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拱形結构是指至少三个不同段落一次陈述后,再以镜像的方式再现之的结构。本文以肖邦玛祖卡Op.41 No.2为例,试图从乐曲对称结构的层级架构梳理及创作特征的角度,来解读拱形对称结构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拱形对称结构;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80-02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称也是呼应的一种形式,属于二分性的结构。典型的对称结构有‘镜像结构’和‘拱形结构’,它们充分地体现了建筑学之于音乐结构的意义。”——贾达群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传统。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具波兰乡土气息的体裁,它源于三种性格各不相同的三拍子波兰乡村舞曲,对玛祖卡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将玛祖卡这一民间舞曲赋予诗意化的艺术形式,用丰富的音型织体,富于想象力的踏板,玛祖卡独特的三拍子节奏,使之带入艺术音乐领域,是音乐艺术民族性格的象征。玛祖卡Op41 No2,肖邦不仅赋予其清晰的结构,而且使其充满诗意的自由抒情。
从音乐结构上看肖邦玛祖卡Op41 No2,它既是集中对称五部曲式或倒装再现五部曲式,同时它还具备了拱形结构的特性。呈现出并列的A、B、C三个乐段依次陈述后,再以倒装或镜像的方式再现的结构特征,图示如下:
一、拱形对称结构层级梳理
1第一层对称结构段落
作品由A段与镜像再现后的A1乐段构成第一层对称段落。
A乐段(1—16小节)主题音乐材料以e小调的D7/S—S—D7—T为和声进行作为功能支撑,同时隐伏着a小调的D7—T的调性思维布局,音乐色彩丰满。柱式和声织体为主的构成1—2小节主题动机素材,带有很强预示性的呈现,第一层主题主要的组成材料在此部分中都得以充分体现。 a主题主要的组成材料在此部分中都得以体现,后经过系统地模进、变化重复形成第一主题a。在小行板的速度与p的力度下,旋律由高至低收以二度级进的平稳上下波动的运动形态展开,渲染了小调特有的忧郁轻柔特点。随后主题变体重复,以1—2小节动机元素变化重复后,厚重的纵向织体在创作手法上融入以模仿为主的复调思维,配合C大调明亮的色彩的加持,恍如压抑的情绪得到短暂的解脱。主题最后回归至e小调收尾,之后以微变化再现A乐段陈述,并结束第一层陈述。
对称A1+补充(57—68小节)属于A乐段的变化再现,左手和声层加厚处理,旋律层五八度音层叠置,以“ff”的力度再一次返还至初始主题。此部分音响丰厚宽广,情感表现达到最大限度,主题材料所体现的音乐形象再次回归,并与对称部分取得完美呼应。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收尾后补充4小节,缓冲再现段落高涨情绪起伏波动,最后归于平静。
2第二层对称结构段落
作品的第二层对称段落由B段与镜像再现后的B1乐段构成。
B乐段(17—32)与A乐段从材料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第17—18小节为B乐段主题材料发展的核心元素,运用变化反复的创作手法构成。整个乐段打破三拍子均等节奏的特点,延留音及顿音弹奏的运用则体现了纵向交错对位的三拍子的律动规则。旋律层以低起高八度大跳的半音级进,长音延展的节奏一次次同音反复的形态,呈现高涨明亮而又不失抒情的特点。三、四、五、八度音程构建的和声层在音响上彰显得十分浑厚、饱满、厚重且富于变化。力度上反复由弱至强、低声部围绕主功能持续做铺垫等皆烘托出旋律的激昂气氛。从调性布局的角度来看,B乐段由B大调开始向后陈述,中间反复之际(23—24小节处)巧妙叠入升d小调,为整体第二层的激昂的情绪增添暗淡低迷色彩,第一次叠入后回归B大调主调。第二次(31—32小节处)收尾于升d小调。
对称B1乐段(41—56小节)变化再现了B乐段,B大调作为第二层结构的主要调式得以回归。值得一提的是,该乐段的位置大致上处于整首作品的正向黄金分割点(0618)处,音乐情绪进入高潮,尤其体现在力度的强弱对比和弹奏技法的处理上,音乐富于激情,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结构布控能力以及精湛的创作技巧。
3对称结构的轴心点
