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记者到长治采访了原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
’
吕家的客厅陈设朴素,墙上悬着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书法横幅,桌上摆着毛主席的铜像。一张他和著名劳模申纪兰的合影,悬在正对沙发、很显眼的位置。
吕日周率性坦诚,不时杂以诙谐的表达,吸引着我们的谈兴。我们围绕建设政治文明中的“一把手”话题进行了探讨。
一把手要过三关
记者:长治经验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地方,只要“一把手”真抓实干,会产生多大力量!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官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吕:我认为,首先要看上级的要求。如果上面要求“真抓实干”,下面真抓实干的“一把手”也会多起来。
这种要求,不能仅是理论上的含糊要求,得给出具体的指标!达到了,就要真正地表扬、重用,给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达不到,换能者上。我想,有了这种导向,真抓实干的“一把手”就会越来越多。
我曾杜撰了一句话:“人之初,性本私;人之初,性本懒。”所以,对于党员干部,就要提更高的要求,让他过关。如果他达不到要求,不能过关,就不能当干部。
记者:在长治,你是“一把手”,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组织。那么,你又是怎样来规范下面比你小一些的“一把手”们呢?
吕:现在,我们长治市对党员干部的普遍要求,是与时俱进、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而落实到具体要求,则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尤其“一把手”,设立“三关”。
第一关,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关。特别是“一把手”,必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任何人当“一把手”,都能把上级的精神传达下来。但“一把手”不能光当“传达员”,他必须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天到晚“天下太平”。
第二关,追究责任关。对不做事情的人,要让他承担责任。领导干部这个岗位,主要是责任,其次才是待遇、福利。我们不能把“干部”这个岗位理解成是福利待遇,而丢掉了责任。
在长治,我们把当官的责任明晰化了。具体说,市委规定:领导干部出问题,无论大小,都要追究责任。方法有五条:撤职、免职、停职、调动、罚款。我们长治市对干部最少的罚款是10块钱。罚完要公开,让大家知道为什么他被罚钱了。
第三关,民主测评关。光有前两关不行,因为前两关主要是在领导层进行。我们的工作好不好,必须由上面的评价和人民的评价相结合。如果我们仅仅“向党的领导人负责”,就会造成“跑官”现象——下级以较低成本得到较大利润,为自己谋到好处,从而败坏整个政坛风气,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反感“跑官”
记者:“跑官”仍是目前政坛屡禁不绝的现象。作为长治的一把手,你也遭遇过“跑官”、“要官”的人吗?
吕:刚来长治时,碰到很多。开始谁敲门我都开,后来不开了。为什么?来“跑官”、送礼的人太多,没法弄。后来我想了个办法,一开门,瞅着像“跑官”的,就问:“上班时间你不上班,怎么到我这里来了?你拿的什么?”他说:“某某领导写的信。”“那只手拿的什么?”他说:“嗨嗨,礼品。”我说:“你看,第一是跑到我这里;第二是带着领导的信;第三是带着礼品,‘跑官’的三个要素你都具备了!”他赶紧说:“不是哪,不是哪!”一会儿就走了。现在,几乎没人再来找我了。” 不过,后来我想,对这些人,也不该给太多难堪——他们这样做,也是某种不良风气熏陶的结果。有时候,还是“逼良为娼”,给逼出来的。
记者:问你一个“个人问题”,你也给上级送过礼吗?”
吕:实话说,我也给上司送过礼,但我的一个底线,就是只送土特产品。有一次,我给一位领导送苦瓜,自己种的。别人知道,哈哈一笑,说我是书呆子,不送金苦瓜,送了真苦瓜!
当然,我也应反省一下自己有时不擅长处理上级、同事关系的脾气。但我确实反感“跑官”——这会带来干部队伍庸俗之风盛行,从而造成官场整体堕落现象。
跑官应变为“跑民”
记者:现在,各地都开始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党内民主测评”。你认为,这是否有助于解决“跑官”问题?
