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晨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途径之一,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母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探索适合当下小学生的晨诵晨读,本文以《日有所诵》一年级上《鼓》为例,通过互动回味、变奏范读、设疑品读以及表演读等方式尝试高品质“活”力课堂,精准达成教学效果,开启学生语言天赋之门。
【关键词】“活”力;晨诵;语言天赋
诵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规律的晨诵能够为孩子每天的母语学习营造气氛,缔造欢乐。调查研究表明,起床后的一小时是人一天当中思维最灵活、思路最清晰的时段,此时儿童的记忆力、感知力和表达力最佳,待于激发,15分钟的高效诵读便是激发其语言潜能的最佳方式。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诵读仍显机械、被动,课堂较死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组织高效的晨诵,引导学生深入文字,充分表达。
一、互动回味,课堂激“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说过:“上课开始,第一锤就应该敲打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给吸引住。”本课教学中一年级上篇第五单元的《鼓》,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伊始,我用前一天诵读的《小手的话》与学生进行互动,全文如下:
小手会说话,
有问必有答。
(握一握)
“你好啊!”
(摆一摆)
“再见啦!”
全文简短且有诗性,我首先开口,同时将自己的双手举起,边翻转展示边高声问道:“小手会说话?”学生很自然地也将手抬起回应我:“有问必有答!”我立刻将声音放缓拖长,做出握手的姿势:“握一握”,学生也变换成握手的姿势答道:“你好啊!”我又做出摆手的姿势,继续拖长声音:“摆一摆”。“再见啦!”学生用自己熟知的上节课的内容迎合老师,高举双手,比课堂伊始活泼了些。我又趁热打铁,走到学生中间去,选择了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将手伸到了他的面前:“握一握”见我如此,他害羞地将手伸出来与我相握,轻声答道:“你好啊!”我立刻鼓励他:“谢谢你和我打招呼,你真有礼貌!”听到我如此赞美,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生兴致更高了,一个个都将手高高举起。我快速地走遍了每个小组,随机选择学生握手:“握一握”“你好啊!”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问好声。
此时我掌握着课堂的舵,当走到下一位学生面前便换成了摆手的姿势:(摆一摆)此时精神高度集中的孩子能够立刻反应过来:“再见啦!”直到最后,我走回讲台上面对全班:“摆一摆。再见啦!”学生兴致高涨,声音洪亮。“同学们,你们学习得真扎实!”整个预热过程很简短,不超过1分钟。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伊始,教师可运用复习、互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唤醒学生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诵读当中。
二、疾徐有致,节奏灵“活”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同于朗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疾徐有致。“疾徐有致”在于控制诵读的节奏,感受文字的韵律。
在文章《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管菁)中提到,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充分施展个人的教学才华,以榜样的作用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教师的“读”绝不是机械地纠正字音,而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节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灵活。比如,在范读《鼓》时,我结合音乐上的节拍知识,对前两遍的范读进行了变换,分别是3/4拍和2/4拍。
第一遍范读,也是一行一行带着学生读,旨在熟悉文本,纠正读音,所以第一遍的节奏需要放缓。3/4拍多数是圆舞曲形式,也就是俗称的“三拍子”。“挺着肚肚,绷着面孔。走到哪里,都说懂懂。你懂什么?啥也不懂。打开肚儿,里面空空。”以上全文每句8字,字音简单。于是,我将每句的前两个字并做一拍,后两个字拖长,整体节奏是缓慢、柔和的。并且第一遍带读,让学生半句半句地跟读——这样的读法能够让学生从互动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安静聆听每个字的读音,并且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更能使他们专心跟读,以正字音。
第二遍范读时,我说:“现在老师要加快速度了,你们还跟得上吗?”“能!”在充满惊喜和挑战的课堂上,学生是兴趣盎然的。第二遍范读我采用2/4拍,其特点是节奏强弱交替,快速时多表现欢快的场面。我在每句的第一个字后稍作停顿,再快速地迎接下面三个字,实际上也是突出了如“挺”“绷”“走”这样的动词,并且这一次带读是整句整句地读,使得整篇儿歌趣味横生,充满律动感。
