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秩序与维护亚洲和平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_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5日至17日,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东京俱乐部协办的第十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并做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明石康、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现任外交部副部长)、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大会开幕式。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日共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秩序与维护亚洲和平”。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贸、安全、媒体,以及特别论坛五个分论坛中,围绕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安全保障、媒体责任、民间交流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不忘初心,增进互信,共同推动中日关系向好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对中日关系向好发展提出了四点思考。
  第一,不忘初心,把握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战略方向。两国要不忘和平、友好、合作的初心,负起历史责任,学习发扬老一代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担当精神,坚持不懈地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向好发展。
  第二,增进互信,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要始终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行事,维护政治互信基础,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两国存在的分歧,努力推动中日关系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三,务实合作,加大中日关系合作共赢的发展动力。中日应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共同努力提升双边务实合作水平。希望日本与中国一道,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垦好“一带一路”这块中日合作的新“试验田”,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四,以史为鉴,坚定中日民众世代友好的强大决心。中日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应该坦诚面对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避免悲剧的重演,让双方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人类持久乃至永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
  他建议两国媒体营造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期待智库贡献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真知灼见、两国企业共创互利合作的发展良机,希望中日两国青年能加强交流,更加全面、理性、真实地认识彼此国家,将中日友好的精神传承下去。
  2017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双方在会见中达成最新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本届论坛的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论坛在十九大召开之后举行,预示着两国关系将在新的起点上,创造出一个新型的中日关系。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就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发出非常明确的信息,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与稳定的国际秩序。各国必须互相合作,共同打造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当前世界形势正經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日关系虽呈现改善回暖势头,但复杂问题依然存在。“北京-东京论坛”的举办,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提供了研讨交流的平台,也为改善中日两国关系、提升互信增加了机会。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在致辞中提到,本届论坛主题体现了两国舆论界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愿景,也体现了对中日履行国际责任的期待。无论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如何变化,中日关系的主流都应该是和平、友好和合作。近些年,中日关系磕磕绊绊,发展历程并不平坦,其中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期中日关系积极互动明显增多,改善势头有所增强,两国领导人就改善发展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推进。
  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日中两国可以协同其他国家一起建立一个透明、可预见的框架,促进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他提出,回顾2017年,日中关系虽然缓慢但切实地走在迈向改善的上坡路上。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日中关系也需要升级至“新时代”。
  2017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又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不忘初心”,成为本届论坛的高频词。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在开幕式上致辞说:“45年来,两国人民不忘初心,为波澜壮阔的中日千年交流史诗续写了华美篇章,对这段重要历史的纪念,不仅为当前中日关系营造出积极的氛围,也能引领我们重温中日世代友好的初心,坚定中日关系发展的信念,这是值得中日双方共同珍视的历史机遇。”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明石康,在回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的历史后说:“我们不能忘记推动日中友好的历代领导人的初心,要继续砥砺前行。”
  以开放的心态合作,携手解决问题
  开幕式之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和日本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的主持下,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军事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姚云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日本银行原副总裁山口广秀、日本原防卫大臣中谷元和日本原外务大臣松本刚明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对话。
  山口广秀认为,当前“逆全球化”倾向将给世界经济带来衰退的风险,分别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前所未有的责任。中日两国在认清彼此拥有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合作,携手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推动亚洲各国解决各自的问题,也将对全球经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魏建国从中日经贸合作的角度回应了山口广秀的观点。他介绍了2017年1-9月份中日贸易的相关数据,他认为中日贸易的向好发展主要归功于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双方媒体的积极推动和各种良性机制发挥的作用。他指出,中日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要突破前40年经贸合作的理念,放眼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亚洲和平来开展创新合作。   中谷元围绕中日安全领域的话题谈到,现在两国海空联络机制的建立已经见到了曙光,只要两国之间有共同的意志就可以达成共识。他还表示,在南海、东海等领域都必须消除企图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做法。为此,日本和中国需要携起手来,通过磋商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
  姚云竹认为,要改变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以双边军事同盟为核心的亚太安全架构,而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也不符合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姚云竹指出,亚太地区的安全领域合作可以通过很多地区的多极化、多边的安全机制来实现。中日两国现在已经在很多安全机制中进行合作,双方是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的。比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和其他国家合作形成的东盟防长扩大会、还有APCE与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如果对它们进行升级改造,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更加有效的安全机制。
  松本剛明表示,国与国就像人与人一样,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日本一开始不知道中国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是否符合国际规则,通过对话,现在日本政府明白了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的规则和做法的。今后日中双方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讨论合作了。可见,交流对于日中关系的发展是何等重要。希望本届论坛的各种讨论会给今后两国关系发展带来积极的建议。
  杨伯江认为,今天的世界既是充满希望的世界,又是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的世界。一方面,在传统战略安全领域,安倍内阁不断强化日美同盟,战略层面上会加剧中日矛盾、东北亚地区内矛盾,不利于东亚区域合作的深化。另一方面,特朗普总统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使得“以自由贸易为引擎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国家面临经济增长外部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对此,他提出,中日两国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亚洲区域合作架构、安全秩序问题,共同推动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与地区热点问题得到和平公正合理的解决。同时,扩大中日文化交流与联合研究。
