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南溪聊天,你会不由自主被他带入到一种情境,饱满的激情、沙哑低沉却高昂的声线,时时来一句网络流行用语,说是插科打诨也好能言善侃也罢,总有笑声穿插其间。激情四溢的他让你感觉不到身份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地位的悬殊,仿佛久违的老朋友。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摇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骄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 《沧海一声笑》
南溪说,他最欣赏两个人,一个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令狐冲,一个则是迷踪拳大师霍元甲,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采众家而又不陷入任何一门一派之囹圄,而是思悟之后韬奋不辍终成自家独门一技,笑傲江湖。
他带着自己专属的红酒,与大家分享。一眼就看见他设计的酒标,一个典型的“南氏晕点”如罂粟花般神秘的绽放。醇艳的液体让他聊得兴致高昂,在喧闹的餐厅,他侃侃而谈,声音洪亮、笑声爽朗,连邻桌的哄闹都压不住他的气场。从西方到中国,从自己儿时的多动调皮不驯到旅居海外的惆怅迷茫探索,从如何走上绘画之路到如今独创自己的艺术语言——“南氏晕点”“南氏笔路”,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与水墨相关的画卷,从南溪“水墨江湖”,体验他潇洒的“沧海一声笑”。
故乡那条“南溪”河
我的家乡坐落在浙江永康市市区旁边的小村庄。在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山水环绕,1960年,我就出生在这里。从苍茫的括苍山山脉发源而来两条溪流,一南一北把村子包围起来。村民们把村子北边的溪流叫北溪,南边的叫南溪。虽是同源,可是北溪流经沙土,河水浑浊;而南溪则流经石滩,清澈明净。幼年时期,母亲背着我在南溪附近农作,我在南溪石滩边、水草处甚至坟堆旁攀爬玩耍;我在南溪里游泳摸鱼帮母亲打猪草,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可以说,是南溪孕育我长大,我的思想、我的激情、我所有的一切都从南溪发源,南溪是形成我灵魂、勇气以及未来人生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练习场。它就像是我的根,我的血脉,深入骨髓,此生难断。纵然如今身处都市僻静之所,作画之时,我依然常常怀念南溪,南溪边上的山峦草丛,南溪里自在游耍的鱼蟹。至今,我做的梦还是在南溪边上的梦。用“南溪”为笔名,乃寄情于此。
“多动症”的童年
儿时的我顽劣异常,活泼好动远远超过同龄孩子。父母虽然是农民,但是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在学校,我不是老师喜欢的乖学生。我精力旺盛,喜欢表演,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我讨厌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模式,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提问,而老师却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好”学生。我讨厌死记硬背课文,喜欢有想象力的,有创造性的课堂和考试。印象中我考试惟一一次拿第一的是开卷考试,大多数人不会发挥,我却如鱼得水,40多个同学只有三个考试及格。我清楚记得是分析《铁人王进喜》。另一次是在中学的图画课,老师带我们第一次去郊外写生,我的作业得到第一名80分,那时起我感觉自己可能在绘画这方面有点创造天赋。