儿童对音乐的节奏和轻重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将这样的能力应用到诵读上可使诵读形式更加多样。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去自由读儿歌时,整个教室里充满着各种节拍的诵读声,或许是模仿老师,或许是自由发挥,但都高低起伏,颇具节奏——这便是老师的灵活范读所带来的效果。
文章不厌百回读,接下来我组织小老师示范读、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赛读,学生之中你来我往,诵读得不亦乐乎,一遍又一遍,让文字在心里烙印。
三、品味内蕴,思维忙“活”
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表现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上。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鼓》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儿歌,通过诵读,使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在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过文章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鼓?”答案就在儿歌当中。在学生积极回答出“挺着肚肚,绷着面孔”这些外形描写的句子时,我会让他大胆地模仿一下这面鼓的样子,加深学生对鼓的印象。当学生回答“它走到哪里都会说懂”时,我就追问:“那它到底懂不懂呢?你能找到答案在哪里吗?”学生就会自行回到儿歌中去寻找“证据”——因为“打开肚儿,里面空空”。“哦!原来这只鼓的肚子里什么都没有,是一只不懂装懂的鼓呀!”儿歌语言可爱又俏皮,孩子们在快乐的诵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面鼓吗?把你的理由分享给你的同桌。”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有的会说“喜欢”,因为这面鼓“挺着肚肚”的样子很可爱;有的会说“不喜欢”,因为它明明不懂,却还要不懂装懂……对于“鼓”的形象,学生其实已经自主分析出来了,而儿歌的内蕴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可不能学它不懂装懂,虚心才使人进步。
四、乘兴表演,身心舒“活”
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写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为了能让学生“全身心”诵读,加入动作、表情的表演值得一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前孩童的表演欲望和模仿力是最强的。面对低年級学生,如果课堂平淡乏味,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当点明这首儿歌的道理之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首儿歌不仅适合诵读,而且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呢!谁是小演员?”此言一出,学生们的热情就又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我是小演员!”“哇,这么多小演员,好的,全体起立!”同学们“唰”一声整齐划一地站立,一位位小演员跃跃欲试,一双双自信又激动的眼睛在等待我的开场。
课堂上教师的投入和带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展现出热爱,才能对学生有持久、有力的影响。我与学生面对面站立,首先做出双手抱肚子的动作起范:“鼓——!一二!”不需要教师带领,这些天生的表演者生动的表情和肢体的舒展,让诵读的热情弥漫着整个教室。
高效晨诵可开启学生语言天赋之门,是母语学习里不可或缺的一步。将“活”力注入每个清晨的“日有所诵”里,细水长流,方能日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静.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J].学科教育,2017,15(5):186.
[2]管菁.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新课程·中旬,2011(7):112.
【关键词】“活”力;晨诵;语言天赋
诵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规律的晨诵能够为孩子每天的母语学习营造气氛,缔造欢乐。调查研究表明,起床后的一小时是人一天当中思维最灵活、思路最清晰的时段,此时儿童的记忆力、感知力和表达力最佳,待于激发,15分钟的高效诵读便是激发其语言潜能的最佳方式。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诵读仍显机械、被动,课堂较死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组织高效的晨诵,引导学生深入文字,充分表达。
一、互动回味,课堂激“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说过:“上课开始,第一锤就应该敲打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给吸引住。”本课教学中一年级上篇第五单元的《鼓》,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伊始,我用前一天诵读的《小手的话》与学生进行互动,全文如下:
小手会说话,
有问必有答。
(握一握)
“你好啊!”
(摆一摆)
“再见啦!”