轴心点C乐段(33—40小节)从第二层B乐段的主调B大调开始展开。音乐材料隐藏着A乐段主题动机素材:以A乐段起始小节后两拍为素材来源,将此素材扩大后整体进行移位呈现,继而进行一次变化模进之后组合成该段的核心发展动机。经过重整后的主题材料运用缩减发展材料的手法继续更进一步地模进就形成该段的第一乐句。主题旋律呈现环绕式波浪型曲线形态,以二度级进为主、四五度跳进为辅,为旋律增添了如歌抒情的情感表现。第34、35小节作曲家采用了对比复调的创作逻辑,音乐形象灵活而不失优雅。乐句反复时,运用模进手法,整体下移三度变化再现,变化和弦的使用导致了调性游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忧郁不解至最后释怀的情绪变化,色彩斑斓地展现出调性模糊的特性,把整首作品推向高潮。细分其调式调性布局的话,该部分又呈现出升F大调—升d小调—升g小调—B大调的调式调性形态,抒情式的表达与半音和声,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二、拱形对称结构的创作特征
关于节奏:整首作品肖邦采用玛祖卡典型的三拍子舞曲节奏,在对比B乐段旋律、和声层及低音试图打破三拍子稳定的均等节拍,采用弱拍至强拍延留及顿音弹奏法等创作技法,与之A乐段和中心轴C乐段形成区域性对比。
关于调式调性布局区域:大小调的交替使用,体现了作曲家有意在情感对比上做文章;以远关系调式之间的转换,勾画出整曲色彩的强烈对比;在e小调中曲折发展时,构织出一种暗淡、深邃的音乐形象;在B大调上陈述时,使音乐披上了层层激动但又如歌般的色彩外衣;而在中心轴,调式调性布局模糊迷离,大小调轮番短暂停留又离开,最终把音乐推向整首曲目的高潮;镜像再现的B乐段随之回归主调,但高潮的激情并未散去,至A乐段的回归再慢慢平静下来。 关于旋律:该作品围绕二度级进为旋律发展主要构思,A乐段呈现出环绕式二度级进迂回下行的发展思维以及在收尾处加入三、四度音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旋律的动态性;在B乐段旋律依旧以二度级进为主展开,但因低音区至高音区的上扬处理加之长音的大量使用,音乐旋律高涨而具有抒情性;在C乐段似乎有意模仿A乐段的环绕式二度级进的旋律布局,旋律线方向与之A乐段极为相似,但添加了以高起又回落的对比旋律线条,与之A乐段整体又有對比。
整首作品在稍快的速度下,旋律线以不同的节奏织体,或紧张或舒缓地围绕着二度级进为核心的线条走向铺展开,把该作品旋律的动态与抒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和声织体:柱式的和声织体为核心,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在色彩和弦、变和弦及半音化的和弦呈以纵向的形态下烘托了整首作品饱满的音响效果。纵向和弦的层次多变与大量色彩和弦的使用,使之作品音色深刻而富于厚度。
关于复调织体:虽纵向的和声丰富多变,但横向的复调思维在每个层次走向终止前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支声复调或对比复调又或模仿复调的形态特征。浑厚的音响、纵向厚重的和声语言逐渐趋向平静、安宁,配合丰富而多变的复调织体,使其音响流动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关于结构:作曲家在此作品的结构使用上,以C为中心轴对称,中心轴从材料和旋律线的布局看,采用了A乐段的部分主体素材进行展开,具有三分性结构特征;中心轴从调式调性及音乐稳定处与之A乐段又不甚相同,使之与A、B乐段形成A、B、C乐段的结构布局,体现出并列曲式的特性;B、A乐段的镜像再现,形成了A、B、C、B、A的结构动态,展示出五部曲式的特点;在对比B段、中心段C、再现的B1段与两端镶边的A、A1段在形态与结构基本一致的结构形态下,B、C、B三段又可以视为中部,与A段的首部和A1再现部,又可看作镶边的三部曲式。因而该作品结构构态存在多种结构复杂交混的特点,既具有三部性原则,又展现了拱形结构的特征。
结语
对称“一直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用以理解和建立秩序、优美和完善的一种概念”。[1]肖邦玛祖卡Op41 No2,作品的拱形对称结构在其高超的创作手法下,层次鲜明地为我们一层层慢慢铺展开整首作品。其结构呈现出了以中心轴由内向外辐射的对称美,加之旋律级进的律动力,半音化的和声,玛祖卡特有的舞蹈性三拍子特性,在超远关系大小调的轮番上演中,无论是结构上的新颖还是思想上的丰富与深刻,都展现了肖邦赋予玛祖卡高雅、诗意般的风格气质。
注释:
[1]赫尔曼·外尔.对称[M].冯承天,陆继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4.
