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常备一些基本的户外装备,对于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生活应急非常必要,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第一,帐篷:地震灾害后移动的家。为了预防余震的侵袭,大多数居民不敢在屋中过夜,纷纷在宽敞的露天地占地休息。或是在帐篷里休息,或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防震棚中休息,没有帐篷的就盖一床被子睡在街头。帐篷在此时显得非常宝贵。
第二,无线电: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失去了工作能力,震中地区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一度出现外界人员无法进入,里面的灾情传递不出来的尴尬情形,无论是C网G网,还是3G此时都无能为力,只有卫星能够发挥作用。地震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其他通讯设备才逐渐抢修好,开始发挥作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称“火腿”或“HAM”,原本只是一群热爱无线电的发烧友为了精神的追求,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上,追寻夜空中飘忽不定的讯息,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历次的山难中,无线电都在搜救遇难驴友中发挥着其他任何一种通讯工具无法达到的作用。而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先于手机和固定电话,外界收到的较早的信号是四川的“火腿”们通过无线电发出去的求救信号和灾情汇报信息。无线电是利用短波传输,不受地震等因素干扰,只要在受灾地区建立起简单的中继站就能够完成信号传输的工作,并且中继站设置方便、简单,成本低,所需电量也比较小,上述优点使其在灾区救援工作中,尤其是前期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其他震后求生抗灾必备户外装备。头灯:头灯是户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装备,如夜间的徒步、夜间的露营等。刀具:在众多刀具中,功能性比较强的瑞士军刀是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无论是切割食物还是开展自救都能派得上用场。救生毯:其实就是一块可以折叠的大铝箔。逃生时非常关键,第一,可以反光;第二,防水保暖,银色镀膜铝箔可以有效保持体温,在没有睡袋的简陋条件下保存体能,也可以替代防潮垫铺于睡袋下。求生哨:在遇到灾难时,呼喊求救既耗费体力又不能达到最佳的求救效果,不利于灾后搜救工作的开展,而求生哨的声音并不大,但尖锐且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搜救工作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国际惯例,三短三长三短表示SOS求救,在配备求生哨的同时,需要记住相应的哨语。食品:一般家庭应该配备压缩饼干、盐、紫菜汤料等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家里配备这些急救食品,很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上,因此准备的食品一定要有较长的保质期,才方便储存。药品:药品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配备的生活必需品,而针对地震等灾害,应该有所侧重。一般大灾之后会出现较重的疫情,配备一定量必需的药品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比如:抗生素、止泻药、创伤药、止血绷带和净水片等。
结语:地震其实来的那一刹那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它的脚步,可怕的是地震来之前我们不知如何防范,来过后不知怎么自救。通过此文,希望对专业人士在技术方面有所帮助,对与非专业人士更加清楚的了解抗震及自救方面的知识,以便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关键词:防震标准;柔性;防震意识;户外装备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他们在抗震方面比我们国家要很多,日本的建筑在防震、减震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在经历了9.0级东日本大地震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很多高层建筑依然保持完整,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颁布完备的相关法律。日本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钢筋含量、混凝土的规格。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完成后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中国也制定了相关标注规范,但只是针对设计师技术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并无针对设计的处罚条文。
第二,加大处罚力度,不按规章制度施工和设计的,一定得严查。日本一名建筑设计师因编造了几十栋公寓楼的抗震数据而被捕。曝光后,政府紧急开展的建筑抗震性复查,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筑获准开工。对于那些伪造了地震数据的“豆腐渣”工程,政府也下令要求地方政府重建或修复。这么严厉的惩罚足以威慑建筑界。
