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撰写的校史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要想深入了解一所大学,绝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数据,比如对哈佛来说,它总被人称道的自然是连续多年位列世界高校排名第一,捐赠基金有多少,师生荣获诺贝尔奖获有几人,毕业生中出了多少美国总统,等等;这些数据当然重要,但却远远不能告诉我们,这所大学何以能够历经370余年的风雨,而依旧傲然挺立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高校,哈佛无疑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历史传说和趣闻轶事。我想,在这些历史传说之中,或许能够找到让我们在那些辉煌的数据中所看不到的东西。
  于是,我首先到哈佛的校图书馆去寻找那些有关哈佛的历史书籍。这样的书籍还真不少,大部分还都是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但其中的一个不怎么显眼的书籍,书名为《哈佛指南》(Guidebook to Harvard)引起了我的注意。粗粗一读,这本书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哈佛指南》是由哈佛的学生撰写的。
  当然,这样的书,不是一个人所写,而是一群人撰写的,这群人隶属于哈佛的一个学生组织,叫“深红核心社”(The Crimson Key Society)。“深红”(Crimson)乃哈佛校色。说来,这可是哈佛一个了不起的学生社团。
  据哈佛的本科生介绍,这个社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加入的。作为哈佛最著名的社团,其面向全校,最早成立于1948年4月14日,那时主要是为了欢迎到哈佛来的体育运动队,算得上是最早担当哈佛礼仪任务的组织。但到1955年之后,为校园游服务已经成为该社团的主要任务。因此,该组织一直为报考哈佛的学生以及到哈佛游览的参观者提供免费的校园讲解服务,也在每年开学时分,专门为新生与所有入学人员提供校园参观的讲解工作。该组织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走向全国宣讲哈佛,以吸引更多的报考者。应该说,他们为哈佛名扬天下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可以不时地在校园之内见到该社团的成员在为新生或者是参观者讲解哈佛的历史与现状。
  翻看此书,虽然名为“指南”,但实际上是一部哈佛的校史。该书出版于1986年,是为哈佛建校350周年纪念所写。该书从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的历史讲起,说到大学的逐步发展,从校园道路、区域的形成到重点建筑的历史成因,从研究生院的情况到本科生的生活,都有简略的描述和记载。对于初入哈佛的人来说,有这样一部校史,已经足以让人对哈佛有个初步的印象了。
  但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因为这本书出版于将近30年前,因此就缺失了近30年来哈佛的发展状况,而且,该书的装帧设计显得有些落后,其中还有不少印刷错误。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借到此书的第二天,我就在哈佛的书店看到了一本名为《哈佛之内》(Inside Harvard)的非常漂亮而又精致的书,且摆在书店醒目之处。该书的封面上有“第二版”的字样,看作者,居然还是“深红核心社”。翻开书一看,其副标题为“学生撰写的美国最古老大学之历史与传说指南”(A Student-Written Guide to the History and Lore of America’s Oldest University),再仔细看,大概知道这应该算是前一本书的再版本了。
  但这个再版本显然与前者大不相同,不仅内容上有更新,也侧重于更加实用的部分,而且该书还新增了更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写法更加灵活,语言更加活泼,可读性极强。于是果断买下,把这本书与那本《指南》互相对照着阅读,既了解哈佛的历史,也知晓它的现在。
  由这本出自学生手笔的校史,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特征,或许是其他校史所不具备的。
  首先,作为一部学校指南,这本书把学校的历史以极其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了出来。如果是一部正规的校史,哈佛370余年的历史,即便是用简说的形式,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但《指南》在第一章“哈佛学院的历史”中,用12页的篇幅,就把哈佛最早的历史形成时期讲述得一清二楚。而在《之内》中,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则用了不到28页的篇幅(《之内》的开本要比《指南》的小),用简单的线性的历史年代加描述各个时期重要事件的方式,把学校的概览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对于想了解哈佛简史的人来说,有这样的知识大体上够了。
  其次,如果把两本书结合起来看,我发现,它们实际上以“指南”为导向,以深入“哈佛之内”为目标,从非常实用的角度,在介绍学校相关历史知识包括建筑知识的同时,把学校更为详细的历史融会贯通其中。作为一所数百年的老校,哈佛很多现在正在使用的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其建筑冠名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名人的名字。这两部书对建筑的介绍,几乎涵盖了所有哈佛校园内的建筑设施。正是通过这两本书的介绍,让我对自己经常去的哈佛楼(Harvard Hall)与爱默生楼(Emerson Hall)以及其他校园内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在这些楼中所发生的很多有趣的传说与故事,值得专门写文章来讲述。
  最后,由于是学生所写,自然有更能反映哈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比如,《之内》一书为了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哈佛的历史与生活,专门加进了“哈佛专有词汇”(Harvard Lexicon),用4页的篇幅,把只属于哈佛,也唯有哈佛师生才会了解,甚至主要是在学生当中流传的一些词汇列举了出来。
  让我略举一例。我们都知道,在英文中,有很多词汇与break这个词有关,如take a break,即休息一下,spring break,即美国大学的春假,诸如此类。但在哈佛还有个词汇叫:Brain break,我把它译作“脑休时间”,即大脑放松的时间。这个“脑休时间”特指哈佛本科生宿舍楼中从晚上9点钟开始的一段休息时间,而这时,在学生餐厅会提供快餐零食(snacks)供饥饿的学生享用。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在休息之后的学生,或许又要进入下一轮的用脑时间了。
  这样一本由学生书写的校史,虽然并不代表校方的观点,但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现任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哈佛学院院长哈蒙德(Evelynn M. Hammonds)都为该书写了序言,并都对核心社的贡献以及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内容丰富之外,该书彩色印刷,用纸考究,非常精美,所有参与写作的作者的简介与照片都刊登在书上。我注意到,该书共计32位作者,其中有10位还属于在校生,最“资历老”的,也不过是2010年的毕业生。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简介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同学是历史或建筑专业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并非历史专业,而是各类专业的学生都有。但从我个人阅读的感觉而言,这本书写得极为专业。如果没有对所写对象及其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与风格来的。
  正如核心社的作者在书中所说,这不是一部完整的哈佛史,也不是对哈佛建筑的一次全面的考察。该书的目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学生的目光”,“为今日哈佛描绘出一幅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
  说得多好啊!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哈佛,由学生去为哈佛描绘一幅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这大概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实,任何一所大学的校史,最终不就是由学生去书写的吗?