(责任编辑:郝爱君)
[关键词]拱形对称结构;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80-02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称也是呼应的一种形式,属于二分性的结构。典型的对称结构有‘镜像结构’和‘拱形结构’,它们充分地体现了建筑学之于音乐结构的意义。”——贾达群
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传统。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具波兰乡土气息的体裁,它源于三种性格各不相同的三拍子波兰乡村舞曲,对玛祖卡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将玛祖卡这一民间舞曲赋予诗意化的艺术形式,用丰富的音型织体,富于想象力的踏板,玛祖卡独特的三拍子节奏,使之带入艺术音乐领域,是音乐艺术民族性格的象征。玛祖卡Op41 No2,肖邦不仅赋予其清晰的结构,而且使其充满诗意的自由抒情。
从音乐结构上看肖邦玛祖卡Op41 No2,它既是集中对称五部曲式或倒装再现五部曲式,同时它还具备了拱形结构的特性。呈现出并列的A、B、C三个乐段依次陈述后,再以倒装或镜像的方式再现的结构特征,图示如下:
一、拱形对称结构层级梳理
1第一层对称结构段落
作品由A段与镜像再现后的A1乐段构成第一层对称段落。
A乐段(1—16小节)主题音乐材料以e小调的D7/S—S—D7—T为和声进行作为功能支撑,同时隐伏着a小调的D7—T的调性思维布局,音乐色彩丰满。柱式和声织体为主的构成1—2小节主题动机素材,带有很强预示性的呈现,第一层主题主要的组成材料在此部分中都得以充分体现。 a主题主要的组成材料在此部分中都得以体现,后经过系统地模进、变化重复形成第一主题a。在小行板的速度与p的力度下,旋律由高至低收以二度级进的平稳上下波动的运动形态展开,渲染了小调特有的忧郁轻柔特点。随后主题变体重复,以1—2小节动机元素变化重复后,厚重的纵向织体在创作手法上融入以模仿为主的复调思维,配合C大调明亮的色彩的加持,恍如压抑的情绪得到短暂的解脱。主题最后回归至e小调收尾,之后以微变化再现A乐段陈述,并结束第一层陈述。
对称A1+补充(57—68小节)属于A乐段的变化再现,左手和声层加厚处理,旋律层五八度音层叠置,以“ff”的力度再一次返还至初始主题。此部分音响丰厚宽广,情感表现达到最大限度,主题材料所体现的音乐形象再次回归,并与对称部分取得完美呼应。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收尾后补充4小节,缓冲再现段落高涨情绪起伏波动,最后归于平静。
2第二层对称结构段落
作品的第二层对称段落由B段与镜像再现后的B1乐段构成。
B乐段(17—32)与A乐段从材料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第17—18小节为B乐段主题材料发展的核心元素,运用变化反复的创作手法构成。整个乐段打破三拍子均等节奏的特点,延留音及顿音弹奏的运用则体现了纵向交错对位的三拍子的律动规则。旋律层以低起高八度大跳的半音级进,长音延展的节奏一次次同音反复的形态,呈现高涨明亮而又不失抒情的特点。三、四、五、八度音程构建的和声层在音响上彰显得十分浑厚、饱满、厚重且富于变化。力度上反复由弱至强、低声部围绕主功能持续做铺垫等皆烘托出旋律的激昂气氛。从调性布局的角度来看,B乐段由B大调开始向后陈述,中间反复之际(23—24小节处)巧妙叠入升d小调,为整体第二层的激昂的情绪增添暗淡低迷色彩,第一次叠入后回归B大调主调。第二次(31—32小节处)收尾于升d小调。
对称B1乐段(41—56小节)变化再现了B乐段,B大调作为第二层结构的主要调式得以回归。值得一提的是,该乐段的位置大致上处于整首作品的正向黄金分割点(0618)处,音乐情绪进入高潮,尤其体现在力度的强弱对比和弹奏技法的处理上,音乐富于激情,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结构布控能力以及精湛的创作技巧。
3对称结构的轴心点