在学校的日子,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来一位上课活泼喜欢我的老师,可是一直没有。那时,父亲和母亲才是我真正的老师,虽然他们仅仅是那千千万万朴素善良智慧的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却用他们的朴实无华、勤劳、豁达和助人为乐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父亲少时读过几年书,博闻强识,无论是东周列国故事还是许多儒家名典,他都能背出来其中很多名言典故。纵然乡间农活几多辛苦,可劳作间隙,他却喜欢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中的故事讲给乡邻和我们兄弟姐妹听,让大家学到了知识也得到快乐。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慈祥的女性,用她的坚韧和豁达影响着我,每次老师叫母亲到学校批评我的调皮和不用功,母亲总是好脾气的聆听,但是回家从不责罚于我,而是耐心开导。母亲懂得我并不是“坏”孩子,并不是不努力。母亲是那个有着约500户农家的村庄里惟一上过学堂的女子,虽然不曾学过作画,却聪慧敏捷、心灵手巧,村邻乡里阿婆姨娘总是来请她画线描底稿,然后拿回家去照着样子用丝线绣出美丽的头巾肚兜手帕图案。如果说,要给我的绘画找一个启蒙老师的话,那就是我的母亲。
追逐梦想的旅程
解放前我的爷爷有一条船,因爷爷诚信,深得钱庄、药行、南货商行信任,因此他的船专运银钞、鹿茸等贵重物品,生意繁忙。父亲是爷爷的船工,在永康和杭州的往返中见多识广,回来后,父亲都会将当年旅途中的见闻趣事讲与我们听,这让我从小就萌发了长大后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梦想。1973年,13岁的我初中毕业辍学回家,在文革的艰难岁月,全家人吃穿倍感困难,我跟着父亲学习种菜然后进城卖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陪伴我的只有那条潺潺向前的南溪,我的梦想随着南溪流淌而飘远,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1978年,我参军到了江西井冈山下赣江边的一支部队服役。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学雷锋,表现好,争取早日入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这些以及一直到后来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都成为我今天创作的源泉。
那时我的军贴是每个月7块钱,很多战友用钱买吃的喝的用掉了,也有人邮寄回家补贴家用。而我想画画,我希望将来自己在离开部队以后能有一门手艺,我重拾孩时的兴趣,用每个月的军贴买来画画书籍、笔墨和宣纸,自己慢慢练习,先从临摹开始,渐渐地,我的画得到战友和连长的肯定,连长见我这么爱画画,把我调去当厂房管理员,这个岗位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作画。半年后,连队里一个老师傅看我画得好,带我去认识师里的文化干事,他是老师傅的战友。师里每年从各个团队选拔画画不错的优秀战士集中在一起培训,我被推荐去学习。全师被选去的有10人左右,其它人很放松不在意,而我勤奋努力,师里需要留一个会画画的士兵去宣传科从事画幻灯片放电影的工作,我如愿以偿被留下来到师政治部工作,成为文艺兵,这是我人生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这期间,我遇到了我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曾任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再后来,北京基建工程兵司令部需要一个放映员,我被选中调到北京,那是我人生跨出又一非常重要的一步。此后,我陆续认识了中国美术界另外两位重要画家——中央美院教授贾又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我与三位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国画界很有影响的权威人物亦师亦友,无论做人,还是艺术追求,深受影响。1985年,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三年后转业,成为一名北京人。1990年,我辞去公职,正式开始了我的水墨画艺术创作漫漫求索之路。
心中一个令狐冲
南溪说,对于放弃铁饭碗毅然奔向自己热爱的艺术道路,他从未曾后悔过,哪怕是在之后很长一段迷茫徘徊、举步维艰的日子,他也从未放弃过钻研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精髓。
可以居无定所,可以素食果腹也可以孤独的迷惘,却不能没有顽强的执着并且永远保持着对梦想的激情和创作时内心的宁静。
