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晕点都有南溪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南溪约好周末下午6点在他位于北京宋庄的工作室做采访,却在路途上耽搁了近一个多小时。期间,他打了三四个电话给陪我同行的谢小姐,关心我们是否迷路,并执意邀请我们先吃饭再访问。“民以食为天,不吃饱就工作可不行”,他在电话那头说。让我未见其人之先,却已为其绅士之举所感。
   通常,大众对于中青年“画家”的印象无非是“个性不羁”,或者“性格内敛不善言辞而将所有激情倾注于艺术作品可能亦痴亦狂”等定式思维,我也不例外。等到见到南溪,他的“正常”让我觉得采访的似乎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大哥,平易近人无距离感,弯笑的眼眉和深邃的酒窝显得喜感而略带福态,声音洪亮充满激情,你能分明感到一丝古代豪侠的气度。
  待等填饱一路以来辘辘之饥肠,方才开始坐下访谈。
  
  刘骁纯先生看到你设计的红酒酒标上那一“点”后说:“南溪攻点20年,到这时,‘南氏晕点’才算点血成形。”这小小的“点”与传统水墨的技法有何异同,你为何单单选择“点”作为长期研究对象?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我们常人看来,“无”和“一”代表了最小的计量单位,可是从哲学的角度,它却包含所有一切。我正是追求通过一“点”,来表达很多不同的层次,包括墨和色彩的层次,通过这一点或无数个点,传达无限的韵味。
  
  怎么想到将传统水墨画与数码和3D这样的现代科技结合,灵感来源于哪里?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停滞期,或者说到了一个寻求传统艺术如何与历史前进步伐相协调的探索期。多年来我不断汲取、参悟中国传统水墨,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作,去挖掘水墨的艺术精神,发展新的水墨语言。
  
  现在,“南氏晕点”和“南氏笔路”已经成为你标志性的艺术语言,你如何看待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艺术语言就是艺术成熟悉的标志,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创作出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比如看一本小说,你可以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就能清楚的分辨这是哪位作家的作品,巴金的、钱钟书的还是沈从文的。再比如你不用看电视画面,仅仅听声音就知道这是赵忠祥的声音。这些具有无法混淆的标志性的艺术特征,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我看到了大量红色基调的作品,为什么会用红色表现?你最钟爱的颜色是什么?
  红色、粉红色都代表激情,我经历过那个红色的年代,我的军旅生涯甚至比《激情燃烧的岁月》还要精彩。我的人生有两个影响我最深的点,一个就是故乡的“南溪”,孕育了我的精神灵魂和勇气,另一个就是在部队从军的岁月,锻炼了我的行事风格,让我知道秩序、懂得信誉。我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毛主席、五角星、钢铁战士、青春女兵等形象,就是我对那段时光的怀念。那种军队的荣誉、战士的筋骨豪情、女兵的阳光、纯洁、简单原始的美丽,都是我记忆中抹不去的亮色,我最爱的颜色就是红色。
  
  在你的艺术生涯中,对你影响深刻的人是谁?西方的哪个画家或者流派是你所喜爱的?
  古代的水墨大家,影响我的是范宽和米芾父子;中国现当代在世的水墨画家,我敬重田黎明、贾又福和刘骁纯。西方的画家,我喜欢的有毕加索、达利和马蒂斯。我佩服毕加索的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画家;我特别欣赏达利的那种梦境般的、情感丰富的对艺术的疯狂劲;而马蒂斯的鲜明的、大胆的用色,也是我值得借鉴的。他们都很了不起。
  
  请介绍一下你的创作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或者你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哪些?
  1985-1990年,是边学习边创作边创新的时期,技法上穿插传统水墨的皴点,主要作品有《五台山》、《风亦城》、《西石沟》、《长城》等。
  1991-1999年,是将山水作几何化处理的成熟期,这时期将斧劈皴、折带皴、豆瓣皴等技法混用,渐渐地画面的皴点越来越均衡,还用了山水画的积墨法,层层积染、积点、积皴,这时期作品画面看上去很浑厚。主要作品有《吾之山石》、《晖》、《城》、《聚》、《腾》等;
  2000-2004年,受到数码技术的冲击,从电脑软件中得到启发,使用Photoshop软件将图像分离转化成水墨作品,掺合了积墨法与泼墨法和破墨法。这期间我在中国水墨画上的主要作用是将数码软件的科学技术较成功地转变为水墨图像,“南氏笔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主要作品为《何处是我家》、《家》、《迷茫》、《大哥》等
  2005年,是我运用Photoshop分离法与网点法交汇的时期,在许多幅作品的实验过程中,有不少灵光闪烁的水墨效果展现,我捕捉住了。并一步一步、一块一块深入尝试,耐心研究,“南氏晕点‘就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也为我2006年一整年几个系列作品出现作了基础的辅垫。
  2006-2007年,这一年半时间中我集中了所有精力,去掉许多杂事,专心地去创作,可以说这一年半的时间我的艺术走到了相对的深度,也才能得到贾方舟和刘骁纯、吕品田、田黎明、李津等师辈同仁们的肯定。
  2008年后,我成功地将“诡异3D“引入绘画,并将印刷网点用原色印出复色的原理引入绘画。
  