轴心点C乐段(33—40小节)从第二层B乐段的主调B大调开始展开。音乐材料隐藏着A乐段主题动机素材:以A乐段起始小节后两拍为素材来源,将此素材扩大后整体进行移位呈现,继而进行一次变化模进之后组合成该段的核心发展动机。经过重整后的主题材料运用缩减发展材料的手法继续更进一步地模进就形成该段的第一乐句。主题旋律呈现环绕式波浪型曲线形态,以二度级进为主、四五度跳进为辅,为旋律增添了如歌抒情的情感表现。第34、35小节作曲家采用了对比复调的创作逻辑,音乐形象灵活而不失优雅。乐句反复时,运用模进手法,整体下移三度变化再现,变化和弦的使用导致了调性游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忧郁不解至最后释怀的情绪变化,色彩斑斓地展现出调性模糊的特性,把整首作品推向高潮。细分其调式调性布局的话,该部分又呈现出升F大调—升d小调—升g小调—B大调的调式调性形态,抒情式的表达与半音和声,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二、拱形对称结构的创作特征
关于节奏:整首作品肖邦采用玛祖卡典型的三拍子舞曲节奏,在对比B乐段旋律、和声层及低音试图打破三拍子稳定的均等节拍,采用弱拍至强拍延留及顿音弹奏法等创作技法,与之A乐段和中心轴C乐段形成区域性对比。
关于调式调性布局区域:大小调的交替使用,体现了作曲家有意在情感对比上做文章;以远关系调式之间的转换,勾画出整曲色彩的强烈对比;在e小调中曲折发展时,构织出一种暗淡、深邃的音乐形象;在B大调上陈述时,使音乐披上了层层激动但又如歌般的色彩外衣;而在中心轴,调式调性布局模糊迷离,大小调轮番短暂停留又离开,最终把音乐推向整首曲目的高潮;镜像再现的B乐段随之回归主调,但高潮的激情并未散去,至A乐段的回归再慢慢平静下来。 关于旋律:该作品围绕二度级进为旋律发展主要构思,A乐段呈现出环绕式二度级进迂回下行的发展思维以及在收尾处加入三、四度音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旋律的动态性;在B乐段旋律依旧以二度级进为主展开,但因低音区至高音区的上扬处理加之长音的大量使用,音乐旋律高涨而具有抒情性;在C乐段似乎有意模仿A乐段的环绕式二度级进的旋律布局,旋律线方向与之A乐段极为相似,但添加了以高起又回落的对比旋律线条,与之A乐段整体又有對比。
整首作品在稍快的速度下,旋律线以不同的节奏织体,或紧张或舒缓地围绕着二度级进为核心的线条走向铺展开,把该作品旋律的动态与抒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和声织体:柱式的和声织体为核心,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在色彩和弦、变和弦及半音化的和弦呈以纵向的形态下烘托了整首作品饱满的音响效果。纵向和弦的层次多变与大量色彩和弦的使用,使之作品音色深刻而富于厚度。
关于复调织体:虽纵向的和声丰富多变,但横向的复调思维在每个层次走向终止前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支声复调或对比复调又或模仿复调的形态特征。浑厚的音响、纵向厚重的和声语言逐渐趋向平静、安宁,配合丰富而多变的复调织体,使其音响流动着浓厚的浪漫气息。
关于结构:作曲家在此作品的结构使用上,以C为中心轴对称,中心轴从材料和旋律线的布局看,采用了A乐段的部分主体素材进行展开,具有三分性结构特征;中心轴从调式调性及音乐稳定处与之A乐段又不甚相同,使之与A、B乐段形成A、B、C乐段的结构布局,体现出并列曲式的特性;B、A乐段的镜像再现,形成了A、B、C、B、A的结构动态,展示出五部曲式的特点;在对比B段、中心段C、再现的B1段与两端镶边的A、A1段在形态与结构基本一致的结构形态下,B、C、B三段又可以视为中部,与A段的首部和A1再现部,又可看作镶边的三部曲式。因而该作品结构构态存在多种结构复杂交混的特点,既具有三部性原则,又展现了拱形结构的特征。
结语
对称“一直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用以理解和建立秩序、优美和完善的一种概念”。[1]肖邦玛祖卡Op41 No2,作品的拱形对称结构在其高超的创作手法下,层次鲜明地为我们一层层慢慢铺展开整首作品。其结构呈现出了以中心轴由内向外辐射的对称美,加之旋律级进的律动力,半音化的和声,玛祖卡特有的舞蹈性三拍子特性,在超远关系大小调的轮番上演中,无论是结构上的新颖还是思想上的丰富与深刻,都展现了肖邦赋予玛祖卡高雅、诗意般的风格气质。
注释:
[1]赫尔曼·外尔.对称[M].冯承天,陆继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4.
(责任编辑:郝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