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俏的蟳埔女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有一首流行歌,歌词是:“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从歌词的字里行间能读出约束和趋同。当年,只有在参军或者被表彰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胸口佩戴一朵红纸做的红花。佩戴大红花在那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在20世纪50~70年代,国人的衣着打扮与歌词惊人的相似。那时别说头上插花,就连脖子上挂根项链都难得一见。但是,就在距离泉州市区不到5公里的蟳埔村,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头上带花环的奇特民俗,让人倍感惊讶。
  
  越老越爱俏
  
  从出泉州城沿着滨海大道到蟳埔村只需要10分钟的路程。记得我第一次来蟳埔村时,车行驶到村中心的蟳埔市场门口,看到在路中间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蟳埔”两个大字。此时我环视四周,不见闽南渔村常有的红砖翘檐,却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渔村。我还在因为没能见到古朴的渔村心中失望的时候,从后街头擦身而过的大婶头上佩戴的花环,和随后留下的淡淡花香却让我心中一喜,因为在经济发展后繁华的村落还保留着这花香袭人的美丽习俗值得探访。
  我打量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大婶大娘们,不论是挑着担子的、骑着摩托车的,还是在家门口抱着孙子,抑或站在街头聊天的,大部分妇女的发型都是扎成发髻,在发髻的中央插着一根筷子,以发髻为中心一圈一圈地绕上花环,最多的有5圈花。也有的头上未见绕有花环,但是也可以看到插了几朵绢花点缀下,但是这种打扮在年轻人中难得一见,当地的年轻人和其他地方一样,用各种时尚的发型点缀着他们的青春。反而是年纪越大的妇女越多人保留着带花的习俗。时常可以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能见鲜花在发间绽放。
  当地人把围着发髻的圈圈小花叫做簪花围,组成这些簪花围是用细绳将小朵鲜花串起,根据花不同颜色形成各种红、黄、白、紫等不同,一般一串就是一种花,平时佩戴的时候最艳丽的那圈放在最外面。她们似乎嫌簪花围还不够美,还在头上插上绢花搭配花环,好一片姹紫嫣红。正好看到一位在市场上卖菜的大姑娘请隔壁摊位的大姐帮忙梳头,这位姓黄的老板从11岁时就在这个市场卖菜,因为早上来得早,因此经常都在市场卖菜的空档时梳头,在市场的柜子中藏有自己的发油,附近的姐妹们都经常帮忙对方梳头。她告诉我今天扎的是三环簪花围,一共买了50元钱。
  在蟳埔村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面部黝黑的蟳埔女,海边的烈日晒黑了她们的面孔,他们中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但交流时她们露出的那份淳朴的笑容,在那漂亮的簪花围下被衬托的更加美丽动人。有趣的是,她们不厌其烦地在头上锦上添花,脚下却穿了双再简单不过的拖鞋,腰间还要挂一个当地人独用的红腰包。
  关于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何时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在宋代,有个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云麓花园,园里的许多奇花异木是从西域引进的,阿拉伯人常将鲜花赠送给相邻的蟳埔女簪戴,渐成蟳埔女的发髻簪花习俗。如今,云麓已成为花村,蟳埔女所用的鲜花仍来自这里。也有人说早在汉代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妇人用红花围巾包扎的阿拉伯式的“番巾”,让人感受到些许西亚伊斯兰遗风。
  