吕:“党内民主测评”很重要,但我认为,光搞“党内民主测评”还不够,还要大力推行“群众民主测评”,这就是第三关,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关。要让官员们由“跑官”变为“跑民”,达到对人民负责。这两方面一结合,就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在一起了。
有了这“三关”,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一把手”都不可怠慢。当然,我们这里的工作还在向纵深发展。我相信,最多再有一、两年时间,长治的干部都要回到人民中间了,他不去就当不了官。这就是说,种子要种到土壤里!现在是种子装在麻袋里,在半空中吊着呢!它只有空气,没有水分、土壤,所以不能生根发芽。
记者:你们是怎么搞民主测评的?
吕:我上任第一年的年底,就在一次老干部形势通报会上,主动接受在场同志对我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投票结果公布在《长治日报》上。
后来,我又要求对市委书记和市长进行群众民主测评,这次由五大监督领导组负责。投票的地方涉及到工厂、农村、机关、出租车司机、医院职工等多个领域,测评结果也公布在报纸上。我们常以此类测评作为调整干部队伍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记者:我们了解到,长治的改革力度很大,官员被撤换的频率也是“史无前例”,但不少人提醒说,做事太认真,可能会受排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吕:官场上的东西我有体会,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正确的官场原则,今天还在延续。它的主要表现,一是“无秩序,无规则的竞争”。二是“无度量衡的裁判”——有些事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有些条件可以这么摆,也可以那么摆,这样就增加了人为的因素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做事情,得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采取技术性的办法去适应它;二是去改造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的,我的优点是改造性强;我的弱点是适应性差,这样无疑会走上一条比较曲折、磨难的道路。我对此深有体会。除了工作辛苦外,心里也常常是苦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
记者:听说80年代早期,你在原平县改革搞得很出色,让一个县的产值达到了周围十几个县的总和!但因为你没处理好官场关系,上级曾派下六个工作组,审查了500多个工作日。最后幸好中央工作组下了文件,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帮你解了围——是这样吗?
吕:在中国,最难当的是模范。当初我在原平县的改革一出名,就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当时我就非常害怕。我认为山西省的典型都经过这样三步曲:一是自生自长,树立榜样。第二是隐恶扬善,大力宣传。第三步是问题成堆,墙倒众人推。比如大寨、西沟很多人都是这样。
对这三步,我是非常警惕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受点委屈和磨难有好处,它让你更加成熟。如果我一帆风顺,也不会产生这么多思想,也不会产生这个斗志。应当相信,党组织最后都会把问题查个清楚明白。
记者:8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小说《新星》里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据说就是以你为原型的。在小说中,他的改革频频遇到反对和阻挠;并最终以“夭折”收场。你认为长治的改革环境,与当年有何不同?您对长治改革的命运乐观吗?
吕:首先,我要纠正传媒的一个误会。我认为“李向南”这个人物不是以我个人为原型的,它集中了山西乃至全国那一批“三八式下台、八三式上台”的年轻干部的特点。
我跟《新星》一书作者讨论过,李向南好的一面是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不足的是,他触动机制、触动体制的活动少。光当清官,解决不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注定了他的改革是以悲剧收场。包括现在的电视剧,光从“反腐”方面来塑造党员干部形象,我觉得也是不够全面的。“反腐”只是党员干部工作的一个方面,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因为,一个地区的“穷病”和“懒病”主要就是由“体制病”和“机制病”造成的。
另外,还得声明,我在原平县的处境,不同于李向南在古陵县的处境。我在原平县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最后还是胜利者(笑)。我相信,我们在长治的一些举措,有着来自上级和群众们的支持、认可,也会结成“善果”。
记者:在你心目中,优秀的党员干部应具备怎样的精神风貌?
