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德才观”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i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在古今一切社会中都是个重要的大问题。而人才问题总有“德”与“才”的两个方面。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刚开始,就发了一通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十分集中扼要、富有代表性,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绝妙的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尚贤”思想以后,“贤人”就一直是褒词和尊称。司马光的德才观首先反对这种不加分析笼统称之为“贤人”的世俗之说,他指出:“夫德与才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这就是把使用人才的政治标准和才能标准有意识地明确地加以区别。接着司马光又指出:“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对“德”与“才”下了个简短的定义,并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原则性的说明和规定。此后,司马光还举了劲竹“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入坚”,利金“不范,不砥砺,则不能击(强)”的譬喻,来进一步说明德才的关系。如果说司马光在这些一般性议论中的阶级性还不十分露骨的话,那么,在此后的发挥中就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司马光的德才观所具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
  根据德才两方面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不同情况,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类:“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作了这样的区别之后,司马光提出一个“宁用愚人、不用小人”的用人主张。他指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为什么要用“愚人”呢?司马光回答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制之”。为什么不能用“小人”呢?司马光的回答是:“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在这里,我们看到,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司马光是如何赤裸裸地暴露了自己的阶级本性。封建统治者历来都是把臣民视若犬马的,臣民为君主效力也叫作“效犬马之劳”,这在封建社会里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天经地义。因此,司马光把“愚人”比做“乳狗”是毫不奇怪的。值得我们今天注意的是司马光的这些议论至今尚有一定的影响,割裂德才统一、片面“重德”的用人观点还严重存在,有些人不过是换了一个名词来宣传司马光的观点,却还要披上一件“马列主义”的外衣。不说别的,仅从司马光的“德者,才之帅也”的一句话,就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多年来,人们对“挂帅”一词是十分熟悉的。至于对“先德后才”、“宁用愚人、不用小人”等“古已有之”的原则,不少“今人”也颇有切肤之感的。因此,以上对司马光的德才观作了抄引介绍之后,还要多少作些必要的分析。
  司马光所讲的“德”,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标准。“德为才帅”就是把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标准抬到高于一切的地位上。这也是客观的阶级关系所决定,不能不如此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的利益处于和广大人民群众尖锐对立的状态,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不得不严格地坚持他们的政治标准,凡是为统治者甘当犬马的就是有“德”的“君子”,否则,就是“奸”且“暴”的“小人”。才能再高,也在坚决排斥之列。因为在司马光看来,“才胜德”的“小人”是“有翼之虎”,对封建统治者说来是“危险分子”。而“才德兼亡”的“愚人”不过是“乳狗”,对统治者是没有威胁的。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标准来说,“翼虎”难驭,“乳狗”易制。因此,取“乳狗”而斥“翼虎”是很自然的。
  司马光的德才观的核心要义是“德为才帅”、“先德后才”,由于突出强调了这方面,就把他的德才观中的仅有的一点合理因素——“才为德资”的思想也完全抛到一边。本来,“才者,德之资也”是说“才”是实现“德”的凭借,依靠“才”方能达到“德”的目的。一般说来,这还是不错的,它包含着德才统一的意思。从这个前提完全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无才之德是抽象空洞毫无实际意义的,“德”与“才”必须统一。可是,由于司马光本人在政治上是个有着明显保守倾向的大官僚,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的局限性,使他不愿也不敢把德才统一的思想继续发挥,更不可能贯彻到底。
  在长期的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司马光的德才观可以说是占据统治地位并得普遍的贯彻。因为“才德全尽”的“圣人”固然是千载难逢,“德胜才”的“君子”也是凤毛麟角,“才胜德”的“小人”又在排斥之列,只有大量的任用“才德兼亡”的“愚人”。用“愚人”虽然使封建统治者受到的危险暂时较小,而黎民百姓却要大大遭殃。这种用人标准的确是“突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而突出的结果只能是给封建社会的政治带来更多的黑暗和混乱。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即令是“生逢盛世”的有识之士也往往发出“英俊屈下僚”的慨叹,更不必说政治极端腐败的王朝末日景象了。
  司马光曾经批判“重才轻德”的思想说:“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应当说,司马光的这段总结性的议论是非常片面的。在阶级社会里,用人当然不能不问政治,不能没有政治标准,不能“爱才”而“遗德”。但是,德才必须统一,这是个客观规律,德才两个方面不能有所轩轾,畸轻畸重,割裂德才的统一,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司马光的德才观的基本倾向是重德轻才,而“轻才”的结果是把“德”架空,从而也达不到“重德”的目的。
其他文献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
期刊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
期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写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终于能够在哺育了朱德同志的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了。它出现在现在的中国,起了一种史沫特莱当初不能料到的意义,这就是它帮助我们冲破了前些年林彪、“四人帮”封锁的传记文学的禁区。我们读了这本书,做些思索,分析一下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会觉得传记文学并不是难以琢磨的迷宫,以传记文学作品织人之罪完全是别有用心的。  在林彪、“四人帮”当道的十几年中,他们为了树立
期刊
《现实主义作家》(The Realists),查·珀·斯诺(C.P.SnoW)著,美国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336页,12.98美元。  现年七十五岁的查·珀·斯诺是当代国际闻名的英国作家,英王室一九五七年册封他为爵士,一九六九年又加封为勋爵。  斯诺在这部新著里写了八位作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即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加尔多斯、亨利·詹姆斯和普鲁斯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