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胡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2009_3389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國民族音乐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当今高校二胡演奏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还要引导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本文将以《听松》为例,从作曲家及乐曲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创作手法分析及演奏技巧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听松;教学;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31-03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等途径,阅读、理顺时间和人物关系后,会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有一定了解,这项工作对于了解民族精神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必要。大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重点摘要能力,完全可使他们查阅归纳的资料服务于之后独立的演奏。关于《听松》的作者华彦钧,著名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对其有深入的采访和研究。他在1979年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中,对阿炳的父母、妻儿及其患病、学艺、卖艺等基本生活情况都做了描述。
  其中,有关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以帮佣为生。在旧时代,寡妇嫁人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她与阿炳的父亲本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结合,使其频遭同族中顽固分子的辱骂,生下阿炳之后受辱更甚,最终被胁迫回秦家,在阿炳虚岁四岁时母亲抑郁而死,阿炳失去母爱。由此可见阿炳的家人深受封建社会的迫害,这也是阿炳的二胡创作、演奏以悲凉、愤恨的情绪为主的重要因素之一。阿炳八岁入道门,二十一二岁时患了眼疾,父亲去世,30岁左右离开道门,开始以卖艺为生。也有人将他看作叫花子,但是阿炳从未做出向人乞讨的样子随意收取人家赏的大钱,而是纯粹靠奏唱来维持生活。有时人家请他奏唱,分文不赏,他也很高兴地答应。青年时代失明以及卖艺时饱尝人世间冷暖,阿炳心酸、痛苦,但又不失尊严,不向旧社会邪恶势力低头的个性,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阿炳生于1893年,卒于1950年,经历过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爱憎分明,常用歌喉对这时期他所见所闻的卑劣行径进行暴露与抨击。国民党江苏民政厅长缪斌恃势占用雷尊殿喂养马场,阿炳听了很气愤,编成歌词连日到缪家门前高声歌唱,使得其母不好意思,出门叫人把马牵走。抗战期间,阿炳曾用歌声抨击了投敌卖国的国民党游击队长章某,揭露了敌伪五分局警察局长李某所做的坏事,又编了《汉奸的下场》等歌词来警告投敌的败类。抗战胜利后,他曾唱出“前走狼,后走虎,世上猫子吃老鼠”这类歌词,对国民党进行讽刺。阿炳也经常受到国民党与敌伪统治者及当时上层社会的侮辱与打骂,例如有一天晚上,在无锡的一个饭店里,有几个卑劣无耻的地方军官,带着几个舞女痛饮狂舞。他们约了阿炳去,不是为了听他的音乐,而是命令给他们伴舞,遭到阿炳的拒绝。其中有军官拿出压迫人民经常使的“威风”,打了阿炳几耳光,但是暴力并没有使阿炳屈服。他依然不肯伴奏,也不肯说一句服软的话。一声不响,掉头而去。旧社会邪恶势力的压迫,
  也使阿炳逐渐感到前途的黑暗。[1]阿炳虽然生活贫困,命运多舛,但是不畏旧社会邪恶势力,对投敌卖国行为敢于大胆唱出来,敢于批判与反抗,值得大学生去学习这种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民族,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保卫个人与民族尊严的高尚品质,同时在其作品中也常能听出他对命运的无奈。
  学生如须研究阿炳的另外两首二胡作品或者三首琵琶作品,以上有关阿炳的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的内容介绍可作为通用素材来展开研究。
  
  二、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研究作品的创作来源
  关于《听松》的创作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标题字面意思静听吹过松树的风声。讲的无锡惠泉山脚下,有一块平如床榻的听松石,阿炳说这曲子是宋时一个和尚作的,原名就是《听松》,阿炳后来跟惠泉山寺院里一位和尚学来的。另一种说法则是宋朝的岳飞将军与金兀术打仗,金兀术被打得狼狈不堪,走投无路,一人逃到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所以此曲又名《听宋》。结合以上所总结阿炳的生活年代及其个人性格特点,更进一步说明阿炳刚正不阿,爱憎分明,在敌伪统治时期怀有朴素的阶级情感,心系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期盼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国潼先生在《<听松>与“听宋”——谈二胡曲<听松>》一文中写道:“历史上岳飞和金兀术都未曾到过无锡及近郊……阿炳却要虚构这段岳飞抗金的故事,其用意何在?阿炳借古喻今,目的是想用这段岳飞追击金兀术的故事来寓意表达人民群众抗日救国、反击外来侵略者的强烈愿望与斗争精神。”[2]以上两种对于《听松》这首作品的创作解释,都出自阿炳之口,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他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学生可通过查阅论文、书籍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有确凿历史考证的创作来源说,了解相关论文还可参考王戈《试谈<听松>的思想性》以及杨荫浏《也谈<听松>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传统音乐要素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多去欣赏优秀的传统音乐,学习鉴别传统音乐的特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听松》授课中,先将全曲结构进行分析,此曲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原则。自汉、魏至唐代,我国传统的大型乐曲,都习惯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之后用散-慢-中-快-散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和发展这一曲调。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曲目《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发展手法也正是沿用和发展了这一形式,其变奏轨迹开始和结尾部分均为散板,中部由慢至快。
  《听松》的引子(谱例1)节奏较自由,如京剧中的“导板”,京剧导板属于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引子共三句,第一句为1-3小节,第二句为4-6小节,第三句为7、8小节。这三句旋律分别是从高音开始,低音结束,犹如哭腔。但是三句整体的旋律走向却是逐渐升高的,如同阿炳向天责问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堪,情绪递进,责问当时的中华民族命运为何如此不堪,他将何去何从?引子部分还运用了鱼咬尾的写作手法,第一句的结尾长音5连接第二句的高八度5,第二句到第三句用了同样的音做衔接写作。这种写作手法又称“顶真”“衔尾”,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很多民歌的创作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樂曲的尾声(谱例2)前四小节记谱上是4/4拍,但从阿炳个人演奏到后来众多演奏家演奏效果来看,更像是戏曲唱腔里的垛板1/4拍节奏。这样的一字一音的演奏效果,就像说话语气更加坚决、强硬,表达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极度地痛恨与不满。垛板是一种京剧唱腔,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尾声部分再次闯入高音区,势如破竹,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如上指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传统音乐要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之悠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魅力之隽永。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演奏时更加饱含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BW(D(S,,)][BW)]
  