  无论西方的教堂,还是东方的石窟,我们经常能从这些建筑和绘画里看到宗教的元素,请问你有宗教信仰吗?你的创作有没有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
  我信佛,如果经过一座寺庙,我会进去拜拜,但是我不为祈求名利而去拜佛,而仅仅是简单的心灵皈依。我推崇佛教的原始、本真的理论思想,是“大智”、“大悲”,而不是被政治和权利利用之后的理论。
  人的本性是难以克服的,就好比假设我坐飞机,飞机忽上忽下的时候,我会本能的在心里祈求佛祖保佑,事后我会觉得自己还是“假了”,需要祈求平安才念佛。没有办法,这是我的本能反应,但是平时,我会想去做一个善良的慈悲为怀的人,而不愿意因为一己之利而去拜佛。
  
  从你的作品《何处是我家》、《迷茫》中,我们看到了一只站在城市这座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老虎,传达出现今社会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讯息。我可否这样理解,你其实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生态意识的画家?你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你如何理解艺术家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在创作这些画之前,我就是一个愿意倡导和响应环保的人。创作这些画的时候,我客居在香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情绪上有对前途事业的迷茫,而当时也正好是大家倡导保护濒危珍惜动物,所以,我选取了珍稀动物之一的老虎作为主角,将那个时期对生命生存的状态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我希望大家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些画,这里有生命的追问,有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思索,也有对人与自然与其它物种能够和谐共处的愿景。
  我认为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身处这个社会,就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好我们的环境。
  
  你如何看待艺术的商业宣传?
  我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商业的推广和宣传为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和促进它发展的活力。但就个人而言,我希望在宣传方面,慢慢的一步一步来。很多艺术家年轻时很优秀,画的非常好,但是忙于商业金钱运作,而荒芜了对画作的深入提高。艺术创作的状态很重要,必须深入、不畏惧枯燥和乏味,需要潜心静心去回归到作品的创作中来,来不得半点虚与委蛇或者虚构浮夸,不然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我认为作为一个画家,艺术作品才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你除了作画,还有什么其它爱好?
  我喜欢喝红酒,红酒能给我的创作注入活力和激情。
  
  假设你不是画家,你愿意做什么?
  假设我不是画家,我还是希望可以当画家。
  
  简单介绍一下,你在下一个艺术阶段有什么计划?
  我希望下一个阶段再下一个阶段我一直不停的追求一个再一个的艺术创作高度。目前正在筹备的事情有8月15号的一个学术辩论会,由当代艺术评论家刘骁纯先生和鲁虹先生就“南溪将诡异3D引入水墨”这一命题展开辩论,研究这样做有没有意义?意义有多大?8月26日由刘骁纯先生主持的一个由二十多岁艺术评论家参与的研讨会;9月4日在北京贵点艺术空间正式举行我的个人作品展。届时欢迎光临。
  
  
  写在之后
  
   现在,南溪还是一个幸福的父亲,大女儿王溪诗在英国一所名牌大学攻读美术史与语言学,对艺术史及当代艺术很有天份。南溪自豪地笑言:“前年她就带我在伦敦参观了英国当代美术馆等。而馆内所展出的许多大牌当代艺术家,她了解与解释得很清晰。这对我的当代艺术“既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的观念起到关键作用。
   今年6月,南溪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展览,展览上演播了短电影“南溪的一天”,就由小女儿王露溪摄像与剪辑。展演时赢得了许多同行的赞许。她在电影学方面很有天份,高中还未毕业,拍摄制作的短片已在香港取得了好几个第一的奖项。她将去英国一所名牌大学就读电影剪辑与电影管理。9月,南溪在北京的个人展览上,将要演播的好几部短片,也曾在她帮助下完成。
  