金庸先生笔下的令狐冲被评为“金庸笔下人物之最,其性格的可爱处,是比杨过多了几分随意,比韦小宝多了几分气派,比乔峰多了几分潇洒”“他开朗随和,喜欢交友,而且不论贫贱富贵正邪,健谈、诙谐,有性情……”他不是传统中的正气凛然大英雄,也没传统男一号的英俊倜傥,却不能不让人钦佩喜爱。与南溪聊天,你会不由自主被他带入到一种情境,饱满的激情、沙哑低沉却高昂的声线,时时来一句网络流行用语,说是插科打诨也好能言善侃也罢,总有笑声穿插其间。激情四溢的他让你感觉不到身份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地位的悬殊,仿佛久违的老朋友。令狐冲说:“众位朋友,令狐冲和各位初见,须当共饮结交。咱们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杯酒,算咱们好朋友大伙儿一齐喝了。”南溪说:“你们觉得这红酒好喝吗?好喝我一人送你们一瓶,签名?没问题,小事一桩,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
令狐冲不算热衷于获得绝世武功之人,然而机缘际会却让他获得盖世神功;南溪不算爱看书之人,却常常能从某个常人忽视之处顿悟,他未曾从武侠小说中去研究令狐冲,却有着与令狐冲一样独特的视角。他从书中翩然掠过,却悟出了自己需要的独门“武功秘技”。他说:“聪明的画家需要学习一些大师的绘画方法,需要去百草遍尝,但是却不能在别人的成就中沦陷了自我,进入他人之长的囹圄而无法自拔。在汲取百家之长的营养中还需要把握一个度,少一分就无法领悟真正精髓为己所用,多一分则只会复制某人而无法再找回自我。”南溪解读了令狐冲和霍元甲成功的密码,不管这些密码是否完善,却独一无二,也成为引领他在水墨江湖中取得艺术成就的诀窍,理解、汲取、顿悟,然后融会贯通。
在情感上,南溪和令狐冲一样有一个对他追梦半生影响久远之人。这个人,就是英国女孩苏珊•克劳夫特。1988年,转业到北京的他认识了时任英国援华英语专家苏珊,这位来自于英国贵族家庭的年轻女孩,一头金褐色的卷发,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笑起来深深的酒窝仿佛英格兰的明媚阳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红娘,1年后,他们结婚了。1989年的风波,英国撤回援华专家及使馆工作人员后,留下的两个人,除了使馆值班人员,另一个便是苏珊。因为南溪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苏珊理解丈夫的心意,决定留下。
不久,他们回到浙江永康的老家,在南溪旁一间旧房里补办了一场农村风俗的婚礼,热闹而幸福。也是这一次,苏珊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中国婆婆,他们非常投缘。不久,南溪母亲随他们回北京。此后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去上海,南溪母亲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南溪回忆道:“我太太说婆婆是最好的婆婆,从不乱发话,是最智慧的母亲,婆媳相处近六年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她很爱我母亲,1995年我们去香港那年母亲病逝。当时,我太太说,她去逝后,很希望她的骨灰能下葬到我母亲墓边。“
有统计资料说,80年代中国涉外婚姻大多是中国女孩嫁出去,而男孩娶外籍女孩特别是纯欧洲人为妻,只是百分之十,南溪便是其中一例。婚姻对南溪的艺术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珊全力支持他去英国、法国拓展艺术视野。那个年代不像今天,出国很不容易,那个时候门票路费也不便宜,她宁愿不买东西也一定要陪着他参观博物馆与美术馆。这段时间的考察,奠定了南溪改革中国水墨画的决心。“我能结识我太太是很大的运气,我非常感谢她,”南溪深情回忆道。
业界点评之——南溪
赵南溪近期所画“墨点系列”,已由他早年追寻传统山水境界转向了探求当代水墨话语之境。南溪多年国内外二地的生活方式与大文化的背景造就了他的艺术体验所形成的独特的水墨语境。如果说南溪以二十几年所探索的山水笔墨结构为他架构了以笔墨符号的秩序性来传达他对当代文化的体验与认识,不如说他仍是一位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追寻者。
—— 田黎明
整体看来,南溪越来越突出了探索性和试验性。
所谓试验,便意味着干一点别人未干的事,闯一下别人尚未涉足的领域,这比做“中国的毕加索”,当“中国的马蒂斯”之类,固然更刺激更有魅力,但也面临了更大风险。南溪正走在不知是不是路的路上。
对于南溪的新试验,有人不以为然,我却渐生兴趣,因为我感觉其中有尚不明晰的发展可能。
—— 刘戏纯
