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学义胡琼董靖樊世清于泽黄国良(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最近,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计算他本人的“智力投资额”,以真情回报父母、国家和社会。
一、“智力投资”的内容
所谓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不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活消费支出。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智力投资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用于提高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而发生的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从国内外情况看,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包括六大内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支付的教育费用;学生或学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学生就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学校固定资产折旧;教育部门享有的免税的价值;学校放弃的出租资产而获得的租金。
在以上六大内容中,我国较注重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第一、二两项是教育的直接成本,也称教育实支成本,是货币的耗费,第五项是间接性教育投资。我国尚未考虑第三项和第六项教育机会成本,也未考虑第四项资本性支出的转移价值。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的时候,结合我国现实,将“智力投资”的内容界定为以下三大类:
1.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
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是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经费总支出,共有九项内容: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简称“教育事业费”),反映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的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反映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固定资产方面的支出;各部委事业费中支出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反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以上第一至第三项又称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简称“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加上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又组成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
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指家庭在子女出生后到走向社会就业之前,用于开发子女智力而进行的教育支出,包括给子女购买图书资料、交纳学费和杂费、支付家教辅导费、支付其他特殊(长)培养费等,但不包括子女的各种生活消费。它可按子女成长期的五个阶段计算,即计算学龄前家庭教育投资支出、入读幼儿园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小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中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大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
3.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机会成本是指一个人由于上学受教育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即将放弃的收入看作是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和该生学龄前其母亲放弃的收入两部分。这两种收入我国目前尚未有人研究,而国外对此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美国确定的教育机会成本由以下四项内容组成:学龄前家庭内母亲放弃的收入;初、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其他相关的机会成本,包括宗教教育、军事教育、商业培训、联邦教育项目和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的机会成本。
二、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
1.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智力投资环境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598所,2004年发展为1731所,平均每年递增4.2%;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2万人(含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后的扩招人数12.8万人,因为1977年招生27.3万人,1979年招生27.5万人,1980年招后28.1万人),扣除扩招生后为27.4万人,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447.3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3%;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5.6万人,2004年为1333.5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1%;1978年,每万人口中平均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8.9人,2004年为142人,平均每年递增11.2%;1980年高中升学率(即高中毕业生考上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比例)为10.5%(此处未用1977~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招文化大革命停止招考的往年多届高中生毕业人数),2004年为82.5%,平均每年递增长率9.0%。
从以上数据中可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来教育学生: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就高中升学率而言,我们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中会有87.3%[(82.5%-10.5%)÷82.5%]的学生不能上大学,他们现在都在为就业而辛劳,有的可能在外打工,有的可能在当农民,也有的可能在创业,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职业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
国家财政每年要对各类学校按在校学生数进行教育经费拨款,称“预算内教育经费”或“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由于我国的物价在不断上涨,应将历年的国家拨款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称现值)。一个1982年出生、1984年进幼儿园到2003年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仅20年学龄),他在上幼儿园时(1984~1987),国家对幼儿园的生均拨款分别是:8.10元、9.20元、10.90元、13.10,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31.55元、32.02元、35.45元、39.16元;他在上小学时(1988~1993),国家对小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68.29元、81.62元、97.55元、113.04元、131.00元、162.80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167.32元、173.85元、205.14元、225.78元、241.34元、261.48元;他在上中学时(1994~1999),国家对中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450.37元、492.04元、549.24元、1155.36元、1248.3元、1269.3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582.89元、543.81元、560.51元、1147.05元、1249.22元、1288.34元;他在上大学时(2000~2003),国家对大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9070.62元、8428.15元、8018.00元、7582.34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9169.57元、8460.67元、8113.95元、7582.34元。将22岁毕业的大学生各阶段国家进行的拨款总额进行相加,其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总额为38959.32元,折算为现值是40111.44元。
3.引导学生计算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
以上“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加上生均“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就构成了“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主体。因此,还要将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换算为国家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
1991~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累计为37292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累计为20742亿元,计算的换算系数为1.8(37292/20742)。则一个1982年出生,2003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国家社会对他进行的教育投资总额为72200.59元(40111.44×1.8),即7.2万元。
4.引导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机会成本的计算我国尚无公认的成果。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以1949年青年人每周收入为基础计算过学生所放弃的收入得到公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马克·波拉特博士建立了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尤其是马克卢普,他1962年建立了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测度体系,1980年前后进行了改进。他对教育机会成本的测定以美国1972年教育成本的数据为例得出如下三大结论(笔者由此计算出相关项目的比例系数可以供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使用):