  奇特的蚵壳厝
  
  如果说蟳埔女的头饰是一道移动的风景,那么蚵壳厝(厝:房子)则是蟳埔古渔村的历史。蚵壳厝,顾名思义就是用蚵壳建造的房屋。在蟳埔村众多的洋楼间,还有隐藏着的几条古老巷子,有几座保留较为完整的蚵壳厝,墙体的四周依然是闽南地区的红砖,中间镶嵌着这白色的蚵壳,座房屋红白两色搭配的简单明快。那些以白色为主的蚵壳墙体,下配灰色花岗石墙基,中间红砖方框,鲜艳夺目。蚵壳就是海蛎的壳,惊叹当初当地人无意间用海蛎壳来装饰出建筑的奇观。
  近距离触摸这些镶嵌在墙上的海蛎壳,会发现这种海蛎壳材质肥厚硕大,是当地海域不出产的大牡蛎壳。那么这些海蛎壳子又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为什么会镶嵌在当地的墙上呢?
  追溯大牡蛎壳的来历,须从“海上丝绸之路”说起。据法石村老人会会长温太平介绍,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来到这儿考察,他说在西欧的挪威、荷兰等海边也曾见过类似的“蚵壳厝”。蟳埔村因地理位置处在晋江的出海口,是泉州对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之一,在渔村的海边码头曾经停靠着各国的商船,于是蚵壳(即大牡蛎壳)就有了来到泉州沿海的“正当理由”。其蚵种原产于非洲东海岸。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延伸后,这里成为番船商舶聚集之地。泉州乃至东海远航船队从古刺桐港放洋,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贸易。返航时往往载货量较少,为使船舶返航行驶安全平稳,泉州先民——船工们便把在非洲等地当地人废弃的大型蚵壳装仓压重,以消除船舶轻载不安全的隐患,而抵达泉州湾后便把蚵壳丢弃在晋江沿海岸上。据近年专家考证,蟳埔海滩地表下积存大量见证“海丝之路”运回的蚵壳。而作为当时免费的建筑材料,蚵壳就成为蟳埔村先人建房的首选外墙装饰材料。除了美观之外因为蚵壳有天然的气孔,用它砌的墙在炎夏可以隔热,到寒冬又可保暖。
  
  留住蟳埔风情的剪刀
  
  蟳埔女的传统服饰,是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俗称“大裾衫”,衣的下沿呈弧形;一般用棉布或宁麻做成,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则以黑、兰色为主,裤腰二尺四,裤脚一尺二,俗称“宽筒裤”。
  在蟳埔街头有一间“蟳埔民俗服饰制作中心”。进去一看,制作好的服装和蟳埔女独有的红钱包整齐地摆在那儿,见到我们进来,店主老黄兴奋地迎上来,给我们做了一一介绍,从他介绍的字里行间可以看见到他对蟳埔服饰的喜爱,对自己能独家制作蟳埔女服饰感到自豪。当我们赞誉他为保护这独特的文化贡献巨大时,他开心地爽朗大笑,并对我们说起这个服装店的前世今生。
  从20世纪80年代,街头相继流行起喇叭裤、牛仔裤,年轻的孩子都开始不穿蟳埔女服装。90年代中期,老黄只好关闭了蟳埔女服装缝裁店,改行卖起了时装。1999年蟳埔村改为社区,街区文化宣传的需要,找到黄师傅帮忙制作大量的蟳埔女服装,并且劝说他重操旧业。老黄回想起自己改行期间还有许多的乡亲拿着布料来找他希望能帮忙做出蟳埔女的服装的情景,思虑再三,为了保留蟳埔的民俗特色,发扬光大当地的蟳埔文化,关闭生意还不错的服装店,开了现在这家“蟳埔民俗服饰制作中心”。
  让黄师傅感觉到高兴的是政府也非常重视蟳埔民俗文化活动,而伴随着越来 越多游客来这儿观赏当地的蟳埔独特的民俗风情,每天都有外地游客来店铺中参观和欣赏自己制作的蟳埔民俗服装。许多年轻的外地女孩也买回蟳埔民俗服装,有的情不自禁地就在店铺中打扮起来,能让外地人了解到蟳埔民俗服装,黄师傅就会从心底涌上一股欣慰。虽然今年的生意不是特别的好,只要能保本就一定坚持把这间店铺开下去,让自己手中的剪刀剪出这一抹蟳埔风情。
  