吕:三句话: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我认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这“三敢”,人民的事业才会有希望,共产党才会长久执政下去。
当“韧性”遇着“弹性”
记者:我们非常佩月艮你的“韧性”!由于你的存在,长治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我们也担心,另一种“弹性”的存在,一些干部在你推动下,常住农家,跑基层,搞调研。但你一离开长治,压力一轻,他们就可能回到原来老路上去。
吕:也许会有些反弹,但不会回到老路上去的。我相信,长治的变化就是人心的变化,是体制、机制、作风的变化,这是最根本的。长治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另外,我也相信现在班子里的同志和我的心是通的,他们会把长治的改革往前推进。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人治”,即使是“好的人治”,都注定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最关键是“法治”的实现,您是否也是这样看?
吕:是的,领导的带动、带头作用非常重要,但长远来看,并不可靠。对此我有亲身感受。我在原平当县委书记时,每次下雪都是第一个起来带头扫雪,还一家挨一家叫干部们起来扫雪。我当了六年县委书记,每次下雪,我们县的街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1989年1月5日,我离开原平时,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当地人说:“吕日周走了,没人叫我们扫雪去了。”于是这天没有人上街扫雪。那天全县跌断胳膊、跌断腿的有18人,连副市长骑车上班也跌断了胳膊。这件事很教育我,我觉得“领导带头”是暂时的,从长期来讲是靠不住的。
1993年,我去了美国水牛城,正好也碰到一场大雪。我去看一位朋友。他原来有点自私,但我看见他在门前扫雪,很诧异。问他:“你原来在中国不早起,也没见你扫雪,怎么来了美国扫起雪来了?”他说:“美国法律规定下雪这天必须扫三次雪,不扫就要罚款;如果有行人在你家门口跌倒,你还得赔款,所以我要早起扫雪。”
这就是带头和法治的区别,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所以我在长治,很重视把实践证明成功的做法、思路,用各种规章条例的方式固定下来。
小问题大效应
记者:在长治,有人说你不该管的事情也管了,比如几个少年小偷,偷了几部单车,你就把他们叫到常委会议室做思想工作;在下乡的路上抓盗伐树木的、检查学校厕所……这些都不像“一把手”的行事方式,你自己怎么看?
吕:我常听到这种说法,我觉得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要从细微处着手。大道理未必能解决小问题,但小问题能牵出大道理。举个例子,一次下乡开大会,谈“政府创造环境”问题,一个乡党委书记照本宣科,下面许多老百姓都睡着了。后来,我去开会,第一句就问:“你们最大的问题是啥?”他们说:“找不到老婆!”我说:“好!、现在我们就研究,怎样让你们找上老婆!”他们哗地都坐起来了,个个双目发光,没一个瞌睡的。你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得从实处、细处着眼,不能光说大而空的口号。
我们掌握了“三个代表”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妨知其意而忘其言,下去实践,那么你所做的就统统符合“三个代表”。比如上面让你联系群众,你得想出具体办法来联系群众:给老百姓倒水是不是联系群众?上老百姓家里吃饭是不是联系群众?去公共澡堂洗澡是不是联系群众?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你这“联系群众”联在何处?你只联系在口头上,没有联系到血肉里。
督促媒体是要让它“自立”
记者:吕书记,“一把手”对媒体的影响力彳艮大,以至于“有什么样的‘一把手’,就有什么样的媒体。”您怎样评价这一现象?
吕:我们要求干部要“三带”:带头、带领、带动。“一把手”要起带头作用,你做的事情就要让人民知道;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你怎么带头?
问题关键不在于你在媒体上露面的多与少,而在于你做的事情是不是老百姓喜欢的?如果老百姓喜欢你做的事,就不会骂你“二蛋”;如果你每天亮相,说言不由衷的话,老百姓当然非骂你不可!
“一把手”应该不应该宣传?应该宣传!但宣传的内容应是“三个代表”。我要求其他负责同志也经常上媒体,他们上得越多,我越高兴。如果群众从媒体上看不到干部们实践“三个代表”的行动,这个市就肯定没有生机。
记者:报纸监督干部,那么谁来监督报纸,使它真实、平衡地报道现实问题?
