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重新起步的基本共识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中国市场经济能够在1978年前后重新开始起步,在方法论的层面源自于中央高层的调整战略,源自于人们接受这个国家普遍的巨大的贫困事实,那么在观念的层面,则得益于中国人开始实实在在地向外国人学习市场理念。
  1979年2月19日,李先念在一份“关于日本经济专家的经济发展座谈会会议纪要”的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意见:
  “这是几个日本经济学专家对我国发展经济提出的看法和意见,值得我们慎重研究。他们提到,要先发展那些用人多、投资少、销路广、收效快的工业,先发展轻工业。努力增加出口,特别是要提高投资效率,降低生产消耗,挖掘内部潜力,积累建设资金,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抓轻工业,以轻养重,重工业的发展不会慢,反而会更快。外国人也看到,中国人口多,市场大,而工业底子薄弱,资金积累有限,不这样搞,工业的速度快不了。扩大内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更应该走这条路。不然出口怎么很快上去,拿什么去支付引进的贷款呢?我们的钢铁工业是要发展的,但是,正如他们所说,要想用钢材换取外汇,可能是不现实的,至少近期内不可能做得很大。世界上钢材能力过剩,国际市场有限,我们也竞争不过人家。我们应当努力发展品种规格,提高质量,弥补钢材的缺口,争取减少进口,如果每年少进口四五百万吨钢材,就是很大的胜利”。
  市场元年的战略选择
  许多年之后,我们辨析这一段话,能够在市场理念和历史事实的层面,发现中国在步入市场经济体系的起初之年所做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第一,是向海外经济体学习。
  第二,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是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层面的一般法则,用比较优势介入国际竞争,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速度和高科技水平。彼时中国的比较优势,当然是“那些用人多、投资少、销路广、收效快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市场的发展,的确就是政府有意识退出了轻工业领域,让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来,构成具有市场意义上的完全竞争,不仅基本解决了国内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第三,明确了市场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理念。放弃以规模和速度评价经济发展的思路,转而考量投资的效率,计算企业的成本等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至少在8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基于效率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共识。但需要指出的是,后来政府考评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已从对效率的考量转到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考量。
  第四,找到了工业结构平衡的基本方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开始真正走出“经济发展等同于钢铁发展”的思路,走出50年代大炼钢铁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产业结构的平衡不仅可以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能拉动钢铁等象征国家能力的重工业水平。
  第五,理顺了一种致力于贸易平衡的外汇储备秩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水平过低,中国的出口能力低,相应的,大量的关键要素产品需要进口,这形成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贸易不平衡,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外汇储备几近于无。在这种局面下,发展轻工业产品,鼓励出口,同时减少钢铁等材料的进口,就是对贸易不平衡秩序的扭转,当然也是中国积累外汇储备的开始。许多年后,人们发现,曾经贫穷到整个国家竟然没有外汇储备的中国经济,已经拥有几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样的历史性改变,就起步于百废待兴的1979年。
  中国式的现代化
  李先念的经济思考正在成为经济的事实。不过,在面对市场转型,面对国际贸易的时候,中国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坚守意识。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中英文化协会代表团的时候,对于即将展开的中国经济,做了如下阐述:“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一些”。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这句话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要点,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坚守自己的特色。按照这个思路,过了几天,邓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讲话,细化了他的这个观点:“我同外国人讲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提高”。
  邓的这些话,许多年后再来体察,也是大有深意。一方面当然是强调已经形成的体制框架,另一方面则是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即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再次出现大跃进,必须循序渐进。而另外一个有深意的表述,则是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在国家层面,主要是强化提升国家能力,而不是致力于提高人均收入。