蒙德里安就曾把最复杂的外部世界简化或抽象化为最简单的绘画因素。而南溪则是在水墨的最基本构成元素中看到了“点”的价值,从一个“墨点”中看到了构成水墨的全部因素。也正是从“点”出发,南溪把他的水墨探索推进到纯粹的语言状态。
这种艺术本体意义上的建构,是任何一门艺术演进必然要抵达的至高境界。
——贾方舟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摇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骄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 《沧海一声笑》
南溪说,他最欣赏两个人,一个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令狐冲,一个则是迷踪拳大师霍元甲,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采众家而又不陷入任何一门一派之囹圄,而是思悟之后韬奋不辍终成自家独门一技,笑傲江湖。
他带着自己专属的红酒,与大家分享。一眼就看见他设计的酒标,一个典型的“南氏晕点”如罂粟花般神秘的绽放。醇艳的液体让他聊得兴致高昂,在喧闹的餐厅,他侃侃而谈,声音洪亮、笑声爽朗,连邻桌的哄闹都压不住他的气场。从西方到中国,从自己儿时的多动调皮不驯到旅居海外的惆怅迷茫探索,从如何走上绘画之路到如今独创自己的艺术语言——“南氏晕点”“南氏笔路”,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与水墨相关的画卷,从南溪“水墨江湖”,体验他潇洒的“沧海一声笑”。
故乡那条“南溪”河
我的家乡坐落在浙江永康市市区旁边的小村庄。在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山水环绕,1960年,我就出生在这里。从苍茫的括苍山山脉发源而来两条溪流,一南一北把村子包围起来。村民们把村子北边的溪流叫北溪,南边的叫南溪。虽是同源,可是北溪流经沙土,河水浑浊;而南溪则流经石滩,清澈明净。幼年时期,母亲背着我在南溪附近农作,我在南溪石滩边、水草处甚至坟堆旁攀爬玩耍;我在南溪里游泳摸鱼帮母亲打猪草,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可以说,是南溪孕育我长大,我的思想、我的激情、我所有的一切都从南溪发源,南溪是形成我灵魂、勇气以及未来人生生存能力最重要的练习场。它就像是我的根,我的血脉,深入骨髓,此生难断。纵然如今身处都市僻静之所,作画之时,我依然常常怀念南溪,南溪边上的山峦草丛,南溪里自在游耍的鱼蟹。至今,我做的梦还是在南溪边上的梦。用“南溪”为笔名,乃寄情于此。
“多动症”的童年
儿时的我顽劣异常,活泼好动远远超过同龄孩子。父母虽然是农民,但是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在学校,我不是老师喜欢的乖学生。我精力旺盛,喜欢表演,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我讨厌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模式,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提问,而老师却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好”学生。我讨厌死记硬背课文,喜欢有想象力的,有创造性的课堂和考试。印象中我考试惟一一次拿第一的是开卷考试,大多数人不会发挥,我却如鱼得水,40多个同学只有三个考试及格。我清楚记得是分析《铁人王进喜》。另一次是在中学的图画课,老师带我们第一次去郊外写生,我的作业得到第一名80分,那时起我感觉自己可能在绘画这方面有点创造天赋。
在学校的日子,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来一位上课活泼喜欢我的老师,可是一直没有。那时,父亲和母亲才是我真正的老师,虽然他们仅仅是那千千万万朴素善良智慧的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却用他们的朴实无华、勤劳、豁达和助人为乐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父亲少时读过几年书,博闻强识,无论是东周列国故事还是许多儒家名典,他都能背出来其中很多名言典故。纵然乡间农活几多辛苦,可劳作间隙,他却喜欢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中的故事讲给乡邻和我们兄弟姐妹听,让大家学到了知识也得到快乐。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慈祥的女性,用她的坚韧和豁达影响着我,每次老师叫母亲到学校批评我的调皮和不用功,母亲总是好脾气的聆听,但是回家从不责罚于我,而是耐心开导。母亲懂得我并不是“坏”孩子,并不是不努力。母亲是那个有着约500户农家的村庄里惟一上过学堂的女子,虽然不曾学过作画,却聪慧敏捷、心灵手巧,村邻乡里阿婆姨娘总是来请她画线描底稿,然后拿回家去照着样子用丝线绣出美丽的头巾肚兜手帕图案。如果说,要给我的绘画找一个启蒙老师的话,那就是我的母亲。
