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讴歌人性的优美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tkj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是合乎人性地对待非人的环境。”①这些赞语,我看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如意》的男主人公石义海。这是个极普通、极不起眼、甚至有些浑沌愚昧的老校工。他受人歧视,被认为“麻木不仁”,即使按“中间人物”的标准,也是偏乎后进的;然而,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他的善良本质与不善的环境的矛盾,使我们不能不产生共鸣,爱上这“质朴到极点的厚实晶澈的灵魂”,讴歌那“升华着纯真的人性美”。
  “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照说,“人性”这个字眼儿本不致“烫手”的,可是,打从文痞姚文元刚发迹时起(大约是一九五六年吧),“人性论”的帽子就满天飞;人性、人情、同情心、人道主义等,统统奉送给了地主资产阶级,仿佛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压根儿就六亲不认、七情皆无似的,这简直荒谬可笑到了极点!粉碎“四人帮”,思想得解放,人们对人性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试图破除这个早在十九年前就为周总理批驳过“一切都套上‘人性论’,不好”的“禁区”;但不管是谈“人性的异化”或“人性的复归”也好,是肯定不同阶级有共同、共通的人性或主张只有阶级性也好,多是理论上的争辩诘难;在创作实践上,也许余悸犹存吧,有的虽写人情、人性,却躲躲闪闪,忌讳出现这几个字;象《如意》这样通过艺术形象,对人性“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高尔基语),敢于明确地赞颂它是“使整个人类能够维系下去,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美、更纯净的那么一种东西”,恐怕还是头一篇吧。我想,既然现在谁都拥护“人民大众的人性”的提法,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歌颂体现在普通劳动者石义海身上的这种“人性”呢?说刘心武的新作有所突破,首先就是指的此点,这对破除形而上学、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肃清极左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流毒,是大有意义的。而从作者自身的创作历程看,也许将会成为他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分野和起点。
  《如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小说中的一句话,写的是“两人各执一柄如意而终于没有如意的爱情”。这“两人”,一个是弃婴出身、“打小伺候洋鬼子”的老校工石义海;一个是“天潢贵胄”的末代“格格”(清朝贝勒之女)金绮纹。而且是迟暮的爱情(他们正式约在天坛“搞对象”时都已年近半百),乍一听,也许有点儿罗曼蒂克和传奇色彩。其实,作者笔下的这双男女,都是很平常的角色:男的是个文盲、粗人,还是罗圈腿;女的无依无靠,在家糊纸盒、折书页子过活。他们的“阶级觉悟总提不高”,男的还信鬼,甚至胡涂到“竟然对‘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样天经地义的话也提出异议”;女的则“放不下多罗格格的臭架子”,还有抽好烟、喝好茶的嗜好……总之,他们既不高大,也不完美,相反,还有些窝囊,存在着缺陷,而且按照那十年通行的“斗争哲学”和“阶级分析”法,特别是石义海的言行,简直近乎“出轨”甚至“反动”。比如,他竟给“小将们”打死的、淋在雨中的资本家的尸体盖上塑料布,还给被“专政”进行强劳的“牛鬼”们送去绿豆汤;金绮纹竟拒绝那个曾抛弃了她的丈夫、一个加拿大籍富商接她团聚的请求,煞景地破坏了“一则中加友谊的佳话”的诞生,也令人大有不识时务之感。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娓娓道来的细节,有如抽茧剥笋,使我们逐步地了解到,石义海这原被看作“是一个最简单最落后最不屑人们一顾的、最无味乃至最无价值的角色”,“然而在这混乱疯狂、离奇反常的世态中,他却独能保持自我,不为汹涌恣肆的狂潮左右……”,而他与金绮纹的“用了整整三十年,才终于坐到一张桌子的两边”的爱情,尽管“欢乐是渺小的,哀痛是卑微的”,但“也应当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我在此所以笨拙地复述小说并不曲折却很感人的情节,富于哲理的议论,无非是想表明,作者在进行可贵的探索,试图刻画我们伟大民族的“芸芸众生”,描绘平常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歌哭,展示他们质朴却不简单、纯真而又丰富的灵魂。