吕:报纸搞舆论监督,社会压力也很大,没有“一把手”给它撑腰,它也做不到。所以我首先要支持媒体搞监督。
谁监督媒体?首先一条是:它监督谁,谁自然就反过来监督它。人家不会让你想说啥就说啥。如果你的监督不合理,失实,人家也要到有关方面告状、反映。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媒体“没人监督”。
记者:今后,您希望长治的新闻媒体更熟练地更独立地开展舆论监督吗?
吕:这里有个过程,我们现在领导它、督促它,目的就是让它自立起来,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己去监督。总有一天会走到这个地步;不是依靠哪一个领导的批示,而是依靠它自己的机制、轨道去开展舆论监督。
传媒推动吕日周……
记者:现在,国内报刊、互联网上关于你的宣传很多.你已经当选了多家媒体的“年度人物”。你对这些宣传怎样看待?
吕(笑):我确实有过一些担心,也刻意回避过包括你们在内的一些媒体,主要是怕惹上“刻意宣传自我”之嫌。但我的思想还是有了些变化——我在长治,推动党务和政务的公开,别人叫我“吕公开”,那么,一些真实的个人经历与想法何必讳谈呢。我认为,与其躲躲闪闪,不如敞开心扉。当然,我可能无意中讲错话,但决不会故意说假话。
当然,有人会说,吕日周这种身份不能私下接受传媒采访。他们心目中有“领导模特”的言行和形象标准。有人说,你这种身份不能站在街上接待上访群众,不能骑自行车四处转,不能在小摊上吃饭,不能自己上街买菜……
但我想通了,即使有这么多官场惯例,那也都在应破之列。我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如果坏事怕人知道,好事又不让人宣传,那我们怎么前进呢?
’
吕家的客厅陈设朴素,墙上悬着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书法横幅,桌上摆着毛主席的铜像。一张他和著名劳模申纪兰的合影,悬在正对沙发、很显眼的位置。
吕日周率性坦诚,不时杂以诙谐的表达,吸引着我们的谈兴。我们围绕建设政治文明中的“一把手”话题进行了探讨。
一把手要过三关
记者:长治经验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地方,只要“一把手”真抓实干,会产生多大力量!但为什么有的地方官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吕:我认为,首先要看上级的要求。如果上面要求“真抓实干”,下面真抓实干的“一把手”也会多起来。
这种要求,不能仅是理论上的含糊要求,得给出具体的指标!达到了,就要真正地表扬、重用,给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达不到,换能者上。我想,有了这种导向,真抓实干的“一把手”就会越来越多。
我曾杜撰了一句话:“人之初,性本私;人之初,性本懒。”所以,对于党员干部,就要提更高的要求,让他过关。如果他达不到要求,不能过关,就不能当干部。
记者:在长治,你是“一把手”,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组织。那么,你又是怎样来规范下面比你小一些的“一把手”们呢?
吕:现在,我们长治市对党员干部的普遍要求,是与时俱进、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而落实到具体要求,则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尤其“一把手”,设立“三关”。
第一关,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关。特别是“一把手”,必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任何人当“一把手”,都能把上级的精神传达下来。但“一把手”不能光当“传达员”,他必须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天到晚“天下太平”。
第二关,追究责任关。对不做事情的人,要让他承担责任。领导干部这个岗位,主要是责任,其次才是待遇、福利。我们不能把“干部”这个岗位理解成是福利待遇,而丢掉了责任。
在长治,我们把当官的责任明晰化了。具体说,市委规定:领导干部出问题,无论大小,都要追究责任。方法有五条:撤职、免职、停职、调动、罚款。我们长治市对干部最少的罚款是10块钱。罚完要公开,让大家知道为什么他被罚钱了。
第三关,民主测评关。光有前两关不行,因为前两关主要是在领导层进行。我们的工作好不好,必须由上面的评价和人民的评价相结合。如果我们仅仅“向党的领导人负责”,就会造成“跑官”现象——下级以较低成本得到较大利润,为自己谋到好处,从而败坏整个政坛风气,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反感“跑官”
记者:“跑官”仍是目前政坛屡禁不绝的现象。作为长治的一把手,你也遭遇过“跑官”、“要官”的人吗?
