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南部10月以来军事冲突不断。10月18日,陆军特种部队在巴西兰省执行搜寻武装绑匪任务时,遭到反政府武装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简称“摩伊”)和阿布沙耶夫武装人员伏击,导致政府军19名特种兵死亡。两天后,在南部三宝颜地区又发生了两起武装袭击事件,造成7名政府军士兵和警察丧生。忍无可忍之下,政府军于10月24日开始对反政府武装的据点发动空袭,当地1万多居民被迫逃离家园。
反政府武装一直以来都是菲律宾政府军的心病:除了拥有1.2万人的“摩伊”,另外还有1.1万人的“新人民军”、只剩200余人的阿布沙耶夫和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分裂出去的4000多人的米苏阿里派。这4大反政府武装有近3万人,相当于政府军的四分之一。其他不知名的小武装团伙多得数不胜数,他们专靠抢劫、绑架勒索或是贩毒等非法勾当为生,加上不时有恐怖分子四处投放炸弹。在此情况下,菲律宾政府军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殖民者埋下祸根
1946年菲律宾取得独立时,南部的穆斯林就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反对强权者将他们出卖与吞并,但是美国离开菲律宾时,强行把这块土地——摩洛兰——划归菲律宾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向南方大规模移民,此后还力图把菲律宾北方的游击队赶到南部的摩洛兰,鼓励他们从穆斯林手中无偿地夺取土地。不过在1970年以前,南部的各级公务员基本都是由摩洛人担任。
20世纪70年代以后,菲政府在南部推行压迫性的同化政策,鼓励来自北方的天主教移民抢占南部的土地和村舍,甚至帮助他们组织天主教民兵武装来对付穆斯林;同时,菲政府指派的官员在军队的保护下,独占地方的管理权。由于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同化南部的穆斯林,使南部穆斯林被天主教徒同化,因此穆斯林人口占南方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目前,棉兰老岛地区,75%是天主教徒,20%是摩洛穆斯林。
1972年,独裁者马科斯开始对南方展开全面战争,除了大开杀戒,还疯狂地摧毁穆斯林的财产与生活设施。为了反抗这种杀戮行为,当地穆斯林民兵组织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南方独立,开始了与政府军的残酷斗争。由于菲律宾政府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南方摩洛人在20多年对抗中损失惨重:有25万摩洛人流离失所,更有10万摩洛人失去生命。
1977年后,由于内部派系矛盾和外国援助减少等原因,该组织分裂为3派,其中两派主张在菲南部棉兰老地区实行民族自治,另一派主张棉兰老地区脱离菲律宾,成立一个独立国家。1987年1月,后一派放弃独立要求,并与政府就棉兰老地区自治问题进行多次谈判。1992年10月和1993年1月,该组织与拉莫斯政府分别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印尼首都雅加达就自治问题举行了两轮探索性谈判。
1996年菲律宾政府与“摩解”谈判协议停火,但是摩洛兰的穆斯林并没有停止争取高度自治的斗争,甚至像阿布沙耶夫这样的组织,还通过在岛屿的丛林中打游击,袭击政府军和绑架旅游者,不断地向菲律宾宣布他们要求独立的主张。
与时俱进的“新人民军”
“新人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翻资产阶级独裁政府”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新殖民政策”。该武装与菲律宾国内各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武装派别合作,不定期对美国驻菲律宾军事基地,以及美国武装人员进行“个别清除”行动。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武装已经夺取了吕宋岛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并成功炸毁美军设在冯贝克军港的航空燃料库,气势很快达到巅峰。
但是随着中越关系恶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人民军”的支持逐渐断绝。“新人民军”开始改变政策,从当初的反对“资产阶级政府”变为反对“马科斯独裁政府”,由开始的“亲华”转为“反华”,从最初的“人民战争”变为“以领导和平集会为主,以武装斗争为辅”。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人民军”被行政当局默许,一度以间接方式参加中央政府选举。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后菲律宾政坛右倾化加剧,政府军的围剿主张重上日程。此后,失去国际社会主义政党援助的“新人民军”,不得不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与菲政府军进行艰苦的游击战。至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宣布,将“新人民军”列为恐怖组织,宣称与菲政府就围剿“新人民军”进行情报、军事合作。内忧外患的“新人民军”于2005年再次变革。此次变革,以领导该武装近30年的创始人维迪出国为标志,随后一大批老兵主动脱离组织。以菲共少年团书记阿斯巴尔德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新人民军”领导层被确立下来。
