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参与度。教师正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指引学生进入境界去学习、去探讨。本文从三方面着重阐述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体现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关键词:主体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学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因素发生作用时,儿童才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参加活动的内驱力,才会寻找自我发展的途径。”[1]体育教学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其中体育教学情境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进展及效果。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精心设计和丰富儿童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活动经验,儿童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
一、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愿望依托情境,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只有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激发作用,开启他们求知的心扉,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渴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课程结构体系,熟悉各知识点的链接,根据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如:教一年级学生“沿直线跑”时,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最终悟出“直段跑时,要想跑的快且又能节省体力,必须跑成直线”的道理。其次,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智能水平、知识经验等特点,如:教二年级学生“前、后滚翻”时,为了便于掌握要领,特意编成儿歌的形式,采用这样的口诀来讲解,生动形象,学生能与其它知识联系,更容易理解掌握,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紧扣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参与练习的热情十足。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要采取多元化形式,灵活机动,切不可死搬硬套,拘泥于一种。既可以采用教师设问,也可以采用学生练习的方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小组或个人。如:教六年级学生“蹲踞式跳远”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苏霍姆林斯基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总之,经常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事探索性的智力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外在的主动参与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自我心理总是在谋求着实现各种美好的愿望,可是当心理上的某种渴望得到实现并持续一段时间后,自我意识则会产生“烦燥”的心理状态”。[2]学生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烦燥”而强制地继续活动时,就会出现记忆力涣散,乃至刚刚摄入的东西统统忘光的现象,再强调让学生学下去,就会出现对活动置之不理,甚至对教师的要求表示反抗的现象,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进行的,往往容易使有些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组织形式的变换,不能根据教材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通教学手段,而是课课如一,方法呆板、程式老化、结构单一,因而有时容易使学生产生“烦燥”令他们对学习觉得厌烦。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通过适当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我在课上经常引用音乐、韵律体操,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教学挂图、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图片、照片等;讲究场地布置,精心设计,经常采用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根据不同水平目标,创设相应的评价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力度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各级不同的水平目标,注意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形成性的评价情境,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外在的和内在的评价情境”。[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进行评价,同学间也可以参与这种评价(外在评价)。通过外在评价,可以查明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方面的进步、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学习效果,可以确定每个学生的潜能;另外,学生本人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内在评价),通过内在评价来分析取得成绩的主观因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大加强,进行自我完善的动机基础就会得到巩固,所以通过内在评价,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再次,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创设不同性质的评价情境,促进参与力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各级不同水平目标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对于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肯定外,还应指出不足或提出更高的标准,此时不能简单、孤立地评价,如果评价脱离了促进性作用,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滋长恐惧或不信任,反而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进行评价,有的放矢,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练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练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之不断科学化,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版
2、 李建周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关键词:主体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学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因素发生作用时,儿童才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参加活动的内驱力,才会寻找自我发展的途径。”[1]体育教学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其中体育教学情境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进展及效果。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精心设计和丰富儿童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活动经验,儿童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
一、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愿望依托情境,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只有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激发作用,开启他们求知的心扉,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渴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课程结构体系,熟悉各知识点的链接,根据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如:教一年级学生“沿直线跑”时,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比较,最终悟出“直段跑时,要想跑的快且又能节省体力,必须跑成直线”的道理。其次,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智能水平、知识经验等特点,如:教二年级学生“前、后滚翻”时,为了便于掌握要领,特意编成儿歌的形式,采用这样的口诀来讲解,生动形象,学生能与其它知识联系,更容易理解掌握,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紧扣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参与练习的热情十足。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要采取多元化形式,灵活机动,切不可死搬硬套,拘泥于一种。既可以采用教师设问,也可以采用学生练习的方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小组或个人。如:教六年级学生“蹲踞式跳远”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苏霍姆林斯基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总之,经常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事探索性的智力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外在的主动参与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自我心理总是在谋求着实现各种美好的愿望,可是当心理上的某种渴望得到实现并持续一段时间后,自我意识则会产生“烦燥”的心理状态”。[2]学生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烦燥”而强制地继续活动时,就会出现记忆力涣散,乃至刚刚摄入的东西统统忘光的现象,再强调让学生学下去,就会出现对活动置之不理,甚至对教师的要求表示反抗的现象,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进行的,往往容易使有些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组织形式的变换,不能根据教材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通教学手段,而是课课如一,方法呆板、程式老化、结构单一,因而有时容易使学生产生“烦燥”令他们对学习觉得厌烦。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通过适当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我在课上经常引用音乐、韵律体操,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教学挂图、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图片、照片等;讲究场地布置,精心设计,经常采用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根据不同水平目标,创设相应的评价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力度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各级不同的水平目标,注意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形成性的评价情境,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外在的和内在的评价情境”。[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进行评价,同学间也可以参与这种评价(外在评价)。通过外在评价,可以查明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方面的进步、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学习效果,可以确定每个学生的潜能;另外,学生本人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内在评价),通过内在评价来分析取得成绩的主观因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大加强,进行自我完善的动机基础就会得到巩固,所以通过内在评价,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再次,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创设不同性质的评价情境,促进参与力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各级不同水平目标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对于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肯定外,还应指出不足或提出更高的标准,此时不能简单、孤立地评价,如果评价脱离了促进性作用,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滋长恐惧或不信任,反而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进行评价,有的放矢,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练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练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之不断科学化,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版
2、 李建周主编.《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