1972年,美国“学龄前教育”花费是14亿美元,而母亲放弃的收入为93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母亲放弃的收入与学龄前教育成本的比例系数为6.64(93/14)。
1972年,美国初、中等教育的财政开支是540亿美元,而学生放弃的收入为470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学生中小学阶段放弃的收入与美国初、中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0.87(470/540)。
1972年,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是208亿美元,而学生放弃的收入为278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学生大学阶段放弃的收入与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1.34(278/208)。
我们采用“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定法”,提供了以下数据让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见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见, 一个1982年出生,2003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的教育机会成本为89680元,即9.0万元。
5.引导大学生计算家庭花费的教育投资
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向父母调查家庭用于他本人自出生以来各年度在教育方面的全部支出,不包括生活消费支出。然后再按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换算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水平。
6.引导大学生计算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教育投资额
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将大学阶段的“国家社会的智力投资”“家庭智力投资”和“教育机会成本”进行相加,计算出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再除以大学阶段的计划学时,得出每节课的智力投资额。
7.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以大学四年级即将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为例,在全院开展了“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报告会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至少有五条:一是要求每位学生按上述方法计算出他本人的全部智力投资数额;二是将其中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单独列出,计算出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智力投资成本”;三是计算智力投资回收期和回报率;四是通过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的收获;五是报告形式既要提供纸质报告,又要做出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在全班同学中展示。我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举行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更有意义的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会计02-6班戴鹰同学“从十多年前的学费收据谈起”的报告。她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她至今保留在身边的上小学的三张学费收据(1990年2月9日学费收据14元、1993年9月14日学费收据66元、1994年2月24日学费收据12元)。那是她爸爸所谓的“借据”。一旦孩子不珍惜学习,不好好学习,她爸爸要求她长大后“偿还”父母的教育支出。而戴鹰同学很争气,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她爸爸将“借债”一笔勾销——即将学费收据交给了戴鹰自己留个纪念。
三、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
1.大学生感恩父母更感激国家社会
未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之前,一些学生普遍都认为他完全是靠其父母供养上学的。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对他在教育支出的1.1至1.5倍(如上述张国珍同学国家社会对她的智力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首要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
2.大学生更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节课时
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逃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
3.大学生业务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
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大四的学生还要求亲自查阅数据,这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4.大学生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的价格底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工资水平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智力投资分析”,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未来的“回报额”——年工资。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因此,进行智力投资分析,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
最近,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计算他本人的“智力投资额”,以真情回报父母、国家和社会。
一、“智力投资”的内容
所谓智力投资,是家庭及社会在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不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活消费支出。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智力投资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用于提高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而发生的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从国内外情况看,用于人的教育方面的各项开支包括六大内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支付的教育费用;学生或学生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学生就学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学校固定资产折旧;教育部门享有的免税的价值;学校放弃的出租资产而获得的租金。
在以上六大内容中,我国较注重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第一、二两项是教育的直接成本,也称教育实支成本,是货币的耗费,第五项是间接性教育投资。我国尚未考虑第三项和第六项教育机会成本,也未考虑第四项资本性支出的转移价值。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的时候,结合我国现实,将“智力投资”的内容界定为以下三大类:
1.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
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投资,是国家社会用于学校的教育经费总支出,共有九项内容: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简称“教育事业费”),反映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的教育经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反映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固定资产方面的支出;各部委事业费中支出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反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以上第一至第三项又称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简称“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加上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又组成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
家庭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是指家庭在子女出生后到走向社会就业之前,用于开发子女智力而进行的教育支出,包括给子女购买图书资料、交纳学费和杂费、支付家教辅导费、支付其他特殊(长)培养费等,但不包括子女的各种生活消费。它可按子女成长期的五个阶段计算,即计算学龄前家庭教育投资支出、入读幼儿园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小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中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上大学家庭教育投资支出。
3.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机会成本是指一个人由于上学受教育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所损失的收入,即将放弃的收入看作是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和该生学龄前其母亲放弃的收入两部分。这两种收入我国目前尚未有人研究,而国外对此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美国确定的教育机会成本由以下四项内容组成:学龄前家庭内母亲放弃的收入;初、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其他相关的机会成本,包括宗教教育、军事教育、商业培训、联邦教育项目和公共图书馆等机构的机会成本。
二、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
