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心理健康能有效促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需求,通过教育,使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高,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心理健康能有效促进、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长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陷入误区。一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品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思想政治,过高估计思想政治的功能,往往使思想政治陷入尴尬的境地。现实中,大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单靠思想政治发挥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心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效果
“人们越来越远离精神生活,越来越远离崇高,越来越迷恋于物质生活和感官生活,使人们普遍生活在空洞、孤独和焦虑之中” [2]。这虽不完全由教育引起,却与教育有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有心理上的需求。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心理限制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思想政治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反思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死板的课程教育把学生行为和兴趣全部纳入一个模具中,个性发挥、能力展示,往往成了一句空话。现行教育,使许多学生赢得了分数,但输掉了人。学生拒绝思想政治、轻视思想政治的表现在所难免。立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人”是教育的核心。
(三)心理决定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的态度
知、情、意的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说教。以为只要学生记住的道理,就一定会去做。但实际上,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并不简单地与个人所能说出来的道理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可能养成一种言行不一致的不良风气。同时,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同样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和培养,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必然会有助于认识的真正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情感态度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人生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好强和对抗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理解和信任。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投入,使受教育者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在对待思想政治的态度上,许多学生心里认为思想政治是学校强加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用心育人,以德唤心
(一)同心结合,心神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践行道德,使学生自觉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1]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由外到里,由硬行教育向软性教育的转变。硬性教育是指正面直接教育,即通过课堂讲授、报告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软性教育是一种间接教育,即通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一定载体之中,将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学生。硬性教育一般思想明晰,内容集中,教育者主动性较强。因此,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硬性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识,在软性教育中锻炼和培养自己健康的品德。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不是外在强加,而是师生双方互动中由学生自主内在生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更应注意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因为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认识深化,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其目的是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学生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因此,必须动态、双向地开展教学。
(二)以心换心 以心促心
思想政治是一种直面人的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要以情感的培养和素质的训练为主,知识教授为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情感的投入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跛脚的教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激素”,在教育中,情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双方达到情感的交往和认同,才能避免口服心不服的现象,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情由境生 情由境长
情境式教学模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情感的激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幽默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夸美纽斯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苦劳,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环境下统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对思想政治是否喜欢,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注重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寓教于乐,以情生情,以情明理,以情促行。在情境中教学,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境的和谐,增强学生的悟性,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这点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用心服务,这种服务的重点应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研究些心理知识,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突出的问题,要早发现、多研究,防患于未然,出了问题,要用心沟通,晓之以理,使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健康同步,真正体现精神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78.
[2]罗格.梅 罗格.梅文集[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19.
[3]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08.
作者简介:
黄珊,女,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需求,通过教育,使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高,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心理健康能有效促进、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长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陷入误区。一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品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思想政治,过高估计思想政治的功能,往往使思想政治陷入尴尬的境地。现实中,大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单靠思想政治发挥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心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效果
“人们越来越远离精神生活,越来越远离崇高,越来越迷恋于物质生活和感官生活,使人们普遍生活在空洞、孤独和焦虑之中” [2]。这虽不完全由教育引起,却与教育有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有心理上的需求。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心理限制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思想政治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反思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死板的课程教育把学生行为和兴趣全部纳入一个模具中,个性发挥、能力展示,往往成了一句空话。现行教育,使许多学生赢得了分数,但输掉了人。学生拒绝思想政治、轻视思想政治的表现在所难免。立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人”是教育的核心。
(三)心理决定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的态度
知、情、意的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说教。以为只要学生记住的道理,就一定会去做。但实际上,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并不简单地与个人所能说出来的道理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可能养成一种言行不一致的不良风气。同时,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同样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和培养,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必然会有助于认识的真正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情感态度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人生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好强和对抗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理解和信任。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投入,使受教育者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在对待思想政治的态度上,许多学生心里认为思想政治是学校强加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用心育人,以德唤心
(一)同心结合,心神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践行道德,使学生自觉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1]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由外到里,由硬行教育向软性教育的转变。硬性教育是指正面直接教育,即通过课堂讲授、报告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软性教育是一种间接教育,即通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一定载体之中,将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学生。硬性教育一般思想明晰,内容集中,教育者主动性较强。因此,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硬性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识,在软性教育中锻炼和培养自己健康的品德。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不是外在强加,而是师生双方互动中由学生自主内在生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更应注意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因为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认识深化,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其目的是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学生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因此,必须动态、双向地开展教学。
(二)以心换心 以心促心
思想政治是一种直面人的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要以情感的培养和素质的训练为主,知识教授为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情感的投入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跛脚的教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激素”,在教育中,情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只有师生相互理解,才能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双方达到情感的交往和认同,才能避免口服心不服的现象,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情由境生 情由境长
情境式教学模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情感的激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幽默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夸美纽斯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苦劳,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环境下统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对思想政治是否喜欢,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注重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寓教于乐,以情生情,以情明理,以情促行。在情境中教学,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境的和谐,增强学生的悟性,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从这点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用心服务,这种服务的重点应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研究些心理知识,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突出的问题,要早发现、多研究,防患于未然,出了问题,要用心沟通,晓之以理,使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健康同步,真正体现精神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78.
[2]罗格.梅 罗格.梅文集[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119.
[3]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08.
作者简介:
黄珊,女,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