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经典名句别样解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c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床前明月光
  李白《静夜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的“床”学生会自然而然把它理解成“睡眠之床”。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可靠的,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
  一是“井栏”说。已故诗学泰斗吴奔星在他的大作《诗美鉴赏学》里率先提出“床”应作“井栏”解;巴蜀鬼才魏明伦也主动致电媒体支持“井栏说”。此说理由较为充分。
  首先,井栏是“床”的引申义。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距今6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水井,凸出地表的是井栏。为《说文解字》做注释的段玉裁解释井栏又叫银床。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写儿童在门前庭院的井边玩耍,不是在屋内床边绕(古时的床至少有一侧靠墙也无法绕)。马未都也认为,如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屋里一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转来转去,这不是李白的原意。
  《静夜思》现在已有人考证出作于金陵的小长干,当年李白寄居金陵,“小长干在瓦棺南巷”,“三井在瓦棺寺后”。 李白当年在深夜走出寺院,在室外久久徘徊,看到了瓦棺寺背后的井栏,立刻勾起了他的乡思情怀。
  其次,从民俗意象角度分析,“井”常为家乡的象征。中国早期水井一般分布在居住遗址和手工作坊附近,水井四周由于公众汲水需要而成了公共生活空间,后来水井在村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逐渐成为村庄的象征。古代文学的“井里”、“井屋”、“市井”、“井落”等表示的都是乡村、村庄。成语“背井离乡”的“井”也是故乡的意思。
  再次,从思维习惯上看,井以思乡,月以怀人。“井”代表家乡上文已说明,“月”与人联系紧密,而“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学中则是比比皆是。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写“望月怀人”。
  李白“床前明月光”既写思乡兼有写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直奔思乡怀人主题。
  二是“马扎”说。根据人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马未都在《百家讲坛》指出:第一,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或糊上绫子的时候。第二,我们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我们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李白如果是在床上,他是不可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他是在院子里“马扎”上坐着而非大家一直以为的在室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唐代八位酒仙。其中有一首是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考证说,在唐代,一斗酒相当于现在的八两。李白的酒瘾是很大的。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阳行》诗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将进酒》诗中说:“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数字虽不免有艺术的夸张,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却也是事实。传说李白晚年寄居在他从叔李阳冰家,一次酒醉泛舟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这是插话。我们要说的是,这里的“船”应该指“衣襟”,不是船只。《康熙字典》:“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由此看来,此时的李白已经喝高了,既是醉态,更表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如此醉酒失态,李隆基杨贵妃等人虽能容忍,但定生芥蒂。将“船”解释为“衣襟”与“长安市上酒家眠”契合而免节外生“水”之嫌,更能形象地表现李白蔑视权贵。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前句写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于是就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下句写青山碧水,水天相接,一望无际,山光水色浑然一体。
  四、朱门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典型写照。其中“臭”字容易被误解为臭味、发臭,说“酒肉臭”就是酒肉吃不完都发臭了。把“朱门酒肉臭”理解为富贵人家大吃大喝,吃不完剩下的就倒到外面,结果时间长了就变臭了。富人家酒肉变臭与路边冻死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仔细一想这样理解是不太合适的:其一,肉可以发臭,酒发不了臭,酒放得时间越长只会越香;其二,这是对偶句,下句“路有冻死骨”的“骨”是名词,“臭”只能是名词。其三,富人家居室或周围怎能任由酒肉在家臭烘烘的不去理会?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带有“纪行”性质。该诗是杜甫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自京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时,根据自己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捕捉的是冬天的特写镜头。那么,试想,在冬季里这酒肉吃不完发臭,那得多长时间啊!
  其实这里的“臭”读xiù,亦可写作“嗅”,气味的意思。
  古汉语中,“臭”的本义正是“气味”而不是发臭。“臭”是会意字,从犬,从自(鼻),因为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因此从狗的鼻子会意而创造了这个字。《易经》有:“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名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如果咱俩同心,那咱俩说出的话的气味就像兰花那样馥郁芳香。
  如果要强调对比,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示的是,一方面富贵人家豪宅中飘出酒肉的香味弥漫空中,另一方面饥肠辘辘、衣着单薄的路人啼饥号寒,抛尸荒野。这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不正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吗?
  故此,“朱门酒肉臭”的“臭”当做气味解释。
  五、“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的“乌啼”与“江枫”等词的意思,历时几百余年争论不休。
  一般把这两句理解为:月落霜起乌鸦啼叫已近天晓,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咱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①这样的时间顺序与情理不符。哪能先写天亮,再写初夜,后写午夜。②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明,乌鸦怎么会啼叫呢?③也有人考证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而且据有关资料,唐代这一带根本就没有枫树,枫树是后人因为张继写了这首诗,为了名副其实才在河流两岸栽种的。
  其实,“乌啼”应是桥名,即乌啼桥,距寒山寺西三百米。很多游人来到寒山寺都听过寒山寺住持的介绍,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乌啼”或指寒山寺西南方向的“乌啼镇”。“月落乌啼”,是言月亮落的方向。诗中的“江枫”实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对愁眠”的“愁眠”指寒山寺东面的一座山,此山就叫“愁眠山”。两句联系起来,上句说霜一般的皎洁月光洒落桥上,布满天地之间;下句写江村桥、枫桥在夜晚点点渔火中与愁眠山遥望相对。两句交代特定的地点环境,描写了霜月满天、渔火点点的夜晚景象。
  责任编辑:刘 艳
其他文献
摘要:“家”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爱校如家”的思想意识。本文从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担当起“家”的责任,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氛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领会到“家”的乐趣,通过自主设计集体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家”的主人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爱校思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生 爱校思想 “家”文化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加上目前专业技能的学习、竞赛等受到重视,文化课的教学教研和师资培训被忽视,导致文化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成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实践的难题。笔者认为,目前必须明确中职文化课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努力促进文化课教师的成长,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
期刊
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就是宣扬《共产党宣言》的灵魂,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与情操,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振兴中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教育价值。这种当代教育价值体现为爱国公民的理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探索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智慧原则,增长才干的针对性、思想精髓与毅力原则,以此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期刊
摘要:大学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所有大学都应该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二是指某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精神特征。本文强调的是前者,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主要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立人为本,真理至上。大学精神乃大学的灵魂。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思想的重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彰显大学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反思,分析了当前省属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目标导向的短视性、课程学分设置的行政化主导的制约性、实践教学上厚此薄彼的消极性等相关问题,认为省属地方高校社会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走出单一的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专业性,减少社会工作非专业化的干扰,平衡各类专业实习,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安全问题也开始显性或隐形地出现于大家的视野之中。本文通过追溯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化安全领域的研究历程,梳理和整理了对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影响比较大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以此为视角,探索我国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领域研究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外语教育 文化安全  一、引言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深层内涵。就其
期刊
摘要:中央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和良师益友等角色的定位及工作方法的得当与否。本文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重点介绍辅导员的必备心理素
期刊
摘要:大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而大学生环保社团以其人员多、活力足的特点在高校环境教育乃至社会环保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拟从分析高校环保社团的意义和现状入手,以华中农业大学绿色协会实施项目化管理为例,探索提高社团科学化水平的途径,切实加强高校环保社团在弘扬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
摘要: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受到冲击,因而对板书的研究不再受到重视。笔者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的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板书的使用情况,从多个角度观察老师板书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存在问题的看法,掌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要求和倾向。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板书 PPT 调研  板书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
期刊
摘要: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但“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却造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的盲目,甚至忽略了与静相对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本文主要从动——静——闹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以动衬静 以闹衬静 反衬运用  笔者在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