  许多年后,当我们把李先念的经济分析和邓小平的体制框架结合在一起观察,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一种经济和市场层面的开放与改革。这成为后来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方法,也是理解最近30多年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基本路径。离开这一点,人们或许会低估中国经济改革的价值,或许又高估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向外国经济学习与坚持中国特色,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体两面。这样的表述,并不意味着李先念或者邓小平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恰恰相反,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经济发展共识,并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共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发展方法,依然还在这样的观念里。
  几大共识
  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共识,首先出现在发展的速度命题上。从一种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理想,转向为一种适度的现代化方法,一代人从此放弃了事先设计出来的更快的发展速度,一种大跃进式的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乌托邦之梦。人们开始相信,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这是邓小平的观点,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能够达到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水平,就很不错了。这个速度理念,日后被历史学家解读为“中国现代化”的速度理念,它的价值在于,中国终于认同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开始走出过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经济无知状态。   其次是经济发展的比例,也就是市场的基本结构。只有按比例发展,才会有高速度。所谓按比例,其意义在于,首先要稳住农民和农村经济,这是最基本的经济策略。一直到今天,国务院每年的第一号文件,都是事关农民和农村的经济政策,这已成为1978年之后的治国传统。在农村经济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工业开始关注一种市场层面的均衡,或者是一种整体宏观经济层面的均衡。具体表述为,基本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计划安排的次序,应该是优先安排当年的生产,人民的衣食住行,然后再安排基本建设。原材料的分配,也应该优先保证生活必需品生产的增长,然后考虑必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毫无疑问,这样的经济比例设计,是基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维持。而在产业结构的意义上,人们发现,这事实上是对市场经济均衡发展的一种回归。
  关于国际贸易的秩序,也是醒目的经济共识之一。80年代是一个招商引资狂飙突进的年代,但在如何利用外资,如何优化外资的结构走向,如何处理新时代背景下自力更生与招商引资的关系,人们很快达成了共识。熟悉经济发展史的人们看到,很快,中国就从过去的国际贸易入超国家转型为出超国家,国家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以致人们愿意把豪迈的外汇储备当成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80年代国家调整利用外资调整引进政策的结果。一个时代的贸易不平衡终于被中国人扭转成为另外一种不平衡,其中的过程,其中的利弊得失,有待人们从各种维度上去解释,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维度,是中国企业的发生和发展。
  如何利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要素资源,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阶层事实上也达成了共识。从这时开始,中国经济的政策走向就致力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人口多,底子薄,这是表面的陈述,而深层次的经济学解释,则是政府不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重点解决人们的普遍就业。相关的政策表述是明确的,比如,现代化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技术的更新要首先考虑劳动力的使用问题,那些仅仅着眼于减少使用劳动力的新技术应该少搞,甚至不搞。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一个发展的事实。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在许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以廉价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方法,也由此成为世界大型企业纷纷来中国发展的要素考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的缓慢进步,事实上构成了一个隐形的理性的正相关逻辑。而人口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是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策略性贡献,也是这个国家过去30多年的经济方法。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事实。