全文简短且有诗性,我首先开口,同时将自己的双手举起,边翻转展示边高声问道:“小手会说话?”学生很自然地也将手抬起回应我:“有问必有答!”我立刻将声音放缓拖长,做出握手的姿势:“握一握”,学生也变换成握手的姿势答道:“你好啊!”我又做出摆手的姿势,继续拖长声音:“摆一摆”。“再见啦!”学生用自己熟知的上节课的内容迎合老师,高举双手,比课堂伊始活泼了些。我又趁热打铁,走到学生中间去,选择了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将手伸到了他的面前:“握一握”见我如此,他害羞地将手伸出来与我相握,轻声答道:“你好啊!”我立刻鼓励他:“谢谢你和我打招呼,你真有礼貌!”听到我如此赞美,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生兴致更高了,一个个都将手高高举起。我快速地走遍了每个小组,随机选择学生握手:“握一握”“你好啊!”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问好声。
此时我掌握着课堂的舵,当走到下一位学生面前便换成了摆手的姿势:(摆一摆)此时精神高度集中的孩子能够立刻反应过来:“再见啦!”直到最后,我走回讲台上面对全班:“摆一摆。再见啦!”学生兴致高涨,声音洪亮。“同学们,你们学习得真扎实!”整个预热过程很简短,不超过1分钟。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伊始,教师可运用复习、互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唤醒学生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诵读当中。
二、疾徐有致,节奏灵“活”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同于朗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疾徐有致。“疾徐有致”在于控制诵读的节奏,感受文字的韵律。
在文章《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管菁)中提到,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充分施展个人的教学才华,以榜样的作用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教师的“读”绝不是机械地纠正字音,而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节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灵活。比如,在范读《鼓》时,我结合音乐上的节拍知识,对前两遍的范读进行了变换,分别是3/4拍和2/4拍。
第一遍范读,也是一行一行带着学生读,旨在熟悉文本,纠正读音,所以第一遍的节奏需要放缓。3/4拍多数是圆舞曲形式,也就是俗称的“三拍子”。“挺着肚肚,绷着面孔。走到哪里,都说懂懂。你懂什么?啥也不懂。打开肚儿,里面空空。”以上全文每句8字,字音简单。于是,我将每句的前两个字并做一拍,后两个字拖长,整体节奏是缓慢、柔和的。并且第一遍带读,让学生半句半句地跟读——这样的读法能够让学生从互动的热闹中抽离出来,安静聆听每个字的读音,并且节奏上的细微变化更能使他们专心跟读,以正字音。
第二遍范读时,我说:“现在老师要加快速度了,你们还跟得上吗?”“能!”在充满惊喜和挑战的课堂上,学生是兴趣盎然的。第二遍范读我采用2/4拍,其特点是节奏强弱交替,快速时多表现欢快的场面。我在每句的第一个字后稍作停顿,再快速地迎接下面三个字,实际上也是突出了如“挺”“绷”“走”这样的动词,并且这一次带读是整句整句地读,使得整篇儿歌趣味横生,充满律动感。
儿童对音乐的节奏和轻重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将这样的能力应用到诵读上可使诵读形式更加多样。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去自由读儿歌时,整个教室里充满着各种节拍的诵读声,或许是模仿老师,或许是自由发挥,但都高低起伏,颇具节奏——这便是老师的灵活范读所带来的效果。
文章不厌百回读,接下来我组织小老师示范读、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赛读,学生之中你来我往,诵读得不亦乐乎,一遍又一遍,让文字在心里烙印。
三、品味内蕴,思维忙“活”
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表现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上。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鼓》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儿歌,通过诵读,使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在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过文章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鼓?”答案就在儿歌当中。在学生积极回答出“挺着肚肚,绷着面孔”这些外形描写的句子时,我会让他大胆地模仿一下这面鼓的样子,加深学生对鼓的印象。当学生回答“它走到哪里都会说懂”时,我就追问:“那它到底懂不懂呢?你能找到答案在哪里吗?”学生就会自行回到儿歌中去寻找“证据”——因为“打开肚儿,里面空空”。“哦!原来这只鼓的肚子里什么都没有,是一只不懂装懂的鼓呀!”儿歌语言可爱又俏皮,孩子们在快乐的诵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面鼓吗?把你的理由分享给你的同桌。”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有的会说“喜欢”,因为这面鼓“挺着肚肚”的样子很可爱;有的会说“不喜欢”,因为它明明不懂,却还要不懂装懂……对于“鼓”的形象,学生其实已经自主分析出来了,而儿歌的内蕴也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可不能学它不懂装懂,虚心才使人进步。
四、乘兴表演,身心舒“活”
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写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为了能让学生“全身心”诵读,加入动作、表情的表演值得一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前孩童的表演欲望和模仿力是最强的。面对低年級学生,如果课堂平淡乏味,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当点明这首儿歌的道理之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首儿歌不仅适合诵读,而且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呢!谁是小演员?”此言一出,学生们的热情就又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我是小演员!”“哇,这么多小演员,好的,全体起立!”同学们“唰”一声整齐划一地站立,一位位小演员跃跃欲试,一双双自信又激动的眼睛在等待我的开场。
课堂上教师的投入和带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展现出热爱,才能对学生有持久、有力的影响。我与学生面对面站立,首先做出双手抱肚子的动作起范:“鼓——!一二!”不需要教师带领,这些天生的表演者生动的表情和肢体的舒展,让诵读的热情弥漫着整个教室。
高效晨诵可开启学生语言天赋之门,是母语学习里不可或缺的一步。将“活”力注入每个清晨的“日有所诵”里,细水长流,方能日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静.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J].学科教育,2017,15(5):186.
[2]管菁.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新课程·中旬,201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