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学校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新学校后通常难以适应安置地学校的新环境,这样不仅关系到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融入新学校的程度,甚至会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实践研究,能提升他们对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良好地融入,增强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剖析了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因素,探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环境融入 脱贫
  在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社会化融入的进程中,学校、家庭、教师等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还要为之创设学习、生活和人际交流互动的环境。易地扶贫搬迁学生面对安置地陌生的环境,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难以快速融入。对此,学校、家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
  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学校的制约因素
  1.内在因素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学校中,因对全新学校的不熟悉和受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自身在新学校中的生活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自身变得胆怯、多虑,对周围的人产生排斥的心理,甚至产生交往的恐惧。调查显示,47.84%的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到新环境后常常出现自信心缺失、自卑、封闭、敏感、恐惧、失落等心理问题,43.26%的学生缺乏与老师主动交流的意识,严重影响其融入新环境。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为个体提供了首个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后通常对家庭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家庭是其了解社会规则、参与人际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场所。家庭内在的完整度、学习氛围、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子女教育[1]。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只有得到家庭的悉心爱护和照料,才能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能實现对新环境的快速融入。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环境同样对其子女教育会产生较大影响。调查显示,85.88%的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子女教育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67.35%的单亲家庭则普遍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导致子女安全感的缺失。总之,家庭因素会影响子女的人格培育和发展,进而影响其快速融入新环境。
  (2)学校因素
  学校负责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开展系统教育,并向其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关键性影响[2]。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为学生创设了社交环境,并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提供了锻炼机会。学校的管理方式、师资力量、资源建设等均会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学校。
  (3)教师因素
  由于教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乏系统的了解,以及受考核制度和成绩评估制度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忽略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关注,导致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表现,得不到同伴的认可,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就会厌学,不与老师交流,不与同学交往,无法融入班级群体中。
  二、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学校的策略
  1.家庭方面的策略
  (1)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要努力拓宽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留心各类企业、工厂的招聘简章,基于自身的实际条件去应聘合适的工作岗位,要提高自身的勤奋程度,积极融入安置地的工作环境,充分关注就业信息,积极咨询和广泛求职,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从物质层面上为子女快速融入新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3]。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或实际监护人要紧跟时代,并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父母或实际监护人要加强与学校教师和自己子女的沟通,实时全面地了解子女在学校中的生活学习情况,分享子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忧愁和喜悦,为子女提供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和心理上的贴心安慰[4]。
  (3)增强监护人对子女的教育能力
  监护人要摒弃滞后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子女成长教育的责任感,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情绪等方面关注并审视子女的成长,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强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监护人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念,为子女快速地融入新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加强监护人对子女的情感投入
  监护人要改善自身与子女的关系,加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和理解支持[5]。监护人要竭力改善亲子关系,关心子女的心理状态,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重点关注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尽量满足子女正当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保障子女的心理健康。
  2.学校方面的策略
  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正规化的教育,以及所需的基础设施。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悉心照顾。
  (1)丰富教育资源并完善教学管理
  学校可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特别是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教育等内容的培训,从总体上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构建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依托自身资源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构建活动场所和心理辅导室,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并提供心理咨询辅导[6]。
  (2)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
  学校要通过与学生家长或其实际监护人的沟通确保充分的信息交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引导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要通过家校共建,为家长普及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矫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采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和监督管理。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整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教师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开设社区辅导班,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以弥补学生家长因文化层次低不能对子女进行辅导的缺憾。   (3)加强学校行政支持
  学校应从宏观规划、后勤保障、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综合思考和组织协调,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学校新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要从整体上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对学校新环境的融入现状,并根据学生特质,选准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案。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可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成长建立动态档案,详细记录和清晰展现其融入新环境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和实践,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4)发挥课堂的育人主阵地功能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学校要一方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学科渗透“融入”教育等渠道,培养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在新环境中生活的自信心。学校要整合各处室的功能,开设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均等化受教育的愿景。