如今,中菲关系度过了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蜜月期”,开始出现领土归属与经济利益的双重碰撞。而每到中菲关系发生摩擦时,都会有“新人民军”的声音通过驻巴黎、伦敦的海外支部传出:“中菲关系是东南亚稳定的基石”、“菲律宾的未来在中国”、“中菲友好是送给菲律宾人民的最好礼物”……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简称“摩伊”)是菲律宾最大的穆斯林反政府民族武装组织。1978年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分离后建立。初期力量极小,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壮大,1996年9月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后,部分不愿接受政府军警整编的人员陆续加入,其力量大增。现有成员15400人,各式武器11300余件。该阵线一直坚持分离主义武装斗争,主张在棉兰老岛建立一个独立、严格的伊斯兰国家,所以和政府军打打停停。
拉莫斯总统任内,“摩伊”与政府共进行了6轮低级别谈判,但因双方立场迥异而无实质进展。埃斯特拉达就任后,双方于1998年8月签署《关于推动棉兰老和平进程协议》,9月,又签署将各自前沿阵地部队后撤5公里并实行停火的协议。但上述协议并未得到执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在前总统阿罗约的努力下,“摩伊”2003年与政府签署停火协议,同意着手和平谈判,但双方的武装人员仍不断发动袭击。去年7月,阿基诺三世就任菲律宾总统后,向“摩伊”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8月4日晚,阿基诺三世在日本首都东京郊外一家酒店与“摩伊”领导人举行机密会晤。双方之所以选择在东京郊外举行会晤,主要是为了确保与会者的平安,免受外界干扰。事实上,菲律宾媒体事先都蒙在鼓里。这是双方和谈举行14年来,菲律宾总统与“摩伊”领导人初次举行会晤。阿基诺三世事后对日本和马来西亚协助双方布置这次“历史性的会晤”表示感激。
根据菲律宾官方事后的声明,双方同意,任何协议都应在现任政府任期内执行,并同意加快会谈进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在会晤过程中屡次表达了对阿基诺政府的信心。双方没有停止任何会谈,并讨论了如何加快和谈进程。“摩伊”方面8月5日发表声明称,这次在东京的“一对一”机密会晤,是在推进终结菲南部持续数十年抵触过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有望推进并加快和谈进程。但是,反政府武装拒绝了政府提出的“在不改变宪法的前提下赋予其自治权”的建议。最近的武装冲突,更让眼看就要实现的和谈协议迅速泡汤。
政府不公推波助澜
菲律宾政府军与各武装派别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可以归罪于殖民者,而现实冲突则更多是当政者造成的。
阿罗约当选菲律宾总统后,开始积极促进与反政府武装的谈判。但是对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政策,阿罗约政府是不承认的,对南部的摩洛穆斯林反政府组织也区别对待:对传统的“摩解”等组织采取拉拢的政策,让他们在当地分享权力,阿罗约政府还联络伊斯兰世界,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对阿布沙耶夫等极端组织则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直到消灭干净;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南部经济,改善当地民生,并尊重当地的伊斯兰风俗习惯,给予当地充分的自治权。
但菲律宾政府与“摩伊”达成的和平协议,要么在议会无法通过,要么无法顺利实施,这严重伤害了南部穆斯林。2008年7月28日,菲政府代表与“摩伊”代表在马来西亚,就南部穆斯林祖传领地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并定于8月5日签署和平协议。所谓穆斯林祖传领地,是指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占领的菲南部地区穆斯林聚居区域。祖传领地问题是菲政府与“摩伊”和谈的关键问题,对于扩大菲南部穆斯林的自治区域、政治权利和自然资源利用权利至关重要。
然而菲律宾最高法院8月4日裁决,要求政府暂时取消与“摩伊”签署关于穆斯林祖传领地协议的计划。此举导致和平进程再次受挫。到了8月10日,政府军对拒绝撤离北哥打巴托省村落的“摩伊”人员发动军事打击,冲突至少使该省13万居民逃离家园。
摩洛反政府武装的发展也与国际伊斯兰社会的支持分不开。1974年,“摩解”派代表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呼吁与会各国支援他们的斗争。利比亚政府还公开支持摩洛伊斯兰反政府组织的行动,并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其他一些中东国家也表示声援。由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的历史渊源关系,前沙巴州长穆斯塔法公开支持摩洛穆斯林的反抗斗争,沙巴一度成为“摩解”的后勤基地。此外,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军需要在东南亚有落脚点。只要“摩伊”反政府武装不放下武器,美国就可以借反恐之名给菲律宾提供军事援助。“摩伊”与政府军的持续对抗,正好让美国对菲律宾实施军事介入找到最好的借口。
