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看待新能源
看到了9月刊关于光伏产业的报道,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中立和客观的。说实在话,很多有责任心的业内人士都觉得光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在巨额利润面前有点忘记了自身的企业责任,但不能以偏概全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个行业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就像一个不断犯错再纠错的小孩子,需要鼓励,才能更健康的长大。
江苏创业者 徐秋立
贴身服务创业者
我每个月只看固定的几本杂志。前两天第一次看到《创业邦》杂志,觉得十分有新意,与其他的商业杂志差异很大。目前商业类杂志太多,个人感觉其中很多都并不太适合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当然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针对性并不够强。毕竟创业公司的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培养各种能力,比如找投资、做推广、管理公司等,就算是大公司的高管们离职创业,同样也要学习很多其他的技能,而《创业邦》杂志正好提供的是一份整合、有效的信息。另外,《创业邦》很多文章比较“原味”的呈现了《Entrepreneur》杂志的特点,很多专栏作家的文章都比较简洁、明了,以故事来讲道理,所以看完以后就知道“how to”,这很适合创业者,是不错的风格。
上海创业者 孟永志
想看更丰富的报道
陆续看了好多期杂志了,忍不住想提出一点意见,觉得有一些文章的报道模式的切入点太过单一,只是集中一个公司的创始人身上。实际上,一个人是搞不成公司的,还需要很多其他人的帮助,比如同事、家人、朋友等,甚至很多的偶然因素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有些人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别人一生, 《成功人士谈母亲》一书就因其很真实的感受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建议《创业邦》以后也多做一些从侧面反映创业者的选题,创业者都是勇者,但不是冷冰冰的。
北京读者 刘岩
网站需要互动性
常常关注创业邦网站,也看到了很多做得比较好的专题,比如体育明星创业、教师创业等,策划意识比较强,也紧跟热点,但还是灌输性较强,互动性不够。我觉得可以多增加一些话题性的东西,跟创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很多的创业者都会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进行思想交锋,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收获,这样才能体现“帮”(我理解创业邦也有“帮”的使命)的特色。希望创业邦网站以后能成为创业者的意见平台。
广东网友 千里马
权威的声音
从上期杂志的一些作者介绍里,发现原来很多外刊的专栏作家都是有很分量的人。这点做得很好,对我们创业者来说,能看到一个权威人士的观点,总是心里会更踏实一点。如果只是简单的写上一个名字,也不清楚究竟是谁,就算文章里有很好的观点,也实在不敢轻易接受。
深圳读者 韦新平
在低谷期反思
最近身边一些在创业的朋友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太好,很多企业都或关或停,当然这有企业自身的一些因素,同样为小企业,有一些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强,所以仍然还有很大的活力。当然个中原因不只是这些,但是一些创业者短视、缺乏创新意识,这是不容回避的现象。《创业邦》杂志中有许多成功的创业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中都各有新亮点,同时希望杂志能围绕如何能做到基业长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目前处在低谷,反思是必要的。
福建创业者 林宗岱
看到了9月刊关于光伏产业的报道,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中立和客观的。说实在话,很多有责任心的业内人士都觉得光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从商业角度来看,无疑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在巨额利润面前有点忘记了自身的企业责任,但不能以偏概全来看待这些问题。这个行业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就像一个不断犯错再纠错的小孩子,需要鼓励,才能更健康的长大。
江苏创业者 徐秋立
贴身服务创业者
我每个月只看固定的几本杂志。前两天第一次看到《创业邦》杂志,觉得十分有新意,与其他的商业杂志差异很大。目前商业类杂志太多,个人感觉其中很多都并不太适合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当然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针对性并不够强。毕竟创业公司的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培养各种能力,比如找投资、做推广、管理公司等,就算是大公司的高管们离职创业,同样也要学习很多其他的技能,而《创业邦》杂志正好提供的是一份整合、有效的信息。另外,《创业邦》很多文章比较“原味”的呈现了《Entrepreneur》杂志的特点,很多专栏作家的文章都比较简洁、明了,以故事来讲道理,所以看完以后就知道“how to”,这很适合创业者,是不错的风格。
上海创业者 孟永志
想看更丰富的报道
陆续看了好多期杂志了,忍不住想提出一点意见,觉得有一些文章的报道模式的切入点太过单一,只是集中一个公司的创始人身上。实际上,一个人是搞不成公司的,还需要很多其他人的帮助,比如同事、家人、朋友等,甚至很多的偶然因素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有些人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别人一生, 《成功人士谈母亲》一书就因其很真实的感受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建议《创业邦》以后也多做一些从侧面反映创业者的选题,创业者都是勇者,但不是冷冰冰的。
北京读者 刘岩
网站需要互动性
常常关注创业邦网站,也看到了很多做得比较好的专题,比如体育明星创业、教师创业等,策划意识比较强,也紧跟热点,但还是灌输性较强,互动性不够。我觉得可以多增加一些话题性的东西,跟创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很多的创业者都会比较感兴趣,也可以进行思想交锋,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收获,这样才能体现“帮”(我理解创业邦也有“帮”的使命)的特色。希望创业邦网站以后能成为创业者的意见平台。
广东网友 千里马
权威的声音
从上期杂志的一些作者介绍里,发现原来很多外刊的专栏作家都是有很分量的人。这点做得很好,对我们创业者来说,能看到一个权威人士的观点,总是心里会更踏实一点。如果只是简单的写上一个名字,也不清楚究竟是谁,就算文章里有很好的观点,也实在不敢轻易接受。
深圳读者 韦新平
在低谷期反思
最近身边一些在创业的朋友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太好,很多企业都或关或停,当然这有企业自身的一些因素,同样为小企业,有一些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强,所以仍然还有很大的活力。当然个中原因不只是这些,但是一些创业者短视、缺乏创新意识,这是不容回避的现象。《创业邦》杂志中有许多成功的创业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中都各有新亮点,同时希望杂志能围绕如何能做到基业长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目前处在低谷,反思是必要的。
福建创业者 林宗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