  妈祖巡香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蟳埔村妈祖巡香的日子,也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节日。早晨7点多来到顺济宫(蟳埔村的妈祖庙),那里早已热闹非凡,进进出出都是烧香许愿的人们,挑着黄竹筐的蟳埔女们还在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黄竹筐里盛的都是自家准备的供品,见到一妇女供上的是龙虾和大螃蟹,看了让人垂涎欲滴。
  蟳埔村民过去是以打渔为生,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妈祖是一尊“海上保护神”,在福建沿海一代的渔民都信奉着妈祖。如今盛大的妈祖踩街游行活动也表达人们对大海的敬仰,祈求海神的保佑。从2005年恢复蝇埔妈祖巡香算起,距上次巡香中间已经相隔有50多年了。这天上午,蟳埔社区家家户户门口都摆起了“香妈桌”,桌面上供有鲜花、水果、包子等,同时在家门口的地面摆下数串的长鞭炮,等待着妈祖的到来。约在上午10时,妈祖神像被八抬大轿抬了出来,人们簇拥着、奔跑着,都希望能挨近抬妈祖的轿70
  踩街队伍开始行进,最前面的是一面高约5的旗帜,上面秀有“天上圣母彩路旗”几个大字,拉着这面旗的年轻人把旗帜左右摆动飞舞着,动作的弧度越大表示对来年越有利,其后是执“头香”的阿婆,手中又长又粗的香据说有3听重!她们的身后是一队阿婆执扫把做扫地状,扫除一路上的污秽和邪气。共有几千人的行列里,有腰鼓队、舞龙队、打锣队等各种彩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了几百米,当队伍从滨海的路边走过,停泊在路边的渔船也燃放烟花爆竹迎接,响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在游行中最惊险刺激的算是跳神火了。踩街队伍行进一段路程后就会遇到用稻草垒起来的火堆,这时抬着妈祖金銮的小伙子们一起吆喝着,绕着火堆快步跑了二圈后,然后再一鼓作气欢呼着从火堆上跃过。当地老者介绍,这个跳神火的节目,火烧得越旺,小伙子们跳得越起劲,象征着这一年渔民出海打渔收获越多,生活越红火。队伍中垫后的是一群最吸引眼球的蟳埔女,她们头上的簪花围格外隆重,此时整条街顿时成了花的海洋。有人做过统计,这天戴在蟳埔女头上的花环用去的鲜花达到20万元之巨。泉州“蟳埔女生活习俗”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蟳埔女的风情画卷将完好地保留下去,并逐渐地被广大国人所了解和钟爱。
  