  当天下午,与会的中日嘉宾在五个分论坛展开了真诚、务实的对话。分论坛对话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变化中的中日战略互信与合作”为议题的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以“改善中日两国舆论环境的必要举措——对舆论结构与媒体变化的思考”为议题的媒体分论坛,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今天的意义与中日关系的未来”为议题的特别分论坛,以“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未来以及中日合作方式”为议题的经贸分论坛,以“东北亚和平秩序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为议题的安全分论坛。分论坛对话以小组讨论或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与会嘉宾就以上议题进行主旨发言,并展开讨论。
  凝聚共识,推动中日关系持续改善
  12月17日,第十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来自五个分论坛的代表就各自讨论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发言。
  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围绕中日两国如何开展务实合作、重构战略互信,双方嘉宾取得了五点共识,即坚持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从点滴做起,逐步积累互信;加强中日立法机构的交流。
  经贸分论坛方面,双方嘉宾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中日应该客观判断,深入合作。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给中日经贸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两国企业应克服短期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放眼长远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携手在第三国建立深入的合作。
  媒体分论坛取得了“内容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这一共识。大家还提出,要加强两国媒体高层人士的定期交流、寻找共同关心的选题、开展联合采访、加强中日媒体和出版社之间的版面、版权合作等建设性的意见,丰富了论坛的成果。
  在安全分论坛方面,双方的讨论主要聚焦朝核问题、海上争端和地区安全框架三个问题。双方都有强烈的加强合作与管控分歧的愿望,并达成了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争取通过对话机制让朝鲜弃核、避免在朝核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加剧中日两国之间的分歧、希望海空联络机制尽快启动等一系列共识。
  关于中日关系的未来,特别分论坛的中日嘉宾有着相似的观点。45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意义就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应不忘初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坚持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大方向,加强民间交流,在全球化视野下发展新时代中日关系。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代表论坛主办方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他表示,代表们在论坛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发出的积极呼声一定会对中日关系的持续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他说:“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强调45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推动论坛成为促进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对话平台,谋求优势互补、深化合作新动力的合作平台,开展安全对话和强化危机管控的沟通平台,引导两国舆论、增进民众感情的传播平台。同时,使论坛成为中日两国凝聚并扩大‘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战略共识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中日关系持续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东京论坛”创办于2005年,是中日两国间高层次民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发起,每年在北京或东京轮流举办。从2015年起,“北京-东京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十二年来,论坛已成为汇聚各界共识、引导媒体舆论、改善国民感情、增进政治互信的平台,为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近年来,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多场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打响了一场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正面战场的舆论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探析美国近年来舆论引导惯用的做法,有利于深刻认识适应当今世界军事变革新格局,扎实做好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时舆论工作。  凸现国家利益原则,严格实行新闻管制  展开下文之前,先看两个典型实例:  据法新社2001年10月11日的
期刊
为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民众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2016年底在日本进行了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熊貓、中国烹饪和长城在日本民众中的认知度最高,中国烹饪、茶和大熊猫是日本民众最喜欢的三个中国文化符号。总体而言,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远高于喜爱度,大多数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喜爱度的排名基本相符,也有些文化符合如布达拉宫、红河哈尼梯田等的认知
期刊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大省,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沿线特别是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建立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的人际基础、文化基础和民众基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加强福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福建及中国形象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既有助于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整体进程,也事关“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顺利推进的全局。依托Fac
期刊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  媒体报道在“一帶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性更多
期刊
2014年3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约3000名代表和更多通过官方电视台观看现场直播的人说,“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这份声明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经济增长置于环境保护之上的政策,不少人怀疑中国能否会坚持到底。  声明已经过去四年,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获胜,并且是以创纪录的速度。特别是,仅仅在四年里,中国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平均降低32%。  治理污染运动的
期刊
我作为一名美国问题的研究者,常常被人称作是“中国观察家”。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美国问题才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我对中国也给予了颇多关注。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等很多领域都提出了新的主张,这些方面引起了我的注意。  生态文明领域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问题,并为此设定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且两国都意
期刊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交融互动更加深刻。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开通的外文网站既是对外介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增进世界对华了解、促进中外交流的有益纽带。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网站在对外交流与涉外服务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打造一流的政府外文网站已成为政府对外工作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压舱石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媒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与日俱增,对中国市场动向的追踪愈发紧密。从宏观经济到公司新闻,国际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经济报道。《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这是70年来首个新开国家专栏;金融时报网站也开辟了专门的中国新闻板块。中国经济新闻已是国际舆论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高曝光和强曝光也使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与中国其他许多严重超员的钢铁生产商一样,马钢集团正在经历精简的阵痛。  2016年,这家位于安徽省的钢铁企业削减了近500万吨产能,影响到4000余工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0%。其中,有一半是选择提前退休的老员工,另外超过40%的人在培训后重新上岗。  这一措施尽管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上交所上市的马钢股份在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7.4亿元人民币(4.25亿美元),比上
期刊
过去,很多人认为中国十分闭塞,与世界隔离开来,实际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在世界舞台上,尤其是现代舞台,中国的重要性并未十分凸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前30年的发展中,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中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但其中却并未提及外交,中国的开放更多考虑的是国内的发展。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对外交政策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国内改革的重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