石义海的性格,若按常规分析,是如此难以捉摸。他正直善良,虔诚地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信守誓言,无限同情无辜的受害者;他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反对“人整治人,人糟践人”,认为“不存心害人的人就是好人”,“人对人不能狠得过了限”;他“不昧良心”,不说瞎话,敢于在批斗“走资派”的大会上,于众目瞠视中,取下党支部书记脖子上坠着的铁饼。这一切,是全然无法用阶级感情和抽象的定义来判断的。对比“蒜苔”那一类“脑瓜灵活”的主儿,更显出了他的“人类的高尚心灵”。就是一些同他接近的人物,如“我”、老曹和葛大爷等,也都对他的内心向往和执着的爱情追求,不甚了了;连那个“比较通人情”的基层支书老曹,虽然能记着这个单身汉的“棉被胎子该换换了”,却“全然忘记了,他也是一个需要女人的男人!他需要一个小小的家庭!一种最普通最琐屑的人生乐趣!”作者所探索、发掘的这出悲剧的主题,就在于他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和鲜明对比的关系中,揭示出石义海在十年浩劫那“非人的环境”里,独能“合乎人性地”保持自我的金子般的心。“不能那么糟践人”!这是正值妙龄的金绮纹,当年在废园里初遇受着非人折磨的石义海时的一句话,后来竟成为他们暮年互相怜爱的感情基础和共同信念。难道这不是通篇小说所呐喊出的最强音吗?它反映了作者的道德信念和他对人类良知、“人性的优美”的讴歌。
  《如意》在内容上的突破,也会带来艺术表现上的新鲜感。多年来,由于对典型化原则片面、机械的理解,把所谓概括集中变作“拔高”,取舍、缀合成为拙劣的图解,公式化、概念化盛行,待到“四人帮”肆虐,“三突出”、“高于生活”登场,这种歪曲更导致了瞒和骗的反现实主义文艺统治文坛。纵观现代文学的画廊,堪称典型的艺术形象寥寥可数。而象阿Q、祥林嫂、吴荪甫等人物,也都是无法用划阶级成分和套某些公式所能分析清楚的。“惟其真实,才有生命力”,我以为恢复和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必须汲取教训,首要的还是在人物塑造上去矫饰、勿“拔高”,在反映、开掘生活上不回避矛盾,不伪造、图解。《如意》在这方面是有长处的。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大都带着热腾腾的汗腥、土气,披露出赤裸裸的真诚的心,使我们能窥见人物性格的复杂丰富,内心感情的纷纭多变,觉得象那么回事儿,挺有人情味儿。作者没有刻意地编故事,设置人物也不搞分类法,平衡正反两方面的比例。他的取舍、提炼更多地体现在小说的矛盾结构上;对人物的抒写,则力求如实地反映“本来的形象”,而非“批判的变态”(这两句引文是借用马克思在分析玛丽花时的用语)。即使这真实是严酷的、触目惊心的,也不回避,楞给“拔高”。正如鲁迅说的:“倘有取舍,即非全人,更加抑扬,更离真实。”②在我们如过眼烟云,看惯了那么多体现“阶级本质”和“生活主流”的人物像之后,接触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应该说这样的形象,近几年在作品中开始多起来),的确耳目一新。
  其实,这篇小说在手法上,倒是颇为“守旧”的,既没有“意识流”,也没有时空的倏忽跳跃;篇首是一段引子,篇末尾声呼应,中间大倒叙里套着小倒叙,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那左一个右一个的“请想象……”的倒叙开端,甚至还显得有些呆板;文字的锤炼也不足。但是,在布局谋篇上,自有其独到的匠心。例如如意这个信物的深藏不露,就始终牵系着读者,取得强烈的悬念效果。而状物的情景交融,议论的要言不烦,人物语言的十足“京片子”味儿,以及对一些人们“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信笔点染,锋芒所及,发人深思,都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上的不断成熟和提高。
  话说回来,目前“人性”这个命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探讨,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提倡“争鸣”和作多方面的实践尝试。刘心武的《如意》,迈出了值得重视的坚实的一步,但愿不是绝唱,而是先声,让更多的艺术形象,放出更加绚丽的人性的光彩!