吕:刚来长治时,碰到很多。开始谁敲门我都开,后来不开了。为什么?来“跑官”、送礼的人太多,没法弄。后来我想了个办法,一开门,瞅着像“跑官”的,就问:“上班时间你不上班,怎么到我这里来了?你拿的什么?”他说:“某某领导写的信。”“那只手拿的什么?”他说:“嗨嗨,礼品。”我说:“你看,第一是跑到我这里;第二是带着领导的信;第三是带着礼品,‘跑官’的三个要素你都具备了!”他赶紧说:“不是哪,不是哪!”一会儿就走了。现在,几乎没人再来找我了。” 不过,后来我想,对这些人,也不该给太多难堪——他们这样做,也是某种不良风气熏陶的结果。有时候,还是“逼良为娼”,给逼出来的。
记者:问你一个“个人问题”,你也给上级送过礼吗?”
吕:实话说,我也给上司送过礼,但我的一个底线,就是只送土特产品。有一次,我给一位领导送苦瓜,自己种的。别人知道,哈哈一笑,说我是书呆子,不送金苦瓜,送了真苦瓜!
当然,我也应反省一下自己有时不擅长处理上级、同事关系的脾气。但我确实反感“跑官”——这会带来干部队伍庸俗之风盛行,从而造成官场整体堕落现象。
跑官应变为“跑民”
记者:现在,各地都开始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党内民主测评”。你认为,这是否有助于解决“跑官”问题?
吕:“党内民主测评”很重要,但我认为,光搞“党内民主测评”还不够,还要大力推行“群众民主测评”,这就是第三关,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关。要让官员们由“跑官”变为“跑民”,达到对人民负责。这两方面一结合,就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结合在一起了。
有了这“三关”,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一把手”都不可怠慢。当然,我们这里的工作还在向纵深发展。我相信,最多再有一、两年时间,长治的干部都要回到人民中间了,他不去就当不了官。这就是说,种子要种到土壤里!现在是种子装在麻袋里,在半空中吊着呢!它只有空气,没有水分、土壤,所以不能生根发芽。
记者:你们是怎么搞民主测评的?
吕:我上任第一年的年底,就在一次老干部形势通报会上,主动接受在场同志对我进行民主测评,并将投票结果公布在《长治日报》上。
后来,我又要求对市委书记和市长进行群众民主测评,这次由五大监督领导组负责。投票的地方涉及到工厂、农村、机关、出租车司机、医院职工等多个领域,测评结果也公布在报纸上。我们常以此类测评作为调整干部队伍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记者:我们了解到,长治的改革力度很大,官员被撤换的频率也是“史无前例”,但不少人提醒说,做事太认真,可能会受排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吕:官场上的东西我有体会,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不正确的官场原则,今天还在延续。它的主要表现,一是“无秩序,无规则的竞争”。二是“无度量衡的裁判”——有些事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有些条件可以这么摆,也可以那么摆,这样就增加了人为的因素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做事情,得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采取技术性的办法去适应它;二是去改造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的,我的优点是改造性强;我的弱点是适应性差,这样无疑会走上一条比较曲折、磨难的道路。我对此深有体会。除了工作辛苦外,心里也常常是苦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
记者:听说80年代早期,你在原平县改革搞得很出色,让一个县的产值达到了周围十几个县的总和!但因为你没处理好官场关系,上级曾派下六个工作组,审查了500多个工作日。最后幸好中央工作组下了文件,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帮你解了围——是这样吗?