反政府武装一直以来都是菲律宾政府军的心病:除了拥有1.2万人的“摩伊”,另外还有1.1万人的“新人民军”、只剩200余人的阿布沙耶夫和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分裂出去的4000多人的米苏阿里派。这4大反政府武装有近3万人,相当于政府军的四分之一。其他不知名的小武装团伙多得数不胜数,他们专靠抢劫、绑架勒索或是贩毒等非法勾当为生,加上不时有恐怖分子四处投放炸弹。在此情况下,菲律宾政府军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殖民者埋下祸根
1946年菲律宾取得独立时,南部的穆斯林就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反对强权者将他们出卖与吞并,但是美国离开菲律宾时,强行把这块土地——摩洛兰——划归菲律宾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向南方大规模移民,此后还力图把菲律宾北方的游击队赶到南部的摩洛兰,鼓励他们从穆斯林手中无偿地夺取土地。不过在1970年以前,南部的各级公务员基本都是由摩洛人担任。
20世纪70年代以后,菲政府在南部推行压迫性的同化政策,鼓励来自北方的天主教移民抢占南部的土地和村舍,甚至帮助他们组织天主教民兵武装来对付穆斯林;同时,菲政府指派的官员在军队的保护下,独占地方的管理权。由于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同化南部的穆斯林,使南部穆斯林被天主教徒同化,因此穆斯林人口占南方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目前,棉兰老岛地区,75%是天主教徒,20%是摩洛穆斯林。
1972年,独裁者马科斯开始对南方展开全面战争,除了大开杀戒,还疯狂地摧毁穆斯林的财产与生活设施。为了反抗这种杀戮行为,当地穆斯林民兵组织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南方独立,开始了与政府军的残酷斗争。由于菲律宾政府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南方摩洛人在20多年对抗中损失惨重:有25万摩洛人流离失所,更有10万摩洛人失去生命。
1977年后,由于内部派系矛盾和外国援助减少等原因,该组织分裂为3派,其中两派主张在菲南部棉兰老地区实行民族自治,另一派主张棉兰老地区脱离菲律宾,成立一个独立国家。1987年1月,后一派放弃独立要求,并与政府就棉兰老地区自治问题进行多次谈判。1992年10月和1993年1月,该组织与拉莫斯政府分别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印尼首都雅加达就自治问题举行了两轮探索性谈判。
1996年菲律宾政府与“摩解”谈判协议停火,但是摩洛兰的穆斯林并没有停止争取高度自治的斗争,甚至像阿布沙耶夫这样的组织,还通过在岛屿的丛林中打游击,袭击政府军和绑架旅游者,不断地向菲律宾宣布他们要求独立的主张。
与时俱进的“新人民军”
“新人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翻资产阶级独裁政府”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新殖民政策”。该武装与菲律宾国内各民族主义政治团体、武装派别合作,不定期对美国驻菲律宾军事基地,以及美国武装人员进行“个别清除”行动。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该武装已经夺取了吕宋岛等地的实际控制权,并成功炸毁美军设在冯贝克军港的航空燃料库,气势很快达到巅峰。
但是随着中越关系恶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人民军”的支持逐渐断绝。“新人民军”开始改变政策,从当初的反对“资产阶级政府”变为反对“马科斯独裁政府”,由开始的“亲华”转为“反华”,从最初的“人民战争”变为“以领导和平集会为主,以武装斗争为辅”。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人民军”被行政当局默许,一度以间接方式参加中央政府选举。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后菲律宾政坛右倾化加剧,政府军的围剿主张重上日程。此后,失去国际社会主义政党援助的“新人民军”,不得不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与菲政府军进行艰苦的游击战。至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宣布,将“新人民军”列为恐怖组织,宣称与菲政府就围剿“新人民军”进行情报、军事合作。内忧外患的“新人民军”于2005年再次变革。此次变革,以领导该武装近30年的创始人维迪出国为标志,随后一大批老兵主动脱离组织。以菲共少年团书记阿斯巴尔德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新人民军”领导层被确立下来。
