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高效 创新突破

来源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用地紧张的省会城市中心地段,建造超大型三甲教学医院的门诊医技楼,是对建筑创作的巨大挑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医技楼就是一座克服了土地高度紧张、门诊量超大、医技服务床位超多、停车要求很高等难题的集约化医疗建筑综合体。
  2007年,医院决定拆除老急诊楼和行政楼,建设新门诊医技楼。大楼位于大学路建设路立交桥旁,空间非常拥挤,人车流量大,而且可以建设的用地仅有8000㎡。于是,设计目标确定为:在现有土地上建尽可能多的建筑,解决门诊、医技、停车三大需求。
  突破常规理念,巧妙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设计时,我们突破了“门诊医技楼只能是多层、低层建筑,必须占用很多土地”的常规理念,巧妙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最终实现了建筑面积82810m2的成效,能够满足日门诊量1万人次最大、服务总床位数4000床的医技要求。
  门诊医技楼在规划布局上注重协调性,平面和体型方正,北面平行于建设路,西面平行于大学路,东面、南面分别与医院内环路和林荫大道平行,在东南方向构成的潜在斜线与医院东边的金水河平行;在迎向立交转盘方位垂直于转盘圆心将平面转折45°、上空设金字塔状的八层高中庭和45°斜面采光天窗;不同高度的建筑体量整合成浑然一体的格局。地下空间采取最大化、最深化开挖;地下预留了与东部中央地下室的连通口,地上预留了与南部急诊楼和病房楼的空中连廊。这种360°空间对位设计手法,使建筑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都非常自然和谐,体现了建筑与城市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表达了医院新旧建筑之间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的态度。
  具有高度聚合性,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将门诊与医技联合建设在一座紧凑的高层大楼内,大大加强了门诊与医技之间的联系,不仅减少了辅助用房和交通面积的重复性损失,还大幅度降低了建筑围护体积、结构、机电等建造成本。门诊与医技作为同属七小时开放的功能区,由于合用公共大厅及水、电、风、暖、垂直交通、消防设施等构成的高度聚合性,使该建筑在降低成本和能耗方面效果显著。同时,患者完成一套“门诊、取样、检查、取药、治疗”的流程中所行走的路线达到最短化。
  门诊医技功能科学分布,医疗资源统筹兼顾
  建筑平面呈反Z字形,北部由3个被庭院分开的单元模块构成,在大进深的建筑中引入自然通风和间接采光;南部为矩形板式。医技功能区与门诊穿插,并在15层以上预留医技发展空间,在改扩建期间承担医疗过渡用房作用。
  门诊医技的功能科学分布是该建筑最大的特色。没有绝对地划分成门诊楼与医技楼,而是根据建筑空间特点、人流量和诊断治疗的便利性来分布,让各楼层人流量均匀分布,避免了大多数门诊医技楼出现的人流堆积在建筑低层,而上部很空的现象。这样可以让医疗资源统筹兼顾,降低内耗,节省人力物力,避免设备、设施的投资重复。
  从表1可以看出,门诊科室的分布与其对应频繁使用的医技科室互相搭配,缩短了患者流线和医疗流程。流量大的门诊、荷载大的医技科室位于低区,有空气洁净要求的部门在高区。放射性能量高、荷载重的放射科、放疗、核医学集中在地下一层。需要使用麻醉、看护、消毒资源的日间治疗、门诊手术、微创检查等部门集中同层或上下层靠近。检验、病理、中心实验室采用公共通用的大空间标准化实验室、四周环绕个性化小型实验室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患者候诊厅、等候厅位于中庭两边门诊区和医技区端口部,宽敞明亮,拥有自然采光,靠近公共卫生间,便于疏散人流。每层的中部朝着交通枢纽设楼层综合服务站,提供咨询、挂号、交费、取药、采样、取单、打印等服务,患者每进入一个楼层就能看到一站式服务区。
  在大楼内外,患者能感受到便利的现代化医疗设施、清晰的功能流程、友好的空间环境。尽管有超大的门诊量,却不显得拥挤。利用自动挂号机、电子处方及电子交费系统、分层分病种小药房服务,避免了排队、处方流失。室内外各种规格的电子显示屏实时告知来访者大量资讯,看病、诊断、治疗、示教、管理都大大提速、增效。所有需要检查的项目在大楼内均可完成,检查结果由电子网络直接传给门诊医生,方便而快捷。
  交通规划精心部署,自动扶梯、电梯、货梯并用
  作为日均门诊量8000人次的门诊医技大楼,每天约有3万人进出。该建筑充分发挥了高层建筑垂直运输的优势,从地下一层至八层以自动扶梯为主要交通工具,空间布局紧凑,两组患者电梯分别位于自动扶梯两端、介于门诊区和医技区之间的门户位置。医护人员专用梯及货梯分别位于门诊和医技外围较为隐蔽的工作人员区。从实际运行来看,自动扶梯提供了不间断的强大垂直运力,电梯主要供乘推床、轮椅者和到高区的人员使用,等候时间不长。在日门诊量达到1万人次的峰时,交通仍然便捷。
  防感染措施,从大局和细节全面控制
  消除感染源和加强通风是防感染的最佳措施,该医院将急诊与感染门诊另外合并建设,门诊医技楼不接待感染患者,消除了恶性感染源。儿科设在一层,单独出入口、独立成区,分感染区和非感染区。从采光通风、提高平面使用率、扩大诊室面积出发,门诊诊室采用医患分区但不分道的做法,医生有一个公用的服务区,提供交通、休息、更衣、卫生间、会诊功能;在门诊诊室区,医患融合。医技的诊断室、拍片室采取医患分道、分区模式,采用集中控制廊,便于会诊,医生有独立的办公和休息区、独立的厕所。患者卫生间采用无门迷路式设计,消除门把手的感染。在远离人员密集区设货梯,洁污物品的存、运分明,从而减少交叉感染。
  (责任编辑 马孝民)
其他文献
画,乃一人之本真,是画家内心精神和文化的表达载体,诚如佛语:“世事无相,相由心生,……”,陈春剑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相”正是他内心的体现,也是他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继而在不断探索中所流露出的本真。带着这份心绪我走进了陈春剑的花鸟世界。沿着他艺术创作的墨迹探寻他内在的心相。  陈春剑的花鸟画延续了传统的双钩技法,融合入传统的工笔和写意技法以及当代的视觉审美布局构图理念。在用笔技法上,强化了线条的书
期刊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递进的转型期,传统生活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原属于农耕文化、村落文化或胡同文化、街巷文化的那些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到来,一下子被冲击得无处立足,于是许多传统被丢掉、改变,或彻底转换成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下来。恩格斯在《致施米特》的信中说:“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时,只能把它放在它所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观察。”事实上,有许多遗产在这样的转型期中,