其他文献
在这个季节打开酒店的窗子看阳澄湖真有点“虚度光阴的美好”了,此季的阳澄半岛,鸟语花香、碧草接天,宛如画境,不能说它是一年中风景最美丽的时节,却能说它实在是一个太美丽的时节。  每年蟹秋的时候,我们家都会收到一个远房亲戚寄来的阳澄湖大闸蟹。承他美意,我们全家虽然及不上清代的吃蟹名士袁枚、李渔、朱彝尊那样“持鳌餐菊,把酒临风”的疏狂姿态,也能过上一把薛宝钗所说“堆盘色相喜先尝”的吃客瘾。蟹越鲜,越是叫
期刊
【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作品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等。     1966年的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历史中的一道伤口。在那一年的8月2日,毛泽东贴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他八次登上天安门,接见了1300万人次的红卫兵。从此拉开了十年文化
期刊
Peter Löscher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57年生于奥地利,先后在维也纳大学、香港大学和美国哈佛商学院攻读经济学。曾担任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主席、总裁及首席执行官。2006年起,出任默克集团全球人类保健部总裁。2007年7月开始担任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你记得你第一次担任“领导角色”是什么时候吗?  记得,我是高中和大学排球队的队长。     这
期刊
【白桦】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孔雀》、《山涧铃响马帮来》、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苦恋》、话剧《曙光》等。  我自幼酷爱诵读中华民族英烈们所给我们遗留的诗文,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秋瑾……也酷爱诵读他们的同代人或后人关于他们的记述。只要有可能,我都要去探访他们的故居、墓地和留有他们血迹及深深脚印的土地。我以为和他们相关连的风物倍加亲切,虽然每一次都有一种悲愤苍凉的思绪久久不
期刊
【刘文进】辽宁营口人,知名画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从事电影工作和电影美学理论著述、编剧等。 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曾有多部专业著作及画集问世。    重具象还是重意象,这是东、西方艺术及其美学思想两大分支的主要区别。黑格尔称东方艺术为“象征”艺术。这象征的词义虽失之狭窄,却深刻、准确地把握了东方艺术基本特征——意象性。  意象性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灵。但在现代国人(
期刊
【周加华】知名画家,《首席ELITE》杂志艺术顾问,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生活记事》、画册《周加华作品集》、《我的图画故事》等。    我认识孙信一先生是在多年前好友张森先生的家中,他,个子不高,敦厚而机灵,他日常生活在三个城市:巴黎、东京、上海,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许是这位仁兄有着见多识广的超凡经验,加上敏锐的的思辨,又有着善于陈词雄辩的个性,于是将他满腹
期刊
十年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洋风”扑面,但你所担纲的清华坊却独树一帜开始回归传统。  当时我们处在一片假欧陆风情的建筑环境里,有些不伦不类。我经常在想,既然我们身处的土地上繁衍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那么我们的建筑就一定要表达我们自己的精神诉求,而不是别人的。当时欧陆风盛行,连名字都是西式的,这让人很奇怪,这是别人的文化,不是我们的。  中国人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街坊、大院这
期刊
【王小慧】旅德艺术家,二十年前赴  德国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生活在慕尼黑和上海。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艺术展。出版过约四十部摄影集和书籍,包括《我的视觉日记》,再版三十余次。获德国政府“德中友谊奖”、瑞士圣莫瑞兹大师艺术节“明星艺术家”等奖项  我在世界上游历多年,在德国生活了23年,认识了无数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当中又有许多特别的、传奇性的人物成了我的朋友。  比如被称为世界两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
期刊
一个成功的设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让大众看得懂,这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一直坚持在思考中设计,这样才有冲击视觉、同时撼动心灵的作品出来。     —— 靳埭强     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1957年定居香港。先为学徒,后做裁缝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成为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中国数一数二的平面设计专才。其作品被德国、丹麦、
期刊
Franco Jacassi证实了嗜好也可成为一门生意,他凭着自己在收藏与艺术上的经验,将其融入于Fashion当中,并开始了这间以"古董时装"为主的Vintage Delirium.  在Vintage Delirium内,目光所及的地方都看到一连串来自上世纪的名牌潮物。由19世纪到80年代的名流时装设计布料,20到30年代Chanel、Vionnet、Callot Soeurs的服饰,50到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