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教学中课内探究的几点认识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33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做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情感体验、知识构建、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课内 探究 认识
  
  一般探究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但由于受中学课堂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可行的是课内探究。课内探究侧重于对教科书的内容的思考与探究、解题方法的反思。它可以对所学内容的本质、变式及其拓展形式开展探究,以达到透彻理解所学知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教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努力做好课内探究。本文就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定义与概念的教学探究
  定义与概念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只有理解概念,才能正确运用概念。但在教学实际中常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死记硬背、理解不到位,所以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有必要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进行探究,养成对每一个定义概念进行深刻理解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深层次认识。
  案例1:新课程《人教版数学A》模块一第15~16页“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函数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具有奠基地位。对函数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如:为什么初中学了函数现在还要学习函数?为什么要明确函数的构成要素?为什么要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来定义函数?为什么要引进函数记号?说到函数时,你想到了什么?看到函数记号你又想到些什么?能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七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在初中我们是如何认识函数这个概念的?
  问题2:在上述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
  问题5: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
  问题6:初中的函数定义和今天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问题7: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提问,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进而构建出函数的概念。
  二、性质结论与定理的教学探究
  高中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及其性质结论是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学解题的依据和工具,必须让学生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证明方法、结构形式、使用范围及其挖掘性的拓展。
  案例2:新课程《人教版数学A》模块四第37~42页研究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其中在学习正弦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时可做如下探究:
  1.直观探索——利用多媒体绘图功能进行探索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正弦曲线和直线x=■的图象,在直线x=■两侧正弦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操作、观察、归纳、交流,最后得出猜想:当自变量在x=■左右对称取值时,正弦函数值相等。
  2.数值检验——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进行探索
  由计算机计算结果,初步检验了猜想,并可以把猜想用等式sin(■-x)=sin(■+x)(x ∈R)表示。
  思考:点P (■-x,y)和P′(■+x,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根据画图结果,可以看出,点P(■-x,y)和P′(■+x,y)关于直线x=■对称。这样,便得出正弦曲线关于直线x=■对称,可以用等式sin(■-x)=sin(■+x)(x∈R)表示。
  3.严格证明——证明等式对任意 R恒成立
  我们从几何直观获得启发,又通过数据计算进一步检验,得出正弦曲线关于直线x=■对称可以用等式sin(■-x)=sin(■+x)(x∈R)表示,最后对这一等式的严格证明,证实了我们猜想的正确性。上述等式与诱导公式sin(π-x)=sinx (x∈R)的等价性,使我们对这一诱导公式有了新的理解。
  4.抽象概括——探索正弦曲线的其他对称轴
  问题1:正弦曲线还有其他对称轴吗?有多少条对称轴?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通过探究可以发现,经过图象最大值点和最小值点且垂直于 轴的直线都是正弦曲线的对称轴。
  问题2:能用等式表示“正弦曲线关于直线x=■+kπ(k∈Z)对称”吗?
  根据前面的研究,上述对称可以用等式sin(■+kπ-x)=sin(■+kπ+x)(k∈Z,x∈R)表示。
  问题3:对于函数y=sin(2x+■)怎样求它的对称轴?
  对于正弦曲线中心对称性的探究可以和上面的方法一样。
  通过以上的探究,使学生清楚的认识了正弦函数的对称性。事实上,在课本的习题中就有这样的探究题,这说明课内进行上述探究与新课程的意图是一样的。
  三、例习题的探究教学
  教材中的例习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示范启迪的作用。将例习题设计成探究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做法进行归类分析,从单一的求解过程提升到类型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发挥例习题的问题探究效能。
  案例3:新课程《人教版数学A》模块五第45页给出了一个探究和一个例题及例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对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探究: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pn2+qn+r其中p,q,r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使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师生一起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n=■n2+(a1+■)n或者Sn=pn2+qn(p,q为常数),进而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下面例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案例4: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和为Sn,求使得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教材上利用Sn=■n2+(a1+■)n的结构特征,运用函数思想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问题。但如果只是着眼于例题的结果就失去了这个例题的探究价值,也就没有吃透新课程编排例题的本意,因为在此例的左侧有这样的问句: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出发来分析这道例题,是否有解决方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做了以下探究:
  问题1:这个数列的首项和公差是什么?单调性如何?
  问题2:随着项数的增加,它的和有什么变化?
  问题3:这个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是非负的?从第几项开始是负的?怎样来确定?
  问题4:要使得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最大,只要前面的哪些项相加?
  问题5:如果这个等差数列改为:-5,-4■,-3■,…你能解决类似的题目吗?
  问题6:分别就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类似问题,那种更简洁?
  通过对以上几个简单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得就比较清楚了。
  从上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课内探究的必要性,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内探究,如何通过课内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以期更好地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重视学生参与探究,把教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创新思维。巧妙提问、情境教学及第二课堂的开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是说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
江西省1982~199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漏报率总趋势是逐年下降,89年略有回升。全省六市五地,城乡居民平均漏报率为62.50%,漏诊率为13.84%,并且农村高于城市。各级医疗机构平均漏报
采用B超诊断小肝癌11人12例次,微小肝癌3人4例次。诊断结果均经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作者由此总结了微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
听、读、说、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主要方面,它是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这四个方面既有着严格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抓好听、说、读、写这个基础,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中,读是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来传授知识,而学生可以通过读来获取知识,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不仅如此,读还可以
观察83例误服避孕药女性患儿的阴道细胞涂片与同龄正常女童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误服避孕药后的阴道细胞涂片呈现一过性不同程度影响,显示阴道细胞检测是诊断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低的简
九一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第二小题为“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A、瓦长片毋 B、瓜鸟凹辽 C、廷岌祁丞 D、延孜舛尧”。这一试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汉字笔画、笔顺、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由教学工作的任务,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教师通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