1.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智力投资环境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598所,2004年发展为1731所,平均每年递增4.2%;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2万人(含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后的扩招人数12.8万人,因为1977年招生27.3万人,1979年招生27.5万人,1980年招后28.1万人),扣除扩招生后为27.4万人,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447.3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3%;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85.6万人,2004年为1333.5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1%;1978年,每万人口中平均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8.9人,2004年为142人,平均每年递增11.2%;1980年高中升学率(即高中毕业生考上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比例)为10.5%(此处未用1977~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招文化大革命停止招考的往年多届高中生毕业人数),2004年为82.5%,平均每年递增长率9.0%。
从以上数据中可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来教育学生: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就高中升学率而言,我们已经入学的大学生中会有87.3%[(82.5%-10.5%)÷82.5%]的学生不能上大学,他们现在都在为就业而辛劳,有的可能在外打工,有的可能在当农民,也有的可能在创业,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职业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
国家财政每年要对各类学校按在校学生数进行教育经费拨款,称“预算内教育经费”或“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由于我国的物价在不断上涨,应将历年的国家拨款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称现值)。一个1982年出生、1984年进幼儿园到2003年22岁大学毕业的学生(仅20年学龄),他在上幼儿园时(1984~1987),国家对幼儿园的生均拨款分别是:8.10元、9.20元、10.90元、13.10,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31.55元、32.02元、35.45元、39.16元;他在上小学时(1988~1993),国家对小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68.29元、81.62元、97.55元、113.04元、131.00元、162.80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167.32元、173.85元、205.14元、225.78元、241.34元、261.48元;他在上中学时(1994~1999),国家对中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450.37元、492.04元、549.24元、1155.36元、1248.3元、1269.3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582.89元、543.81元、560.51元、1147.05元、1249.22元、1288.34元;他在上大学时(2000~2003),国家对大学的生均拨款分别是:9070.62元、8428.15元、8018.00元、7582.34元,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分别是:9169.57元、8460.67元、8113.95元、7582.34元。将22岁毕业的大学生各阶段国家进行的拨款总额进行相加,其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总额为38959.32元,折算为现值是40111.44元。
3.引导学生计算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
以上“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加上生均“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校支出”“校办产业减免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就构成了“国家社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主体。因此,还要将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现值换算为国家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现值。
1991~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累计为37292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累计为20742亿元,计算的换算系数为1.8(37292/20742)。则一个1982年出生,2003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国家社会对他进行的教育投资总额为72200.59元(40111.44×1.8),即7.2万元。
4.引导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机会成本的计算我国尚无公认的成果。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以1949年青年人每周收入为基础计算过学生所放弃的收入得到公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马克·波拉特博士建立了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尤其是马克卢普,他1962年建立了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测度体系,1980年前后进行了改进。他对教育机会成本的测定以美国1972年教育成本的数据为例得出如下三大结论(笔者由此计算出相关项目的比例系数可以供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使用):
1972年,美国“学龄前教育”花费是14亿美元,而母亲放弃的收入为93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母亲放弃的收入与学龄前教育成本的比例系数为6.64(93/14)。
1972年,美国初、中等教育的财政开支是540亿美元,而学生放弃的收入为470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学生中小学阶段放弃的收入与美国初、中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0.87(470/540)。
1972年,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是208亿美元,而学生放弃的收入为278亿美元。笔者由此计算出学生大学阶段放弃的收入与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开支的比例系数为1.34(278/208)。
我们采用“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定法”,提供了以下数据让学生计算教育机会成本(见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见, 一个1982年出生,2003年大学毕业的22岁的学生的教育机会成本为89680元,即9.0万元。
5.引导大学生计算家庭花费的教育投资
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向父母调查家庭用于他本人自出生以来各年度在教育方面的全部支出,不包括生活消费支出。然后再按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换算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水平。
6.引导大学生计算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教育投资额
我们要求每位大学生将大学阶段的“国家社会的智力投资”“家庭智力投资”和“教育机会成本”进行相加,计算出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再除以大学阶段的计划学时,得出每节课的智力投资额。
7.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以大学四年级即将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为例,在全院开展了“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报告会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至少有五条:一是要求每位学生按上述方法计算出他本人的全部智力投资数额;二是将其中大学阶段的智力投资额单独列出,计算出大学阶段每节课的“智力投资成本”;三是计算智力投资回收期和回报率;四是通过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的收获;五是报告形式既要提供纸质报告,又要做出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在全班同学中展示。我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举行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更有意义的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会计02-6班戴鹰同学“从十多年前的学费收据谈起”的报告。她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她至今保留在身边的上小学的三张学费收据(1990年2月9日学费收据14元、1993年9月14日学费收据66元、1994年2月24日学费收据12元)。那是她爸爸所谓的“借据”。一旦孩子不珍惜学习,不好好学习,她爸爸要求她长大后“偿还”父母的教育支出。而戴鹰同学很争气,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她爸爸将“借债”一笔勾销——即将学费收据交给了戴鹰自己留个纪念。
三、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
1.大学生感恩父母更感激国家社会
未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之前,一些学生普遍都认为他完全是靠其父母供养上学的。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对他在教育支出的1.1至1.5倍(如上述张国珍同学国家社会对她的智力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首要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
2.大学生更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节课时
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逃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
3.大学生业务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
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大四的学生还要求亲自查阅数据,这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4.大学生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的价格底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工资水平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智力投资分析”,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未来的“回报额”——年工资。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因此,进行智力投资分析,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