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又缺乏自我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无成就感,及易造成其厌学情绪,他们需要的是充满师生交流,形式多样,不断通过自己的推理得到新知的过程。
二、学科特点
初中英语教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内容新颖,十分适合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无论是问题设置还是相关资料收集都符合实际,教师教学中也能紧扣课本,实施有效教学。
三、方法总结
实际教学中,我对自己使用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
启发式教育的基础是刺激兴趣,方法很多,一般有:
1.形象刺激法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形象开始,运用形象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性,除了使用形象生動的语言以外,还辅之于幻灯、录音、录像、实验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和强化其学习动机。
2.竞争刺激法
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竞争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成功的重要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展开竞赛,造成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进行小组竞赛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3.成果反馈法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习题中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可激起刻苦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学习的态度、手段得以加强,激起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认识自己,刺激自尊心,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4.情感共鸣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5.设疑解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有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
6.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只是我个人经验,以后教学的路还很漫长,我将不懈努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型转为“主动吸取知识”型,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又缺乏自我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无成就感,及易造成其厌学情绪,他们需要的是充满师生交流,形式多样,不断通过自己的推理得到新知的过程。
二、学科特点
初中英语教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内容新颖,十分适合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无论是问题设置还是相关资料收集都符合实际,教师教学中也能紧扣课本,实施有效教学。
三、方法总结
实际教学中,我对自己使用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如下:
启发式教育的基础是刺激兴趣,方法很多,一般有:
1.形象刺激法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形象开始,运用形象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性,除了使用形象生動的语言以外,还辅之于幻灯、录音、录像、实验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刺激和强化其学习动机。
2.竞争刺激法
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竞争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成功的重要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展开竞赛,造成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进行小组竞赛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3.成果反馈法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习题中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可激起刻苦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学习的态度、手段得以加强,激起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认识自己,刺激自尊心,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4.情感共鸣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5.设疑解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有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
6.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只是我个人经验,以后教学的路还很漫长,我将不懈努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型转为“主动吸取知识”型,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