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掀起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人类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多元海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科技技术的融合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传统教育;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滴滴打车、淘宝、网上银行等。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比尔·盖茨在全世界的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表示:“5年以后,人们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随着MOOC、微课的流行,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支持,大数据的浪潮正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变革。
  一、弥补传统班级授课的不足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是我国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我国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在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随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延续至今。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出现很多不足,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克服班级授课模式的不足,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某一间教室、某一个年级、某一张课表。教育不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学生可以没有门槛地听取任何一位教师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让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成为现实。教师身份等都将被重新定义和改写,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将成为“提供技术支持的网络学习者的管理人员”,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帮助,并解放教师的劳动强度,使教育更趋于个性化,达到因材施教,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可能。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面临挑战
  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相互结合。通过教研网络平台,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近年全国教师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参加教学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信息化课件融入课堂教学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参加比赛和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仅仅是为了比赛而制作课件,建立资源库就很难较好地运用到教学课堂当中来,效果也不明显。在一些远郊区县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和信息素养意识淡薄。在大数据时代,教师掌握收集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化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信息的管理存储能力都亟待提高。
  三、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
  MOOC、微课兴起正是大数据对教育冲击的结果;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具特色;线上学习、远程教育、弹性学制、名校课程选修不再遥不可及,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变革。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学习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由单一学习模式向融合学习模式转变,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由终结式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
  人们都赞美MOOC,认为它可以让全世界获得学习的机会。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发布了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的声明。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签Coursera,已将多门课程投入该平台使用,中国的“大学公开课”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在这个MOOC平台上,没有年龄之分,也没有地域以及宗教信仰的分别,更没有职业的限制,只要你热爱学习,都可以自由免费获得你所需要的课程学习资源,真正地实现学习机会均等。
  四、结束语
  未来大数据的身影无处不在,数据的应用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推动我国现代教育的深度变革与更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越来越趋于理性,让因材施教、终身学习、教育均等的理想成为现实,同时给学校、教育者和学习者也带来了挑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教育理念必将随之而变,这个实践过程将是长期而坎坷的,需要一代代的教师辛勤付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车如山,姚捷.MOOC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5):56-59.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媒体通论》一书立足新媒体研究领域,建立在对新媒体概念的把握和相关数据的分析上,呈现了研究对象的包容性。该书的研究跨度涵盖新媒体内容与新媒体管理两大范畴。其中对新媒体内容的梳理涉及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电视形态等,而新媒体管理研究则从已有的法规出发,探讨优化监管策略的可能性。从著作的研究框架来看,内容梳理和呈现具备时效性和有效性,监管方式探寻则彰显了科学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新媒体通论
期刊
摘 要:当代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心理教育基础条件,继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本文从扩充人员配备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途径,旨在推动当代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健康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应提高对
期刊
摘 要:本文目的在于普及小儿健康知识,讲述有效预防并及时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方法,并总结小儿急性喉炎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通过对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教育,来预防和及时治疗小儿急性喉炎,避免后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掌握防治小儿急性喉炎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急性喉炎;防治;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喉炎,是小儿易发的喉部黏膜急性炎症,常见于寒冬季节,常发于6
期刊
摘 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养成的基础就是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与暂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个人化与非个人化。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把一件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释成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和个人化的;而把一件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释成暂时性的、特殊性的和非个人化的。积极的解释风格对于乐观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解释风格;乐观教育;启示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
期刊
一、高职生的“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他认为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较为普遍。由于学习上的多次失败,他们很多人已经放弃了对学习的努力,他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价值
期刊
摘 要: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为研究切入点,利用实践工作模式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为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身体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
期刊
摘 要:学前音乐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前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专注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决定着其审美概念的树立,对其日后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及认知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音乐教育中审美概念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有益于学前儿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审美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启蒙阶段。
期刊
摘 要:从整体上而言,大庆市部分高校与全国其他类的高校一样,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高校的服务工作交给高校的辅导员负责。高校的辅导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职责,从而为学生的就业给予极大的支持与鼓励。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责任;角色  一、大庆市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大庆市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是本科以上学历,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学校为例,学校现有辅导员全部为硕士学历。
期刊
摘 要: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都没有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知识、理解概念、领悟解题方法等,没有注重养成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历史教师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所以需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爱国情感。  关键词:爱国主义;初中历史教学;关系  一、对爱国主义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中华民族具有吃苦耐劳和充满创造力的优
期刊
摘 要: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督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随堂督导听课及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的基础上增加网上评教环节能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网上评教;教学督导;效果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督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教师如何教、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如何学、学的效果如何。本校以往的教学督导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督导员随堂听课;二是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