追逐梦想的旅程
解放前我的爷爷有一条船,因爷爷诚信,深得钱庄、药行、南货商行信任,因此他的船专运银钞、鹿茸等贵重物品,生意繁忙。父亲是爷爷的船工,在永康和杭州的往返中见多识广,回来后,父亲都会将当年旅途中的见闻趣事讲与我们听,这让我从小就萌发了长大后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梦想。1973年,13岁的我初中毕业辍学回家,在文革的艰难岁月,全家人吃穿倍感困难,我跟着父亲学习种菜然后进城卖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陪伴我的只有那条潺潺向前的南溪,我的梦想随着南溪流淌而飘远,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1978年,我参军到了江西井冈山下赣江边的一支部队服役。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学雷锋,表现好,争取早日入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这些以及一直到后来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都成为我今天创作的源泉。
那时我的军贴是每个月7块钱,很多战友用钱买吃的喝的用掉了,也有人邮寄回家补贴家用。而我想画画,我希望将来自己在离开部队以后能有一门手艺,我重拾孩时的兴趣,用每个月的军贴买来画画书籍、笔墨和宣纸,自己慢慢练习,先从临摹开始,渐渐地,我的画得到战友和连长的肯定,连长见我这么爱画画,把我调去当厂房管理员,这个岗位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作画。半年后,连队里一个老师傅看我画得好,带我去认识师里的文化干事,他是老师傅的战友。师里每年从各个团队选拔画画不错的优秀战士集中在一起培训,我被推荐去学习。全师被选去的有10人左右,其它人很放松不在意,而我勤奋努力,师里需要留一个会画画的士兵去宣传科从事画幻灯片放电影的工作,我如愿以偿被留下来到师政治部工作,成为文艺兵,这是我人生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这期间,我遇到了我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曾任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再后来,北京基建工程兵司令部需要一个放映员,我被选中调到北京,那是我人生跨出又一非常重要的一步。此后,我陆续认识了中国美术界另外两位重要画家——中央美院教授贾又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我与三位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国画界很有影响的权威人物亦师亦友,无论做人,还是艺术追求,深受影响。1985年,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三年后转业,成为一名北京人。1990年,我辞去公职,正式开始了我的水墨画艺术创作漫漫求索之路。
心中一个令狐冲
南溪说,对于放弃铁饭碗毅然奔向自己热爱的艺术道路,他从未曾后悔过,哪怕是在之后很长一段迷茫徘徊、举步维艰的日子,他也从未放弃过钻研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精髓。
可以居无定所,可以素食果腹也可以孤独的迷惘,却不能没有顽强的执着并且永远保持着对梦想的激情和创作时内心的宁静。
金庸先生笔下的令狐冲被评为“金庸笔下人物之最,其性格的可爱处,是比杨过多了几分随意,比韦小宝多了几分气派,比乔峰多了几分潇洒”“他开朗随和,喜欢交友,而且不论贫贱富贵正邪,健谈、诙谐,有性情……”他不是传统中的正气凛然大英雄,也没传统男一号的英俊倜傥,却不能不让人钦佩喜爱。与南溪聊天,你会不由自主被他带入到一种情境,饱满的激情、沙哑低沉却高昂的声线,时时来一句网络流行用语,说是插科打诨也好能言善侃也罢,总有笑声穿插其间。激情四溢的他让你感觉不到身份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地位的悬殊,仿佛久违的老朋友。令狐冲说:“众位朋友,令狐冲和各位初见,须当共饮结交。咱们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杯酒,算咱们好朋友大伙儿一齐喝了。”南溪说:“你们觉得这红酒好喝吗?好喝我一人送你们一瓶,签名?没问题,小事一桩,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
