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哲学内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来藏思想是中国化佛教的主要思想,如来藏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如来藏思想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才完善起来。如来藏与中观思想并不矛盾,在宁玛派的判教里面如来藏思想被称为了义大中观。本文将从研究意义、如来藏释义、如来藏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如来藏的哲学内涵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如来藏;哲学;内涵
  一、研究意义
  “如来藏”思想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之一,在中国化的佛教思想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传佛教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律宗以及净土宗等皆是依如来藏思想而立宗,藏传佛教除了格鲁派没有明确提及“如来藏”外,其他各派都有自己的“如来藏”见地及修持方法。
  虽然“如来藏”思想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如来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近代以来,对“如来藏”思想的关注大都局限于“如来藏”是不是佛教思想的争论。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尴尬局面,原因在于研究中观的学者认为“如来藏”讲有,只是佛的方便说法,并不是最高深的佛教理论,并且存在吸收外道思想的嫌疑。另一方面,研究唯识的学者认为“如来藏”思想并没有成体系的典籍,“如来藏”典籍许多都来源于唯识宗。从思想方面来讲,虽然唯识与“如来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某些关键方面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研究唯识的学者也在质疑“如来藏”并不是佛教的纯正思想。
  基于“如来藏”思想的重要性与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如来藏”是不是佛教思想的广泛争论,笔者决定从“如来藏”的发展与思想内涵方面做一番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如来藏释义
  “如来藏”是佛教术语,陈义孝的《佛学常见辞汇》中说:“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即是说人人本有真如佛性,只是因为客尘烦恼的障蔽而没有显现出来。佛性不显现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像宝藏被含藏起来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性就是“如来藏”。去除烦恼的染污,佛性就得以展现,所以说出了烦恼就是“法身”。
  笼统地讲,可以说“如来藏”是众生成佛的先决条件,“如来藏”是众生能够成佛的根本原因。《大方广如来藏经》说:
  “善男子!如来应正等觉,以佛自己智慧光明,眼见一切有情,欲嗔痴贪无明烦恼。彼善男子善女人,为于烦恼之所凌没,于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诸佛悉皆如我。如来智眼观察彼等有佛法体,结跏趺坐寂不动摇。于一切烦恼染污之中,如来法藏本无摇动,诸有趣见所不能染。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彼等一切如来如我无异。善男子如是如来以佛智眼,见一切有情如来藏。”
  “如来藏”思想本意是要为众生成佛提供根據,虽然众生都被贪嗔痴三毒所缠绕,但烦恼只是表象。从最深层的方面看,众生的本质跟佛没有任何区别。众生与佛的区别只是就显现上来说,从这一层面来讲,佛是去除了烦恼而开发出“如来藏”的人,而人即是被烦恼缠缚尚未开发出“如来藏”的人。正是因为佛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才要为处于无明烦恼中的人讲解去除烦恼而成佛的方法,这就是“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的方法。
  三、如来藏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学术界公认“如来藏”思想起源于对佛的崇拜和纪念,代表观点如释印顺所说:
  “自释尊涅盘以后,如来不再见了,由于信仰及归依的虔诚,永恒怀念,被解说为与如来藏为同一内容的法身,渐渐的在佛教界发展起来。”[1]
  佛涅槃之后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人们开始了对佛舍利、佛塔以及佛经的崇拜,最后发展到对如来法身的崇拜,由如来法身而发展出“如来藏”思想。
  “如来藏”思想的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的定论,周贵华先生认为印度佛教如来藏思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分别是譬喻如来藏、法性如来藏和心性如来藏。譬喻如来藏是如来藏思想的萌芽期,此时对于如来藏的阐述多以比喻的方式出现。法性如来藏将“如来藏”引申到与法界同等的地位。心性如来藏融合了唯识学的相关理论,从而使“如来藏”思想发展成为佛教的心性哲学。
  除了对“如来藏”发展过程的三期划分,周贵华还强调:
  “必须明确,印度早期的如来藏思想,如‘譬喻如来藏说’、‘法性如来藏说’,特别是前者认为如来内在于众生身心中,而且被奉为了义之说,‘梵化’色彩较浓;经过融入唯识学的转折性发展,印度晚期如来藏学将如来藏思想视为非了义之方便说,‘梵化’色彩趋于淡化”。[2]
  周先生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说“如来藏”并不是纯正的佛教思想,而是佛教吸收“梵我论”的观点而建立的一种哲学学说。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可以说是主流思想,诸多佛教界人士如太虚大师、印顺法师也间接的承认了这一点,如印顺法师对大乘宗派的划分,“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与真常唯心系”。这即说明印顺对“如来藏”思想“梵化”的认可。至于“如来藏”思想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教缘起无我的理论,笔者认为应该从“如来藏”思想的本身出发做一番探讨,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四、如来藏的哲学内涵
  佛教思想是在沙门思潮的大环境下产生的,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前也曾修学印度各学派的理论学说。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各学派所探讨的问题势必存在交叉,所提供的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方法也有相似甚至重合的地方。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它的“缘起论”。所谓“缘起”,即《杂阿含经》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缘起论”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的存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当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存在的事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缘起”推论出佛教的“无我”,“我”是指独立而永恒存在的实体。从“缘起”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都是依靠各种因缘而产生,也会随着因缘的消失而消亡,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缘起的无我论”因此成为佛教最具特色又最能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哲学思想。释迦牟尼在圆寂的时候还在嘱托他的弟子,要依靠“三法印”来辨别某一种理论是不是佛教思想。   “三法印”指的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被视为识别佛法与非佛法的一个衡量标准,简单地说符合三法印的理论便可视为佛法,不符合三法印的理论即不能被看成是佛法。对“如来藏”是不是佛教思想的探讨,便可以转化到检视“如来藏”是不是符合佛教“三法印”上来。
  当代汉藏佛学研究专家谈锡永先生指出,“如来藏思想为佛家最究竟意见……依见地立名,则统名之为大中观;依观修立名,则统名之为瑜伽行中观”。[3]谈先生是站在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立场来解读“如来藏”的,“如来藏”思想被宁玛派视为佛说的了义法,依“如来藏”建立的佛教哲学称为“了义大中观”,依“如来藏”建立的实修体系则被叫做“瑜伽行中观”。