第三,关键还是要提高技术。民居推广柔性的木结构。木结构房屋在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可以很好地释放力量,不容易散开和松动。在此理论上,采用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破坏。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研究开发了 “免震建筑技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用柔和的材料制成的免震层。发生地震时,能够保住建筑物完好无损,也可避免由震动引起屋内家具倾倒造成人员伤亡,从而减少因人们的恐惧心理。这种房屋成本低,技术可靠。据说建一所免震的个人住宅,只需投入一辆普通汽车的费用。此外,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的基础上,政府也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私人进行抗震加固。高层建筑中应多采用抗震性能最好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普遍应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即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比如,日本三井不动产公司一座公寓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另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形成损伤,而不会危及建筑其他部分。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可以。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其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上在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以上这种装置。而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第四,加强民众防震意识和抗震演练,所有的建筑物都要定期接受抗震评估,检查其房顶和地基是否能承受强烈晃动。如果不能通过评估,建筑物就必须进行改造,甚至推倒重建。定期的抗震演练:各大中小企业,甚至居民区都会定期的进行避难演习,规定每个人的避难路线,避难场所等。并鼓励每个家庭都准备好灾害时备用物品。只有这样有条不紊的“迎接”地震的到来,才能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如果真的来了,发生了。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当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跑出来时,才发现身边什么都没有带,再回去取生活必需品已经来不及了。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地震结束之后,受灾地区还要经历漫长的灾后重建过程,这期间受灾群众要睡觉,要吃饭,要喝水,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很多户外装备便在这段时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常备一些基本的户外装备,对于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生活应急非常必要,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第一,帐篷:地震灾害后移动的家。为了预防余震的侵袭,大多数居民不敢在屋中过夜,纷纷在宽敞的露天地占地休息。或是在帐篷里休息,或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防震棚中休息,没有帐篷的就盖一床被子睡在街头。帐篷在此时显得非常宝贵。
第二,无线电: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失去了工作能力,震中地区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一度出现外界人员无法进入,里面的灾情传递不出来的尴尬情形,无论是C网G网,还是3G此时都无能为力,只有卫星能够发挥作用。地震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其他通讯设备才逐渐抢修好,开始发挥作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称“火腿”或“HAM”,原本只是一群热爱无线电的发烧友为了精神的追求,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上,追寻夜空中飘忽不定的讯息,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历次的山难中,无线电都在搜救遇难驴友中发挥着其他任何一种通讯工具无法达到的作用。而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先于手机和固定电话,外界收到的较早的信号是四川的“火腿”们通过无线电发出去的求救信号和灾情汇报信息。无线电是利用短波传输,不受地震等因素干扰,只要在受灾地区建立起简单的中继站就能够完成信号传输的工作,并且中继站设置方便、简单,成本低,所需电量也比较小,上述优点使其在灾区救援工作中,尤其是前期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其他震后求生抗灾必备户外装备。头灯:头灯是户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装备,如夜间的徒步、夜间的露营等。刀具:在众多刀具中,功能性比较强的瑞士军刀是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无论是切割食物还是开展自救都能派得上用场。救生毯:其实就是一块可以折叠的大铝箔。逃生时非常关键,第一,可以反光;第二,防水保暖,银色镀膜铝箔可以有效保持体温,在没有睡袋的简陋条件下保存体能,也可以替代防潮垫铺于睡袋下。求生哨:在遇到灾难时,呼喊求救既耗费体力又不能达到最佳的求救效果,不利于灾后搜救工作的开展,而求生哨的声音并不大,但尖锐且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搜救工作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国际惯例,三短三长三短表示SOS求救,在配备求生哨的同时,需要记住相应的哨语。食品:一般家庭应该配备压缩饼干、盐、紫菜汤料等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家里配备这些急救食品,很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上,因此准备的食品一定要有较长的保质期,才方便储存。药品:药品是任何时候都应该配备的生活必需品,而针对地震等灾害,应该有所侧重。一般大灾之后会出现较重的疫情,配备一定量必需的药品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比如:抗生素、止泻药、创伤药、止血绷带和净水片等。
结语:地震其实来的那一刹那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它的脚步,可怕的是地震来之前我们不知如何防范,来过后不知怎么自救。通过此文,希望对专业人士在技术方面有所帮助,对与非专业人士更加清楚的了解抗震及自救方面的知识,以便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