  最后一个值得深度分析的经济共识,是为现代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基础。必须要重申的一个常识是,现代企业的兴起,从来都是市场的自发秩序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政府的市场设计。80年代初期的经济政策共识,并没有提到企业建设,事实上这个时候关于企业的产权概念,关于市场的自由竞争秩序,还是一个空白,甚至是一个禁区。但是,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整所达成的共识,却暗合了企业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所谓暗合了企业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是指一些政策的隐形效应。比如人们认为,依靠引进成套的设备来建设现代化,是不现实的,这就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建设上。事实上这是经济学的逻辑,市场的发生和发展,从来都必须而且只能靠企业来推动,只要政府不在要素资源的维度上对经济进行计划安排,那么企业的发生和发展就一定是一个可以马上展开的事实。所以李先念意识到,“我们搞现代化,首先要大力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同时要逐年新建一些必要的项目。”而姚依林也强调,“企业是我们的基地,是现代化的出发点。”
  (作者为财经作家)
其他文献
5月10日,是阿里巴巴首任CEO马云在任的最后一天。  从第二天起,接掌阿里巴巴的是陆兆禧,这也是他到阿里巴巴第14个年头的又一个开始。  相比做事天马行空,被誉为“外星人”马云,陆兆禧低调、不善言谈,是大家熟悉的“地球人”。  丰厚的家底既是财富也是责任。作为阿里巴巴这个庞大帝国的传承者,陆兆禧不可避免承受着巨大的质疑:虽然是一名称职的救火队长,但并没有掌管全局的经验;有对细节的把控,但是否具备
期刊
中石化高达数千亿的煤制气发展计划已经破题。  4月初,中石化新疆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总部基地工程在乌鲁木齐举行启动仪式。按照规划,中石化将总投资约700亿元,在准东建设两座各年产1500万吨的煤矿和一套8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装置,预计将于2017年6月全面投产。  按照中石化官方的说法,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  这还只是中石化六大煤化工项目中开建的第一个。未来几
期刊
5月1日上午10点,南京市溧水城区东南,新楼盘蓝湖西岸热销现场。  “客户咨询明显多了起来,现在的价格算是小幅调整,长期看一定会大涨。”站在售楼大厅嘈杂拥挤的人群中间,销售总监魏清芬这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2013年2月,江苏省南京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落定。  依照2月17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函(2013)2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南京市最后的两
期刊
“你的手机‘盖世’了吗?”这是三星拥趸者(简称“星粉”)相互间的热门问候语之一。“盖世”是星粉们对三星最新智能手机系列“Galaxy(星系)”的非官方昵称,意取“武功盖世”。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争霸中,三星和苹果并称“双雄”当之无愧,但如果单从出身上判断,三星似乎更加“草莽”一些。  结缘奥运:“病猫”变“猛虎”  1938年3月1日,三星前任会长李秉喆以3万韩元资金在大邱市成立了“三星商会”。李
期刊
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老板潘明(化名),最近频繁进京,拜访交通行业专家或铁路系统人士,希望了解铁路改革之后,铁路运输会出现哪些变化,是否可以在铁路建设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他得到的建议是“继续观望”。  5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形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
期刊
5月15日,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纽交所上市代码:LDK)(下称“赛维”)发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总负债5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03.57%。  此前的4月16日,赛维就曾宣布一笔于4月15日到期的2379.3万美元高级可转债违约,让外界对赛维的前景倍感担忧。  而在今年3月份,曾经的同业龙头之一尚德电力宣布一笔5.41亿美元的可转债违约两天后,其核心资产公司无锡尚德破产重整。  处于
期刊
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最近又惹上话题。5月10日,由他创办的彭博社因泄露终端客户信息而备受责难。  不久前,一名彭博新闻社香港分支的记者向高盛集团高管询问其一名合伙人是否已经离职,并指出,这名合伙人很久都没登录彭博社的支柱产品——彭博终端了。由此顺藤摸瓜,高盛扯出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彭博允许其记者进入其金融信息终端查阅部分客户数据。  此事经《纽约邮报》5月10日曝光,犹如在彭博庞大的国际客户
期刊
郑碎孟的执着源于姚治华的一句话“要从自然生活中找灵感”。  对画者而言,写生是基本功。去三峡写生前,郑碎孟已临摹了许多古今名家画作,还到新疆、内蒙古、河北、浙江等地写生。他六上黄山,每次都耗时近一个月,爬遍了黄山的每个主峰,把名山美景尽收于心。  然而,他觉得仍有缺撼。2000年,34岁的郑碎孟决定到三峡长期生活,置身于山水自然,让自己的画中增添山川特有的精灵气韵,而不简单地把大自然搬进画中。  
期刊
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出版于1977年,迅速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如果今天它尚未被正式冠以“经典”头衔的话,也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研究、教育学和民族志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作者:[英]保罗·威利斯著,秘舒、凌旻华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3年2月  1970年代中期,威利斯来到英格兰西密德兰郡的一个小城市——书中称之为汉默镇(Hamme
期刊
2013年5月7日上午,96岁的沦陷期女作家梅娘,走完了自己跌宕的一生。  几个月前,老人还邀我到家中小叙。我注意到,那天她眼神沉默但并不呆滞,临别时她喃喃自语,“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平静地迎接死亡。”不想,一语成谶。  我知道梅娘这个人物是十多年前,那时我在新华社北京分社当记者,采访认识了《天怒》的作者陈放。彼时,陈放送给我一本梅娘的小书,提到40年代文坛有种说法“南玲北梅”,玲是张爱玲,梅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