令狐冲不算热衷于获得绝世武功之人,然而机缘际会却让他获得盖世神功;南溪不算爱看书之人,却常常能从某个常人忽视之处顿悟,他未曾从武侠小说中去研究令狐冲,却有着与令狐冲一样独特的视角。他从书中翩然掠过,却悟出了自己需要的独门“武功秘技”。他说:“聪明的画家需要学习一些大师的绘画方法,需要去百草遍尝,但是却不能在别人的成就中沦陷了自我,进入他人之长的囹圄而无法自拔。在汲取百家之长的营养中还需要把握一个度,少一分就无法领悟真正精髓为己所用,多一分则只会复制某人而无法再找回自我。”南溪解读了令狐冲和霍元甲成功的密码,不管这些密码是否完善,却独一无二,也成为引领他在水墨江湖中取得艺术成就的诀窍,理解、汲取、顿悟,然后融会贯通。
在情感上,南溪和令狐冲一样有一个对他追梦半生影响久远之人。这个人,就是英国女孩苏珊•克劳夫特。1988年,转业到北京的他认识了时任英国援华英语专家苏珊,这位来自于英国贵族家庭的年轻女孩,一头金褐色的卷发,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笑起来深深的酒窝仿佛英格兰的明媚阳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红娘,1年后,他们结婚了。1989年的风波,英国撤回援华专家及使馆工作人员后,留下的两个人,除了使馆值班人员,另一个便是苏珊。因为南溪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苏珊理解丈夫的心意,决定留下。
不久,他们回到浙江永康的老家,在南溪旁一间旧房里补办了一场农村风俗的婚礼,热闹而幸福。也是这一次,苏珊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中国婆婆,他们非常投缘。不久,南溪母亲随他们回北京。此后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去上海,南溪母亲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南溪回忆道:“我太太说婆婆是最好的婆婆,从不乱发话,是最智慧的母亲,婆媳相处近六年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她很爱我母亲,1995年我们去香港那年母亲病逝。当时,我太太说,她去逝后,很希望她的骨灰能下葬到我母亲墓边。“
有统计资料说,80年代中国涉外婚姻大多是中国女孩嫁出去,而男孩娶外籍女孩特别是纯欧洲人为妻,只是百分之十,南溪便是其中一例。婚姻对南溪的艺术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珊全力支持他去英国、法国拓展艺术视野。那个年代不像今天,出国很不容易,那个时候门票路费也不便宜,她宁愿不买东西也一定要陪着他参观博物馆与美术馆。这段时间的考察,奠定了南溪改革中国水墨画的决心。“我能结识我太太是很大的运气,我非常感谢她,”南溪深情回忆道。
业界点评之——南溪
赵南溪近期所画“墨点系列”,已由他早年追寻传统山水境界转向了探求当代水墨话语之境。南溪多年国内外二地的生活方式与大文化的背景造就了他的艺术体验所形成的独特的水墨语境。如果说南溪以二十几年所探索的山水笔墨结构为他架构了以笔墨符号的秩序性来传达他对当代文化的体验与认识,不如说他仍是一位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追寻者。
—— 田黎明
整体看来,南溪越来越突出了探索性和试验性。
所谓试验,便意味着干一点别人未干的事,闯一下别人尚未涉足的领域,这比做“中国的毕加索”,当“中国的马蒂斯”之类,固然更刺激更有魅力,但也面临了更大风险。南溪正走在不知是不是路的路上。
对于南溪的新试验,有人不以为然,我却渐生兴趣,因为我感觉其中有尚不明晰的发展可能。
—— 刘戏纯
蒙德里安就曾把最复杂的外部世界简化或抽象化为最简单的绘画因素。而南溪则是在水墨的最基本构成元素中看到了“点”的价值,从一个“墨点”中看到了构成水墨的全部因素。也正是从“点”出发,南溪把他的水墨探索推进到纯粹的语言状态。
这种艺术本体意义上的建构,是任何一门艺术演进必然要抵达的至高境界。
——贾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