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来源 :语文课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中考不考,现代诗歌教学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师的教学往往是蜻蜓点水,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仅有的几首诗之外,平时根本不读诗,更不会去写诗。本文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内容入手,着眼于教学实践,主要谈论现代诗歌教学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主要是促进语言构建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关键词:现代诗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运用 、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创造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提出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出教育必须要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中国基础教育由重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关注人的内在品质提升,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重要部分的,要为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总目标承担主要任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着眼于让每个学生未来能够自我自主地发展,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由此界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种能力贯穿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其中,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教学是与发展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语文学习中能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现代诗歌的学习不仅可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精准;学习现代诗歌还能提升个体思维;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大有益处。
  一、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卡希尔称诗歌语言是人类的母语,诗歌虽然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更是一种语言文化形式。诗人王家新也说诗歌教育之于孩子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极富感染力,是语言运用的极好范本。不同流派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作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学生经过学习后,接受并模仿运用诗歌优美的语言,能够有效提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现代诗歌语言中的“陌生化”现象,对中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写作表达运用有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诗歌的《秋天》一诗中,“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此句中用“饱食”代替了人们习惯使用的“割”,它使镰刀有了人的情感,使表达效果更形象,侧面反映农民收获时的丰收喜悦;“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运用了倒装的表达,即“收起似乌桕叶的影子的青鳊鱼”,常规表达是以乌桕叶撒在地上影子来比喻渔人拉起的网里靑鳊鱼之多,亦真亦幻,充满情趣。如果将诗句改成常规表达“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理解起来是容易多了,但诗的味道淡了,美感也没有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枯涸”是说溪中无水,又怎么会“清冽”呢?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在诗歌理论上叫做“悖论”,也能产生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效果,诗人用了反村的手法,用溪水的干枯映衬了清冽,正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一般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中学生文学经验和文艺理论积累少,无法精准地理解此类诗句,但语文教育者不能因为这类诗歌审美困难,就在教学中一翻而过或者读读背背了事,进行一定的诗歌语言审美教育是有必要的,以此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言能力。中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也可以有意违反常规表达,打破语法要求,使传统的语言形式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使写作语言产生陌生和新奇的感觉,达到在语言上出彩的效果。
  二、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诗人在构思和创作诗歌时候的思维是和普通人不同的,通过学习诗歌,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开阔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不难的,难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悟诗人隐含在遣词炼字中的奥妙,以及诗人刻意营造的艺术境界。在教学时,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唤起敏锐的感觉,从普通语言的思维理解中解脱出来,带领他去发现新的世界。现代诗歌的特点在于意象选用和塑造,诗句中的意象是诗人自身对世界个性化的感知,是诗人写诗时直觉和想像的产物,而直觉和想像具有随机性和瞬间性,意象的意义也就需要读者有灵活和创造性的思维去理解。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诗人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宇宙的明星,由闪烁的星球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出天街上的行人,想象出牛郎织女“在天街行游”,诗人通过自由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从人间写到天上,营造出一个充满幻想、满是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为了加强这种想象,诗人用“定然”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又如徐志摩的《沙扬拉娜》中用一个比喻“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水莲花在凉风吹拂下的轻轻摆动,来比喻女郎摇曳生姿的美态,进而刻画出女郎的娴静与纯美。这句诗表面上写眼前女子的体态轻盈弱不禁风,其实是衬托女郎在满是离情别绪时内心的痛楚,诗歌气氛孤单凄凉。通过这一比喻,读者的想象力即可超出现实的空间,飞翔得更加高远了。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语文课程诸多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诗歌学习中,学生在了解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后做带有个性特点的分析见解,这都是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提升的效果。因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对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的训练发展都是作用巨大的。
  三、促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也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凝结,现代诗歌的诗句不仅仅用感情去感染读者,也用其中蕴含的感情去改变、提高读者人。诗人在诗句中流露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发感情,而是诗人选用了独特的视角,经过艺术提炼升华,堆积出的一种审美情感。在今天这个物质第一的时代环境下,审美素养的提高能够使一个人志向高远、心灵纯净、不为名利所累。诗歌文学其中的高雅情趣对于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明显的优势。   例如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在《夜》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而美好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是通过“悄悄的流水”、“幽暗松林”、“沉寂夜莺”、“不再欢嚷的长脚秧鸡”等意象表现出来,这样美丽静谧的意境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戴望舒的《雨巷》则给人们绘画了一副绵绵细雨时节的江南小巷的阴郁图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诗人内心怀着一种不明确的而又若隐若现的希望:希望遇见丁香一样的愁怨满怀的她,这个姑娘被寄托了美丽而又忧愁的色彩。诗歌里,诗人用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喻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而他就是在这雨巷中彷徨徘徊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也怀着一个追求而又不明确的希望,在这中朦胧不清晰的意境中,展示给读者一个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的形象。这样就留给读者了一个驰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
  再如,新旧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都入选的郑愁予的《雨说》,在诗人的妙笔下,诗中的“雨”、“小溪”、“燕子”等等都被赋予生命,充满情趣。雨是这里的主角,给我们营造了这样的画面:在温暖的春风轻柔的细雨中,柳条随风摇曳、轻轻摆动,静静的石狮子在醉人的雨中偷笑,它们笑弯了腰,笑出了泪。这些美的诗句、生动的描写,读来给学生唯美的陶冶,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导向,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
  对诗歌的解读其实就是对诗人的审美对象和诗人内心情感的理解过程,是审美过程中带有创造性的重要方式。正如诗评家徐敬亚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質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综上所述,学习现代诗歌对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诗的阅读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现代诗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更可促进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参考文献:
  ①徐洪朵:《初中生现代诗歌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9期。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狂,2012年4期。
  ③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④屠丽麦:《基于变革社会的视角: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的再思考》,《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6期
  ⑤韦志成主编,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⑥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其他文献
【摘要】: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扬长避短,让教学变得更轻松方便。  关键词:现代媒体 初中语文 作用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教學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活跃气氛的目的。本文基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的分析,对怎样提升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侧
期刊
“群体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但课堂上呈现的“群体读”次数不少,质量高的却不多。“群体读”,这种倍受老师们青睐的朗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只有研究“群体读”的利与弊,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体读”的作用,才能让“群体读”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群体读”的优势  1、 “群体读”是提高效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  朗读能力与其它任何一种学习能力一样,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通过后天习得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学课程中与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语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使用,其实践性非常强。但是就是这样一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广泛运用到生活中的学科在课堂之上却呈现出与其自身特性不符的一面,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氛围往往是沉闷而死板的,大多数的学生语文课堂上都埋头记笔记,听着老师对于文章的讲解,但是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的向老师进行提问,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小学素质化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发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巧妙创设特定的教学氛围,从而创设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在整个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逐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营造氛围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与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氛围  引言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措施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也缺少必要的图书资源。但教师还是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采用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
期刊
摘要: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贯彻激励性原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關键词:宽松和谐、培养兴趣、关注生活、自由写作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简述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师促进语文教育技术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技术;变革  1 语文课教学改革情况  在高中语文课属于基础课,在教育行业改革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大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课程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积极引入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使用全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具有阅读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閱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创新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成果的丰富
期刊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不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互联网+”充分利用,是教育现代化的的要求,也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要求,还是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