如今,中菲关系度过了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蜜月期”,开始出现领土归属与经济利益的双重碰撞。而每到中菲关系发生摩擦时,都会有“新人民军”的声音通过驻巴黎、伦敦的海外支部传出:“中菲关系是东南亚稳定的基石”、“菲律宾的未来在中国”、“中菲友好是送给菲律宾人民的最好礼物”……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简称“摩伊”)是菲律宾最大的穆斯林反政府民族武装组织。1978年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分离后建立。初期力量极小,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壮大,1996年9月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后,部分不愿接受政府军警整编的人员陆续加入,其力量大增。现有成员15400人,各式武器11300余件。该阵线一直坚持分离主义武装斗争,主张在棉兰老岛建立一个独立、严格的伊斯兰国家,所以和政府军打打停停。
拉莫斯总统任内,“摩伊”与政府共进行了6轮低级别谈判,但因双方立场迥异而无实质进展。埃斯特拉达就任后,双方于1998年8月签署《关于推动棉兰老和平进程协议》,9月,又签署将各自前沿阵地部队后撤5公里并实行停火的协议。但上述协议并未得到执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在前总统阿罗约的努力下,“摩伊”2003年与政府签署停火协议,同意着手和平谈判,但双方的武装人员仍不断发动袭击。去年7月,阿基诺三世就任菲律宾总统后,向“摩伊”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8月4日晚,阿基诺三世在日本首都东京郊外一家酒店与“摩伊”领导人举行机密会晤。双方之所以选择在东京郊外举行会晤,主要是为了确保与会者的平安,免受外界干扰。事实上,菲律宾媒体事先都蒙在鼓里。这是双方和谈举行14年来,菲律宾总统与“摩伊”领导人初次举行会晤。阿基诺三世事后对日本和马来西亚协助双方布置这次“历史性的会晤”表示感激。
根据菲律宾官方事后的声明,双方同意,任何协议都应在现任政府任期内执行,并同意加快会谈进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在会晤过程中屡次表达了对阿基诺政府的信心。双方没有停止任何会谈,并讨论了如何加快和谈进程。“摩伊”方面8月5日发表声明称,这次在东京的“一对一”机密会晤,是在推进终结菲南部持续数十年抵触过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有望推进并加快和谈进程。但是,反政府武装拒绝了政府提出的“在不改变宪法的前提下赋予其自治权”的建议。最近的武装冲突,更让眼看就要实现的和谈协议迅速泡汤。
政府不公推波助澜
菲律宾政府军与各武装派别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可以归罪于殖民者,而现实冲突则更多是当政者造成的。
阿罗约当选菲律宾总统后,开始积极促进与反政府武装的谈判。但是对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政策,阿罗约政府是不承认的,对南部的摩洛穆斯林反政府组织也区别对待:对传统的“摩解”等组织采取拉拢的政策,让他们在当地分享权力,阿罗约政府还联络伊斯兰世界,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对阿布沙耶夫等极端组织则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直到消灭干净;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南部经济,改善当地民生,并尊重当地的伊斯兰风俗习惯,给予当地充分的自治权。
但菲律宾政府与“摩伊”达成的和平协议,要么在议会无法通过,要么无法顺利实施,这严重伤害了南部穆斯林。2008年7月28日,菲政府代表与“摩伊”代表在马来西亚,就南部穆斯林祖传领地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并定于8月5日签署和平协议。所谓穆斯林祖传领地,是指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占领的菲南部地区穆斯林聚居区域。祖传领地问题是菲政府与“摩伊”和谈的关键问题,对于扩大菲南部穆斯林的自治区域、政治权利和自然资源利用权利至关重要。
然而菲律宾最高法院8月4日裁决,要求政府暂时取消与“摩伊”签署关于穆斯林祖传领地协议的计划。此举导致和平进程再次受挫。到了8月10日,政府军对拒绝撤离北哥打巴托省村落的“摩伊”人员发动军事打击,冲突至少使该省13万居民逃离家园。
摩洛反政府武装的发展也与国际伊斯兰社会的支持分不开。1974年,“摩解”派代表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呼吁与会各国支援他们的斗争。利比亚政府还公开支持摩洛伊斯兰反政府组织的行动,并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其他一些中东国家也表示声援。由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与菲律宾南部穆斯林的历史渊源关系,前沙巴州长穆斯塔法公开支持摩洛穆斯林的反抗斗争,沙巴一度成为“摩解”的后勤基地。此外,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军需要在东南亚有落脚点。只要“摩伊”反政府武装不放下武器,美国就可以借反恐之名给菲律宾提供军事援助。“摩伊”与政府军的持续对抗,正好让美国对菲律宾实施军事介入找到最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