吕:在中国,最难当的是模范。当初我在原平县的改革一出名,就有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当时我就非常害怕。我认为山西省的典型都经过这样三步曲:一是自生自长,树立榜样。第二是隐恶扬善,大力宣传。第三步是问题成堆,墙倒众人推。比如大寨、西沟很多人都是这样。
对这三步,我是非常警惕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受点委屈和磨难有好处,它让你更加成熟。如果我一帆风顺,也不会产生这么多思想,也不会产生这个斗志。应当相信,党组织最后都会把问题查个清楚明白。
记者:8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小说《新星》里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据说就是以你为原型的。在小说中,他的改革频频遇到反对和阻挠;并最终以“夭折”收场。你认为长治的改革环境,与当年有何不同?您对长治改革的命运乐观吗?
吕:首先,我要纠正传媒的一个误会。我认为“李向南”这个人物不是以我个人为原型的,它集中了山西乃至全国那一批“三八式下台、八三式上台”的年轻干部的特点。
我跟《新星》一书作者讨论过,李向南好的一面是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不足的是,他触动机制、触动体制的活动少。光当清官,解决不了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注定了他的改革是以悲剧收场。包括现在的电视剧,光从“反腐”方面来塑造党员干部形象,我觉得也是不够全面的。“反腐”只是党员干部工作的一个方面,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因为,一个地区的“穷病”和“懒病”主要就是由“体制病”和“机制病”造成的。
另外,还得声明,我在原平县的处境,不同于李向南在古陵县的处境。我在原平县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最后还是胜利者(笑)。我相信,我们在长治的一些举措,有着来自上级和群众们的支持、认可,也会结成“善果”。
记者:在你心目中,优秀的党员干部应具备怎样的精神风貌?
吕:三句话: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我认为,党员干部只有做到这“三敢”,人民的事业才会有希望,共产党才会长久执政下去。
当“韧性”遇着“弹性”
记者:我们非常佩月艮你的“韧性”!由于你的存在,长治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我们也担心,另一种“弹性”的存在,一些干部在你推动下,常住农家,跑基层,搞调研。但你一离开长治,压力一轻,他们就可能回到原来老路上去。
吕:也许会有些反弹,但不会回到老路上去的。我相信,长治的变化就是人心的变化,是体制、机制、作风的变化,这是最根本的。长治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另外,我也相信现在班子里的同志和我的心是通的,他们会把长治的改革往前推进。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人治”,即使是“好的人治”,都注定是暂时的、过渡性的,最关键是“法治”的实现,您是否也是这样看?
吕:是的,领导的带动、带头作用非常重要,但长远来看,并不可靠。对此我有亲身感受。我在原平当县委书记时,每次下雪都是第一个起来带头扫雪,还一家挨一家叫干部们起来扫雪。我当了六年县委书记,每次下雪,我们县的街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1989年1月5日,我离开原平时,正好下了一场大雪。当地人说:“吕日周走了,没人叫我们扫雪去了。”于是这天没有人上街扫雪。那天全县跌断胳膊、跌断腿的有18人,连副市长骑车上班也跌断了胳膊。这件事很教育我,我觉得“领导带头”是暂时的,从长期来讲是靠不住的。
1993年,我去了美国水牛城,正好也碰到一场大雪。我去看一位朋友。他原来有点自私,但我看见他在门前扫雪,很诧异。问他:“你原来在中国不早起,也没见你扫雪,怎么来了美国扫起雪来了?”他说:“美国法律规定下雪这天必须扫三次雪,不扫就要罚款;如果有行人在你家门口跌倒,你还得赔款,所以我要早起扫雪。”
这就是带头和法治的区别,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所以我在长治,很重视把实践证明成功的做法、思路,用各种规章条例的方式固定下来。
小问题大效应
记者:在长治,有人说你不该管的事情也管了,比如几个少年小偷,偷了几部单车,你就把他们叫到常委会议室做思想工作;在下乡的路上抓盗伐树木的、检查学校厕所……这些都不像“一把手”的行事方式,你自己怎么看?
