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核心就是“诚”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将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从利益、从功利转变成爱和良知。
  现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做事情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气。现在我们国家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得我们把对于功利、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于爱和良知的追求。所以我想这也是王阳明的思想为什么在现在被如此的广泛重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缺乏这种爱和良知,而是被功利的追逐代替了一切。


  怎么样才能用爱和良知来取代对于功利的追求呢?我觉得王阳明说得很好,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记住一个“诚”字。很多先生们都谈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个人觉得“知行合一”最根本的一条是“诚”,要诚意正心,我们心里想的,要做的就是要做的,而不是为了别的私利和个人而想要去做,这是王阳明最基本的要求。
  在中国,“诚”是非常核心的价值,“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诚”字,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说假话、不说真话,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一天到晚说了多少真话,说了多少假话,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能“诚”的话就不能让良知转化为善行。如果你是诚心做你想做的事,就是为善的行为,因为“知”要变成“行”,就是从良知变成善行,这里面根本的转化点就是“诚”,如果对人不能“诚”,对人讲话不能“诚”,一切行为都谈不上。“诚者,天之道”,我们谈天人合一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用一个“诚”字,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继承下来的“诚”字非常重要,所以要把传统的“诚”的思想和王阳明的关于“致良知”的思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诚”,“致良知”也好,“知行合一”也好都没用。
  针对目前社会普遍说大话的现象,我们要把整个心思转到爱和良知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服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说假话说大话的社会风气,这个要改变过来是很重要的。
  王阳明的知就是要做,就是要“知行合一”。汤一介先生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中国的复兴,应该依靠三种力量,一个是政府的领导,一个是企业家的创业,还有一个是知识分子的拥护,他深信这是我们国家转换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
  汤先生的理想,就是要政府的领导和企业家的发力,再加上知识分子的研究,和他们对于知识的转化,转识成智,成为国家的智囊,把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是他晚年所努力的事情。
  我想,汤一介应该感到非常的欣慰,今天,他所提倡的中国必须靠三种力量:政府、企业家、知识分子的力量才能发展的畅想正在得以实现。
  今天的主题是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要有“诚”,诚信,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诚信,我们讲大话、讲假话,天天都在讲,我也是经常感到自己会这样讲话,这样的情况下回想起来,我常常会想起来季羡林先生对我们的教诲。他最后的几年里跟我谈到,我们对政府不能拆台,我们的政府很不容易。不能拆台,我们应该是补台,怎么补呢?假话不说,真话要选择的说,真话也不能都说,因为环境不好的时候,形势不好的时候,有的话说出来起反作用,所以真话不能全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能都说,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条件不成熟先不说,以后再说,我也遵循他的教诲,这几年我做事情就是遵循这个观点。真话不可以全都说,假话绝对不要说,随大流的这种话我是从来不说。这样,也许对我们“致良知”“知行合一”,以诚为本做更好的努力,谢谢大家。
  (本刊记者根据乐黛云先生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演讲整理,有删节,未经主讲人审阅。)

其他文献
没有人愿意饱尝愁苦的滋味——假如他能够避免;没有人不愿意作出美好的诗篇——即使他缺乏才情;没有人不愿意取巧省事——何况他不至于损害旁人。既然“穷苦之言易好”,那末,要写好诗就要说“穷苦之言”。不幸的是,“憔悴之士”才能说“穷苦之言”。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乱离等愁事恨事,这代价可不算低,
期刊
编者按:夫子书院,总校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泉城公园,现有泉城公园校区、经四路万达广场校区、领秀城校区、中润世纪城校区以及青岛、胶州、东营、威海等校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秉持着中华礼乐文化的久远传承,致力用圣贤之光,照亮儿童的慧命,揭幕生命的康庄大道,与时代一同见证中国文化及下一代一阳来复的光
期刊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糟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破坏的时代,那是一个满载着融合的时代。那是马革裹尸的战争季节,那是衣冠风流的浪漫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那是一个分裂了两百年的铁血时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辉岁月。在那个时代,北地悲歌,胡风彪悍,吴声艳曲,余韵流风;在那个时代,有草原民族拓跋鲜卑的崛起、衰落与消亡,有一代代被权力击垮的南朝皇帝的变态,有边关小兵高欢的艰
期刊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盲”,指看东西模糊。“聋”是指听不清楚。爽,是差错的意思。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过于富足,使人食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精神狂乱,稀有的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放纵自己的欲望,所要丢弃“那个”(为目
期刊
功成身退 天之道  这是老子总结历史人生形成的大智慧。一部历史,有多少不懂得功成身退的元勋重臣身败名裂,死于非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最客气、最文明的了。我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复仇有两个人为他出生入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位是范蠡,一位是文仲。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帮勾践复国后,他十分清楚勾践这个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他立刻提出辞职,弃官
期刊
冬日的清晨,阳光总是以慢慢的脚步不急不慌的走来。不像夏天,刚刚还觉得天蒙蒙的黑,再一抬头,窗外已是艳阳高照,我喜欢冬天里的慢与寒凉,在寒凉的空气中,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身体的温暖和内心的跳动。  每日的清晨,坐在书桌旁,煮水、品茶、看书、写字,已成了生活中难得的清闲与享受。想着现在的清晨还有很多人在酣睡中,早起的自己便有了意外的欢喜。清晨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更能清晰地听到内心的话语。  在这冬日的
期刊
明代大文人张岱说:“(王)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
期刊
阳明心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兼容释、道精髓,是500年来中国思想智慧最新生发,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深受其影响,盛名远播日韩、欧洲,影响了众多领袖人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致良知”,认为“吾性自足”,每个人都有一颗可判断是非善恶的本心。致良知即是行良知,让我们的心灵不沾一点污秽,依良知而
期刊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一句是讲“心体”,也就是良知本身的存在状态是超越于相对意义上的善恶的。我们通常讲的善恶,实际上都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有善才有恶,有恶才有善,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世界的善恶既然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相对价值理解成绝对价值,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王阳明告诉我们,就心体的本然存在状态来说,它原是超越于经验状态的,它永远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因此在价值的意义
期刊
阳明心学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死板国故,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简明的实践指南。  10月15日至16日,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的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以及杜维明、董平、难波征男(日本)、安乐哲(美国)、崔在穆(韩国)等国内外阳明心学研究专家与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许嘉璐先生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