  四、指导学生细致分析演奏技巧
  
  
  乐曲的第一段(谱例3)从三组沉稳且带有间歇的颤音开始,引出一句由第四小节最后一拍开始的ff力度的强有力的乐句,演奏须长短弓结合,苍劲有力,又坚韧不拔,心中充满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一片豪情。
  
  乐曲的第二段(谱例4)第一句就包含了情绪的转变,由四个下行八分音符开始,要求用顿音演奏,速度慢且以mp力度演奏,听上去略显压抑,无力抗争的感觉,之后紧接着渐强,乐曲情绪做了转折,瞬间的沉闷很快被五度、七度、八度跳进以及频繁的切分节奏打破。体现一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
  
  乐曲的第三段(谱例5)出现一个连接性乐句,由四组组成类似集结号角的音调。使乐曲在高潮之后继续保持亢奋的基调,回旋在高音区,豪壮、高昂。整体结构对称,即与乐曲的第二段由三组音调后连接一句亢奋的音乐旋律相呼应。
  当我们听到这些段落时,似乎感受到一种奋勇前进、刚正不阿的坚韧性格与精神气质。尽管这首作品没有带故事情节的分段叙述,然而听众从这一些列的感情表达中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发展基调与民族英雄岳飞的精神相一致,也与人民群众抗日救国,期盼中国早日走向光明相一致。以上只是列举几处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演奏技巧,真正演奏学习过程中还须更加细致入微地对演奏技巧进行推敲、分析,更好地为表现作曲家思想和乐曲情感服务。
  《听松》作品虽小,但创作手法新颖,音乐形象塑造生动,气魄雄伟,是一首不朽的民乐作品,在高校二胡教学中是很好的训练素材,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文化部文学艺术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阿炳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1—3.
  [2]王国潼.《听松》与“听宋”——谈二胡曲《听松》[J].人民音乐,1993(06):14—15.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其精髓和魅力,更是东北人民长期同自然抗争的诗与歌。本文以二人转的艺术特点为出发点,对二人转在现代城市中的继续发展进行阐述,分析现代城市中流行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之间的差异,反思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
期刊
中新网7月27日电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2017年亞洲巡演”首次到访中国重庆,其乐团总监莱昂纳德·斯拉特金带领乐团演奏了中美两国的音乐作品。其中,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谊与乐团共同演绎了一首《红楼梦大提琴随想曲》,呈现了王立平作曲的1987年版《紅楼梦》电视剧中的经典配乐。  李垂谊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和作曲家王立平是同学,当他第一次听到《红楼梦》剧中的配乐时,就希望尝试用大提琴来演绎,以大提琴与交响乐团演
期刊
[摘要]近年来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在演唱方法、风格把握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结合电视节目《音乐大师课》,深入分析了韩磊、田震、古巨基等几位导师的教学特色,并进一步就《音乐大师课》对个人教学的启示发表见解,使我们对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开展儿童声乐教学。  [关键词]音乐大师课;学生;老师;演唱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百老汇音乐剧Belt(呐喊唱法)的介绍和对近期欧美学者对这种演唱方法的科学研究结论的说明,阐述了音乐剧演唱教学与歌剧演唱教学的异同点,以及在音乐剧演唱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目的在于促进音乐剧专业的声乐教学和表演实践。  [关键词]音乐剧;Belt(呐喊唱法);歌剧;美声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9-0018-03  
期刊
[摘要]谷建芬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她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同时也抒发了民族的情感,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本文将从四个维度探寻谷建芬的歌曲创作历程,力求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谷建芬歌曲创作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谷建芬;歌曲;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01-03[HK]  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1935年出生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41-03  2018年10月23日至25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第十届“‘珠江·恺撒堡钢琴’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在八桂才子学府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历时三天、精彩纷呈的才艺展示,让来自全国各地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子共享了一场琴动漓江的文化盛宴。    开
期刊
漁家印象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北京云居寺遗存的辽塔散乐图像进行探究,结合同时期宣化辽墓壁画以及遗存的其他图像做对比研究,重点对“琵琶”和“三弦”在契丹—辽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探微,以及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从而看出契丹—辽对我国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契丹—辽;散乐;云居寺;琵琶;三弦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3-0122-07 
期刊
期刊
聲乐套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