期刊
张玉馨,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北京艺术总公司高级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特约会员,当代国际华裔书画家海联会顾问,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连云港花果山画院副院长,江南书画院专职画家。  认识张玉馨是在2004年初,那时她刚来巴黎求学。就像地道的传统中国画家一样,她除了画令人神游的山水画之外,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不管是水墨画还是书法,其笔墨之刚
期刊
古典主义在欧洲有三百多年的繁荣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飞云、王沂东等人将古典写实带人中国,并迅速成为中国的主流绘画。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涌入,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群体逐渐走向当代艺术。在这一局面下,坚持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对于中国当下艺术本体的回归和矫正伪现实主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吴成伟从一开始就坚持追求古典主义风格,他将古典主义与超写实结合,丰富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美感形成了他独具个人风格的古典
期刊
郑泽生,一个来自潮汕的不务正业的生意人,终于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走进广东美术馆。他不像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画家,绘画对他来说,既不是他的职业,也不是他的专业,但却常常让他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他画画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仅仅是出于他的一种内在需要,他要为苦难的灵魂找到一个精神的出口,他把画画看作是他实现灵魂自救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走进艺术,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他先有人生阅历,积攒了很
期刊
阎肃的名字,与歌剧《江姐》紧紧相连。  1962年,小说《红岩》问世,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阎肃被深深吸引。  《红岩》的故事,发生在阎肃再熟悉不过的重庆。从7岁逃难到山城,阎肃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罢课、游行、闹学潮……像江姐一样,他的许多老师、学长都是地下党员。曾给阎肃讲解《共产党宣言》的语文老师赵晶片,就倒在了敌人的枪下;教阎肃唱《松花江上》的师姐,也血染校场口——在山城最黑暗的日子里
期刊
方军,号一实斋主、北溟堂主人。现为著名军旅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艺海潮书画院院长,中国将军金陵书画院秘书长,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入海军政治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深造。他诗书画皆能,精书法,擅画鹰,工诗文,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方军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省会城市举办《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方军书画作品全国巡回展》,先后在海口、广州、福州、郑州、太原、济南、上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分级非遗保护制度,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扩大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批非遗传承人获得了一定的财政补贴,其荣誉感、使命感也得到增强。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非遗项目的申报、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一些非遗活动的开展和传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解决。  首先,非遗文化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保
期刊
陈家叶许多作品混沌大气,人物细腻柔和,画面当中气韵流动,景物蔚为秀丽,体现了画家艺术生涯的精神面貌和画家对于自然世界大美的挚爱和体悟。  陈家叶,2008年本科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研习中国画。2009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国画家、漓江画派副会长梁耀,擅长山水画,兼攻人物画,其作品多次荣获奖项,其中作品《丰收》入选第五届黎昌杯全国青年书画展,作品《苗家金花》发表于《美术界》。陈家叶许多
期刊
在这里,是一座拥有7000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县史的文化名城、闻名中外的“陶都”。  在这里,件件传世之作供人们欣赏、珍藏;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陈曼生、顾景舟……历史记住了他们。  在这里,紫砂作品各异,艺人辈出;产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2014年的初冬,我们应邀在这里,走进了江苏宜兴,走进了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倾听院长卫江安诉说着他心中的紫砂之恋!  紫砂壶中有乾坤  宜兴紫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