  按照宁玛派的定义,“如来藏便是如来法身及法身功德,通俗一点,则说为:佛内自证智境及其功能”。[4]如来法身并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存在的实体,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佛内自证智境”。成佛即是要证入这一境界当中。并且每个人证入的境界不是各异的,所证的境界实际只有一个,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种境界,便被叫做“佛内自证智境”或者“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功德”是指如来法身所发挥的功能。简单地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这种显现不是被创造的,没有一个造物主,这个能显现出万物的功能就叫做“如来法身功德”。
  宁玛派讲心、讲佛性、如来藏分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空分)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名分)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现分)”[5]
  世间一切的显现(相)可以用一個公式表达:
  心体+心用+缘→显现(相)
  空寂灵明的“心体”即“如来法身”是没有生灭、垢净等二元对立的空性境界,“心用”即“如来法身功德”指的是“心体”的功能,依“如来法身功德”世间万有才得以显现。“如来法身”和“如来法身功德”只是一个基础,万物得以显现还必须依靠各种条件,也就是“缘”。在各种条件的作用之下,就出现了不同的世间。由此,可以看出“如来藏”承认世俗世界的存在,但世俗世界的存在只是一种假象,是在佛教所说的“缘起法”上建立的。而世界的本质是“如来法身”,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空性境界。在本质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其联系作用的是“如来法身功德”,“如来法身功德”是“如来法身”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法尔如是”,意思是说有“如来法身”就必然有“如来法身功德”,它们之间不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如来法身”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也是“法尔如是”。所以,在“如来藏”的理论里,“空”与“有”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关系。从一切都是“如来法身功德”的显现方面来讲,可以说一切皆空。但显现的毕竟是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来藏”并不简单的破斥世俗意义上的“有”(存在)。
  通过论证,可以看出“如来藏”思想是符合佛教“三法印”的,并且不与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存在矛盾。所以从思想理论方面来看,没有理由说“如来藏”是“梵化”了的外道思想。
  参考文献:
  [1]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M],中华书局,2011年4月版,第18页
  [2]周贵华,《唯识、心性与如来藏》[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3]谈锡永主编,《心经内义与究竟义·总序》[M],华夏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页
  [4]谈锡永,《细说如来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7页
  [5]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0页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动车迅速成为广大群众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同时,由于其驱动能源是电,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充电过程中,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有些还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本文通过介绍电动车火灾案例,并分析电动车火灾的特点以及造成电动车火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望提高电动车火灾的预防率,降低发生电动车火灾的现象。  【关键词】:分析;电动车;火灾;预防  电动车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更好的生存问题,这就决定了将“中国梦”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从课堂教学、社会
期刊
【摘要】:新闻要自由还是不自由、要多大程度的自由,这经常取决于媒体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受众被当作理性受众还是乌合之众,直接影响新闻自由的实现形式。理性主义作为西方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着西方的受众观和新闻自由。但理性主义是唯心史观,且在认识论和实践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正确的受众观并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  【关键词】:理性主义;受众观;新闻自由;马克思主义  新闻自由来源
期刊
【摘要】: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流派别之一,在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发展的几百年历程里,它一直是西方最富有传统、最有生命力、对西方执政理念和政治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在当时的中国发挥了它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本文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说明,进而分析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和它的最终结局。其中,以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代表
期刊
【摘要】:民主法制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重要话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民主和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政权建设的重要部分,民主和法制思想可以说贯彻在他长期革命与建设工作过程中。他一贯坚持民主和专政、民主和集中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贯重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在党内则为民主和纪律的建设;一贯把民主和法制作为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既有集中又有民
期刊
【摘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人类历史记录中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长征队伍的规模之宏大、自然条件之恶劣、革命同志意志之顽强是其它革命无法比拟的。长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长征精神的内涵出发,阐述了长征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激励他们在学习长征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对儒学经典的运用,并将其赋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找到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辐射面和影响度。  【关键词】:儒学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引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先进理论。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第二部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文化观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推动社文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下本文主要就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摘要】:土客械斗在中国移民史上具有相当普遍性,其发展的高峰是咸同年间的广东西江大械斗。随着广东西江地区人口大量迁入和增长,以及土地资源的局限,西江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客双方为了生存,展开了对生存资源的激烈争夺,在人地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双方矛盾引发了晚清西江土客大械斗。  【关键词】:广东西江地区;人口变迁;资源局限;人地关系;土客械斗  人地关系,狭义而言是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广义而言是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