  TIPS
  
  交通 从厦门松柏长途汽车站乘大巴到泉州(新车站)。泉州新车站有到蟳埔的公共汽车,从新车站打车到蟳埔村车费不到20元。美食春节期间是蚵(海蛎)肥的季节,蟳埔的蚵特别好吃,不要错过蚵仔煎(海蛎煎)。
  住宿 埔村目前尚未有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村内没有宾馆酒店,可返回泉州住宿。
其他文献
“夏天,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秋天,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果园的方向。”  尽管外面依然热浪滚滚,天空还没有风轻云淡,但秋却早已到了,各色水果一拨拨粉墨登场。吐鲁番就不用说了,只是去一趟那里太远,如果只为了采摘,舍远求近到所在城市的近郊去玩一玩是最佳的选择。现在很多城市近郊都有采摘活动,秋天也都果实累累。我们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北京作为采摘旅游的示范,因为北京采摘旅游业成熟度相对较高,
期刊
鸟类是最易观察到的野生动物,它是山水间飞翔的自然精灵,是环境优劣的裁判员,更是生态平衡的预言家。用镜头、用行动、用心留住天空那道美丽的风景,因为关注鸟类,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海鸥在浅滩湿地悠闲地散步,几十米外的观鸟栈道上,百余名拍鸟人的“长枪短炮”并没有影响它们平静的生活。一个个精彩瞬间记录了一群美丽的精灵。2011年9月29日至10日1日,“北戴河杯”2011中国国际野生鸟类摄影大展暨2010
期刊
水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的能产生倒影的物质。水面在光的照射下能和被摄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它对现实的镜像和反映能力衍生出了镜子和镀光金属,与此同时也给了相机捕捉到这些迷人的景象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倒影效果。  作品《水绘清秋》就为读者们呈现了清澈秋水倒映中自然,真实、写意的景象。倒影与水底两个世界的重叠是本幅作品最大的亮点,让人联想起元好问的诗句“看山水底山更
期刊
石川出生于辽宁大连庄河市,1 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修班深造。擅长人物走兽兼习花鸟山水,作品追求新意,大气磅礴,富有神韵。画风严谨,在国际上享有声望,有“神虎”“奇狮”之美誉。是近年来长安画苑脱颖而出的实力派画家。中国美协会员,高级美术师,陕西国际联络会常务理事,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副院长。其作品传略被录入
期刊
全球注目的黑脸琶鹭  黑脸琶鹭是全球濒危鸟种,因每年都有稳定数量在两地渡冬,是港澳的明星鸟。香港的黑琶族群近年发展到超过400种,约为全球现存数量的1/4,澳门记录有50种左右。当中有少量的亚成体选择留在香港的保护区度夏,所以,在非冬候鸟时段外,仍有机会在香港看到黑脸琶鹭。  如要在澳门观赏黑脸琶鹭,可到路凼城生态保护一区,15公顷保护区及二区,莲花桥附近沿岸滩途。可惜15公顷保护区从2001年成
期刊
在河北省所辖的城市中,保定的名字似乎无人不知,它的历史和现在,浓郁得有如世间绝美的一杯佳酿,只要有幸端起,就成为唇齿间的挥之不去。2011年9月24日至28日,记者在“全国旅游媒体保定行”中,踏山涉水,寻古探今。最后,把保定之行凝结成一寸寸推进的前方。  都南屏翰保定府  保定自古是京师门户,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为冀北干城,
期刊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诗歌《曲江二首》中描写蜻蜓的诗句。蜻蜓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昆虫,特别是在难忘的童年,在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的时代,每逢盛夏,捉知了、捕蜻蜓的快乐让人终生难忘。  蜻蜓(英文名Dragonfly)四川方言又名丁丁猫,在世界上蜻蜓目有4000多种,中国已知的有300种。蜻蜓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年,有的可长达3~5年。蜻蜓喜欢在溪水边或水面上空飞
期刊
在灵泉古村漫步,不经意间就可以遇到在其他村子已经不多见的毛驴套着的四轮车,扛着铧犁牵着耕牛的老人从南城门前的关帝庙前走过。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村民的淳朴善良、温顺谦恭。沏茶让座,递烟送水,热情得让人感觉不是来做客,而是回到了久别的家中……  历史悠久的“有莘国”  从山西临猗的吴王渡口跨过洽吴黄河浮桥,就踏上了黄河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称“有莘国”陕西合阳的土地。  合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
期刊
在富乐园餐馆的走廊上,你可以悠闲地喝杯咖啡或吃午餐,也可藉此机会欣赏上百个岛屿布满海面的绝佳风光,许多岛屿上都有海特尔(木造的小屋),另有一些船只停泊在浮动的栈桥旁边,这就是挪威人心目中理想的夏日风光。  环抱着城市的山岭和山丘有达姆斯嘉德山、洛芙斯它肯、桑德维克斯山、朗迪曼尼恩、布拉曼尼恩以及7座山中一座约600米的最高的乌尔瑞肯,有电缆车如同一只巨大的红蜘蛛,缓慢而小心地沿着缆道攀升。  “欧
期刊
享受美食是人类的天性。美食绝对不仅只是果腹的东西,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享受美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过研究显示:“吃东西的量越多时,整个人的感觉越轻松,心情也越愉快。”  但美丽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近年来减肥的风潮日盛,在“瘦就是美”的价值观驱使下,有些人成天在减肥,甚至是把减肥当作终身的职志,明明已经吃得很少了还是会发胖,而有些人可以抱着美食大快朵颐,却还是瘦瘦的。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