  而由学生书写的校史,才能真正成为准确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
其他文献
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个生命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他的一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开局    老舍先生是1949年年底才由美国回来的。离开美国西海岸的日期是1949年10月13日,到天津的日期是12月9日,途中走了整整58天,差不多两个月。到北京已是12月13日,错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不过,总算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可爱的故乡北京。算下来,他离开
周喜俊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有曲艺,有故事,有戏剧,有小说,有电视剧本等。尽管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作品都呈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主题清晰、明确,主人公泼辣能干,富有鲜明的道德指向,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产生的是一种引人向真、向善的艺术力量。  周喜俊的文艺创作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从哪里来”,二是“文艺为谁而写”。对于第一个问题,周喜俊的回答简洁明确: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纵观周喜
以赛亚·伯林在《未完的对话》中写信给贝阿塔:“我认为我持有某种立场,我想,你是完全把握住了这个立场的。”我在阅读朵渔随笔集《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过程中,时时被渗透在文字中的某种立场所打动,它清晰,坚定,光一样行走在词语之上。我感受着那种立场给予文字的底气和自信,也享受着被遮蔽着的心灵不断被打开的快乐,一些模糊的自我意识因为获得一种信念和拯救的力量而得以确立。  ·Ⅰ·  “1825年冬天的
昆曲传人张卫东新近出版通俗戏论《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一本薄薄的小书,却不掩其中对于昆曲的大论,为我们呈现的是昆曲大象真美的声味世界。  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是部通俗的戏论读物,对于中国的戏迷和戏曲表演者来说,张卫东“有时”与“有道”,他这种呈现昆曲原生态的琐谈,却为钟情于中华精粹人文雅唱的人,打开一扇真正认知昆曲的大门。  “——在萨满教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帝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河南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河南当代诗词选》和《河南当代诗词选(续)》两部大书,共收入作者900多位,诗词3000余首,总字数近百万字。两部大书集中展示了河南当代诗词的创作成果,洋洋大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诗坛的另一道景观。  中国是诗国,河南是中国诗歌的原乡。《诗经》作为六经之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学生的教材,历经两千多年之久。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找不出同例
《辞海》对漫画的解释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这一解释是中性的,如果考查漫画在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漫画其实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政治运动中漫画就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暴露、讥刺和攻击的作用。    一、“反右”及“文革”中的漫画    在中国,漫画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反右”时期《时事手册》上就有《右派百丑图》。到了“
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诗歌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望当代诗坛半个多世纪的浮沉,可谓是曲折遍布。从“前朦胧”诗歌的暗潮涌动开始,诗坛经历了朦胧诗风行一时的荣耀,第三代诗人先锋姿态的高扬之后,诗坛的氛围又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很快蜂拥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让新诗遭遇了重创,一时间钟情缪斯的人们纷纷改弦易张,关注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能阻挠真正倾心缪斯的人们对诗的热情,1990年代之后,中间代
近读赵普光的《书窗内外》,为他近年来疾飞猛进的学术收获欣喜感佩,更为他知性而温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书窗内外》是他第一部随笔集,却给我们以老成历练、圆融通达的印象,可见其学术起点已超于同侪之辈。赵普光凭借着勤奋聪慧,以及执着克难的学术毅力,已为自己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  这部集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浓浓的学术气息。赵普光从书话研究入手切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并进而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作为文学
在我的想法中,《文化人的“死与生”》一书既是独立的,但也算得上《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的延续。“最后时光”之后就是“死亡”,而我要阐述的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人其实可以“死而复生”。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作为集
在网络时代的现阶段,几乎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类型文学应运而生。不过,类型文学前几年大多仅限于网上。近几年,随着从《藏地密码》《盗墓笔记》到《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在网络上的连载以及出版社的闻风而至,类型文学的受众群逐步壮大。特别是脱胎于网络文学的相关影视剧的热播,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类型文学。  《后宫·甄嬛传》可算是类型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之前,不缺乏引人注目、出版成实体书甚至改编成影视剧作品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