  (《如意》,载《十月》杂志一九八0年第三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15—217页。
  ②《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其余引文均见《如意》。
其他文献
读龚自珍《明良论》有感    用做官的时间长久当作成绩,靠计算年限来确定升级,在史书上叫做“停年格”。据考,这种不管才能如何,完全以年限和资格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在北魏时建立起来的。其实,在封建社会里,不论哪个朝代,大都实行以论资排辈为特点的等级森严的终身制官僚制度。对此,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著名的《明良论》里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龚自珍精彩地描述了实行“停年格”选官制度的状况。他说:“当官
期刊
最近翻阅清代学者汪中的代表作《述学》一书,虽然他也是个毕生致力于考证和治经的学者,但他的文章与思想的格调和那些株守考订的汉学家们迥然相异,尖锐透彻,令人钦仰。  汪中,字容甫(1744—1794年)。清乾隆时人。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一生“著书五本,数穷覆”,不求仕进,时人称他“才奇穷更奇”。旧时的学者只慕其文名,却不知在当时顶着“名教罪人”帽子的汪中,很有些惊人的议论,尤其是对历代封建帝
期刊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全唐诗》凡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其中除王勃、陈子昂、张九龄、王维、李白、杜甫、元结、韩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经历来学者对他们的生平编制年谱,对他们的诗文进行笺注,大体还能了然。其他众多的诗人,前人的著录和论述大多语焉不详,并且相互抵牾,而后人的编著则又辗转因袭,可说还是一笔糊涂账。这给研究唐代诗人,带来
期刊
继聂华苓的《台湾轶事》之后,李黎的短篇小说集《西江月》又将由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二个海外作家的个人专集。  每次读到李黎的作品,都感到它们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这次重读,这种感觉更加加强了。这股吸引力,主要来自作品中所洋溢的生命力,一种从腐朽的躯体上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我觉得李黎的作品有如一片繁密的森林,在郁郁苍苍的老树丛里,一簇一簇地散布着葱葱茏茏的嫩
期刊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不少遣兴诗,在其中一首诗里,他谈了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杜甫认为自古以来贤俊不得骋其才智是因为没有知音——“未遇”的缘故。他用陇坻松作比,以嵇康、孔明为例来说明他的看法。杜甫这个例子举得很有代表性,因为从表面上看,嵇康和孔明一个是崇尚庄老、放浪形骸的文人,一个是
期刊
《裴多菲评传》代序    每当讲起匈牙利的伟大民族诗人裴多菲,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因为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裴多菲的人,同时也是最早翻译裴多菲诗歌作品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向来原是很爱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远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写了《摩罗诗力说》的重要文学论文,发表在《河南》杂志上。就在论述了拜仑、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之后
期刊
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北武等,34万,青年)  四书集注简论(邱汉生,10万,社会科学)  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三联书店编,40万,三联)  简明逻辑学(徐元英、崔清田编著,10万,河北人民)  美学论集(李泽厚,40万,上海文艺)  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夏森,20万,上海人民)  青年修养十二讲(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11万,青年)  向昨天告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8万,青年
期刊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
期刊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开始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系统”、“系统性”、“系统观点”等概念,这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如此。苏联B.Ⅱ.库兹明的《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等译,三联版,定价0.59元)是一个尝试,来阐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以及他所运用的、作为社会生活特殊规律性的“系统性原则”。  作者认为,系统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所有重
期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