  (5)建立完善教师考核方案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机制,应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易地扶贫学生成绩提升度以及学生融入状况等纳入考核范畴,通过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督促教师重视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教育管理。
  3.教师方面的策略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环境提供支持。教师要轉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善于及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摒弃传统滞后的教育方式,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教育理念,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环境提供学业上的支持。教师要全方位地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进行客观分析,从总体上对其学习基础进行准确把握,全面了解并充分考虑其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高效良好的教学指导,帮助其取得优异成绩。
  (2)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
  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生活环境而存在。教师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引导学生创建良好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增设人际交往相关知识和交往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掌握具体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人际交往所需的良好品质。
  4.个人方面的策略
  (1)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要增强自信心,并对自身角色进行清晰定位。学生要增强自身角色转换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并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消除自卑感,敢于表达自我,敢于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7]。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各类适应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同学和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社交视野。
  (2)增强自身的抗逆力
  学生要对自身情绪、情感态度、行为模式等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自身的抗逆力,以积极融入学校新环境。
  综上所述,要从家庭、学校、教师以及个人等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进行行为干预,促使他们快速融入新环境。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后,能为学校、教师、社区、家庭和个体带来重要的影响,能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树立融入新环境的信心,促进脱贫致富目标的迅速实现。
  参考文献
  [1] 汪磊,汪霞. 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演化及其对增收的贡献度分析——基于贵州省的调查研究[J]. 探索,2016(06):93-98.
  [2] 齐力. 优势视角下外来务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对策[J]. 教育现代化,2018,5(03):122-123.
  [3] 陈玉柱. 移民区学校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64-165.
  [4] 丁凤琴,景娟娟. 生态移民初中生文化融入与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6):917-919.
  [5] 高隽. 三峡后靠移民儿童的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J].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7):1049-1052.
  [6] 李晓萱,程天君. 双重休克:生态移民子女教育中的文化适应——以长江源生态移民村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11-18.
  [7] 唐伟科. 移民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摭探[J]. 成才之路,2019(35):99-100.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有声语言是广播媒体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传播信息的最有效状态是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广播语言的新颖别致、形象生动,能产生引人入胜、印象深刻的传播效果.因为这种感人的艺
摘 要 通过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习作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落实的教学目标。通过聚焦每次习作的重点、指向学生的表达困惑、渗透必要的写作策略、提升表达的实际意义、重视学生修改的态度五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习作修改过程,真正提高他们修改习作的能力,从而促进今后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习作教学 修改过程 习作讲评课  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日常习作指导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校园社交网络的形成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变化,并逐渐上升至思维方式,比如创新意识、平等观念、参与意识等.但与此同时,校园社交网络也增加
期刊
摘 要 小学STEM教育是依据一定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各科知识与技能,以“设计”“制作”实践来切实解决真实问题,从而累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方式。它的常态化开展不仅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持续行动,还需有相匹配的学习方式、空间、学习路径的助推。因此,为了STEM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本文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从混合式学习的视角,引入“拼图法”优化STEM小组合作学习,以弹性模式学习支持ST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分五步实施,即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学习提问分级、提出高价值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逐步实现提问能力进阶,并向普通单元拓展、巩固、提升。此外,还要向低年级前置渗透,向高年级进阶提升,前后承接,全向实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策略 单元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下册均安排了“提问策略”单元。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移动技术及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快速融入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当多种新型技术运用到媒体领域时,便产
期刊
摘 要  作为思政课培根铸魂改革旨向的“大思政课”,应拓展“大视野”,培树“大目标”,构建“大格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为何学党史”“学党史的什么”“怎么学党史”等关键问题,并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由此,善用“大思政课”,以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应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走进历史深处,在时代巨变的史论结合中讲透理论之道;善用三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大型文化活动线上融媒体直播形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大型文化活动全媒体线上直播的影响力,则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收视率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收视率作为概念被逐渐关注并正式引入中国大陆以来,大众话语和专业话语对此不停聚焦且不断变化,收视率同时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从线上教学到混合式教学,再到现在的精准教学,但当下对于精准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固定的模式。实际上,精准教学并不是脱离现有教育体制机制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看,教学的目的、过程、方式仍是三个重要维度。从目的看,精准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从过程看,精准教学是从程序化转向精准化的教学;从方式看,精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