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等手段,达到预期的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方法探讨
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时代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21世纪,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可以肯定未来世纪的竞争会更激烈,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怎样培养高素质、智能型人才已很迫切地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可以说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美国走得较快,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包括历史在内五门学科。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令》明确要在教育上建立世界水平的标准,其中也有历史,(引自《历史教学》99.1)美国作为世界超一流强国尚且重视历史为其所用,更何况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呢?1999年初江泽民总书记也提到“……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它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明日报》1999.2)所以,我们更应肩负时代民族重托,为历史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尝试
要构建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含义,一指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不应只是在课堂,还可包括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名胜等;二指老师传授知识的渠道多样,使课堂上既有老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自学讨论,既有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有思维训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多角度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在此,我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尝试。
1、新课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
在学习《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和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新教学大楼时一定看到了墙上的两幅地图。”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于是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关注老师下一句话,此时老师接着问:“靠左手边的世界地图上有美洲吗?”“有”尽管是异口同声,但仍不知老师的用意。老师再顺势说:“古代世界地图上是没有这块大陆的,只有在新航路开辟后才发现美洲。”“学生会由疑较思,新航路是在什么背景下,由什么人开辟的?它的开辟带来了什么影响?”于是,老师很快切入正题,学生也迅速进入角色。由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有一个好处,即学生易接受且较感兴趣。
2、历史情景模拟法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时空距离较远,要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十几岁的初中生去理解,是比较难的,更不用说运用。如果能通过模拟历史情景再现过去,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对于学生的记忆、理解、掌握大有好处,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自制了一幅世界地图让四位同学依次上台模拟四位航海家,边演示航线边以“我”的视角看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哥伦布为例,学生在展示航线的时候,就要有意强调:“我先后到达了东方的印度和日本。”台下的同学立即意识到他说错了,作为老师顺势借题发挥:“哥伦布造成了什么历史误会,没带回黄金是否说明哥伦布的航行没有价值呢?”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该记住的“发现美洲”也记得特别牢。可以说,通过模拟历史情景,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学习,而且在老师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轻松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自学讨论方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现象包罗万象,何为对,何为错它不会主动呈现在你面前,只有学中问,问中学,才能辩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所以用自学加合作讨论就能解决许多历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讨论的作用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老师设疑要巧: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争,才会有论,如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我让学生讨论:假如赤壁之战发生在北方,还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吗?由于这段历史学生们都比较熟悉,所以不仅能从主观原因,客观因素上找根据,有的还能从曹操个人品质、军事战略、用人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学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时,我让学生们自学后谈谈:假如是中国人开辟新航路会有这些后果吗?学生们争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不会: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没有去掠夺,相反带给当地人的是友好和支持;有的说有可能: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就曾打到了欧洲,争论到后来,同学们甚至涉及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可见老师巧妙的设疑往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阅读、归纳、讨论的过程,实际就是书本知识逐渐向个人知识结构转化的过程。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思维会呈发散状、多次训练,即可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②老师要善“导”
学生能否活跃起来,真正进入讨论状态,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问题,引和不引,效果大不一样。如学习“西、葡殖民掠夺时”很多学生会很自然地倾向于坏的后果,因为书上描述殖民罪恶的比较多,这时老师须引导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他们以坏的一面表现出来时,是否也隐含了好的因素呢?欧洲在古代比亚洲落后,可现在呢?让学生对比古今,拓宽视野,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以个人经验或情感出发,当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时,老师要善于从学生反应中发现其中可贵之处,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现,大胆创新,尝试成功,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③重视讨论过程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一样,讨论重在参与,探寻知识,找出规律,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得到老师肯定,不必强求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那样论了不如不论,还会影响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向新世纪的历史课堂应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需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历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新时代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方法探讨
改变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时代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21世纪,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可以肯定未来世纪的竞争会更激烈,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怎样培养高素质、智能型人才已很迫切地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可以说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美国走得较快,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包括历史在内五门学科。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令》明确要在教育上建立世界水平的标准,其中也有历史,(引自《历史教学》99.1)美国作为世界超一流强国尚且重视历史为其所用,更何况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呢?1999年初江泽民总书记也提到“……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它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明日报》1999.2)所以,我们更应肩负时代民族重托,为历史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尝试
要构建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含义,一指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不应只是在课堂,还可包括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名胜等;二指老师传授知识的渠道多样,使课堂上既有老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自学讨论,既有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有思维训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多角度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在此,我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尝试。
1、新课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
在学习《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和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新教学大楼时一定看到了墙上的两幅地图。”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于是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关注老师下一句话,此时老师接着问:“靠左手边的世界地图上有美洲吗?”“有”尽管是异口同声,但仍不知老师的用意。老师再顺势说:“古代世界地图上是没有这块大陆的,只有在新航路开辟后才发现美洲。”“学生会由疑较思,新航路是在什么背景下,由什么人开辟的?它的开辟带来了什么影响?”于是,老师很快切入正题,学生也迅速进入角色。由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有一个好处,即学生易接受且较感兴趣。
2、历史情景模拟法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时空距离较远,要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十几岁的初中生去理解,是比较难的,更不用说运用。如果能通过模拟历史情景再现过去,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对于学生的记忆、理解、掌握大有好处,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自制了一幅世界地图让四位同学依次上台模拟四位航海家,边演示航线边以“我”的视角看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哥伦布为例,学生在展示航线的时候,就要有意强调:“我先后到达了东方的印度和日本。”台下的同学立即意识到他说错了,作为老师顺势借题发挥:“哥伦布造成了什么历史误会,没带回黄金是否说明哥伦布的航行没有价值呢?”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该记住的“发现美洲”也记得特别牢。可以说,通过模拟历史情景,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学习,而且在老师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轻松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自学讨论方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现象包罗万象,何为对,何为错它不会主动呈现在你面前,只有学中问,问中学,才能辩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所以用自学加合作讨论就能解决许多历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讨论的作用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老师设疑要巧: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争,才会有论,如初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中我让学生讨论:假如赤壁之战发生在北方,还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吗?由于这段历史学生们都比较熟悉,所以不仅能从主观原因,客观因素上找根据,有的还能从曹操个人品质、军事战略、用人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学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时,我让学生们自学后谈谈:假如是中国人开辟新航路会有这些后果吗?学生们争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不会: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没有去掠夺,相反带给当地人的是友好和支持;有的说有可能: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就曾打到了欧洲,争论到后来,同学们甚至涉及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可见老师巧妙的设疑往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阅读、归纳、讨论的过程,实际就是书本知识逐渐向个人知识结构转化的过程。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思维会呈发散状、多次训练,即可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②老师要善“导”
学生能否活跃起来,真正进入讨论状态,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问题,引和不引,效果大不一样。如学习“西、葡殖民掠夺时”很多学生会很自然地倾向于坏的后果,因为书上描述殖民罪恶的比较多,这时老师须引导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他们以坏的一面表现出来时,是否也隐含了好的因素呢?欧洲在古代比亚洲落后,可现在呢?让学生对比古今,拓宽视野,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以个人经验或情感出发,当学生参与积极讨论时,老师要善于从学生反应中发现其中可贵之处,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现,大胆创新,尝试成功,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③重视讨论过程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一样,讨论重在参与,探寻知识,找出规律,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得到老师肯定,不必强求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那样论了不如不论,还会影响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向新世纪的历史课堂应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需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历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新时代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