吕:我常听到这种说法,我觉得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要从细微处着手。大道理未必能解决小问题,但小问题能牵出大道理。举个例子,一次下乡开大会,谈“政府创造环境”问题,一个乡党委书记照本宣科,下面许多老百姓都睡着了。后来,我去开会,第一句就问:“你们最大的问题是啥?”他们说:“找不到老婆!”我说:“好!、现在我们就研究,怎样让你们找上老婆!”他们哗地都坐起来了,个个双目发光,没一个瞌睡的。你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得从实处、细处着眼,不能光说大而空的口号。
我们掌握了“三个代表”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妨知其意而忘其言,下去实践,那么你所做的就统统符合“三个代表”。比如上面让你联系群众,你得想出具体办法来联系群众:给老百姓倒水是不是联系群众?上老百姓家里吃饭是不是联系群众?去公共澡堂洗澡是不是联系群众?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你这“联系群众”联在何处?你只联系在口头上,没有联系到血肉里。
督促媒体是要让它“自立”
记者:吕书记,“一把手”对媒体的影响力彳艮大,以至于“有什么样的‘一把手’,就有什么样的媒体。”您怎样评价这一现象?
吕:我们要求干部要“三带”:带头、带领、带动。“一把手”要起带头作用,你做的事情就要让人民知道;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你怎么带头?
问题关键不在于你在媒体上露面的多与少,而在于你做的事情是不是老百姓喜欢的?如果老百姓喜欢你做的事,就不会骂你“二蛋”;如果你每天亮相,说言不由衷的话,老百姓当然非骂你不可!
“一把手”应该不应该宣传?应该宣传!但宣传的内容应是“三个代表”。我要求其他负责同志也经常上媒体,他们上得越多,我越高兴。如果群众从媒体上看不到干部们实践“三个代表”的行动,这个市就肯定没有生机。
记者:报纸监督干部,那么谁来监督报纸,使它真实、平衡地报道现实问题?
吕:报纸搞舆论监督,社会压力也很大,没有“一把手”给它撑腰,它也做不到。所以我首先要支持媒体搞监督。
谁监督媒体?首先一条是:它监督谁,谁自然就反过来监督它。人家不会让你想说啥就说啥。如果你的监督不合理,失实,人家也要到有关方面告状、反映。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媒体“没人监督”。
记者:今后,您希望长治的新闻媒体更熟练地更独立地开展舆论监督吗?
吕:这里有个过程,我们现在领导它、督促它,目的就是让它自立起来,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己去监督。总有一天会走到这个地步;不是依靠哪一个领导的批示,而是依靠它自己的机制、轨道去开展舆论监督。
传媒推动吕日周……
记者:现在,国内报刊、互联网上关于你的宣传很多.你已经当选了多家媒体的“年度人物”。你对这些宣传怎样看待?
吕(笑):我确实有过一些担心,也刻意回避过包括你们在内的一些媒体,主要是怕惹上“刻意宣传自我”之嫌。但我的思想还是有了些变化——我在长治,推动党务和政务的公开,别人叫我“吕公开”,那么,一些真实的个人经历与想法何必讳谈呢。我认为,与其躲躲闪闪,不如敞开心扉。当然,我可能无意中讲错话,但决不会故意说假话。
当然,有人会说,吕日周这种身份不能私下接受传媒采访。他们心目中有“领导模特”的言行和形象标准。有人说,你这种身份不能站在街上接待上访群众,不能骑自行车四处转,不能在小摊上吃饭,不能自己上街买菜……
但我想通了,即使有这么多官场惯例,那也都在应破之列。我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如果坏事怕人知道,好事又不让人宣传,那我们怎么前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