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养人”:我的办学理念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8年12月,北京东城区召开了“寻教育真谛,谋科学发展”教育实践研讨会。北京二中钮小桦校长作为东城区此次推出的四位名校长、名教师之一,在会上做了题为《北京二中“空气养人”办学理念的解析》的发言,获得与会者的普遍好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点评中指出:“空气养人”是钮小桦校长用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特别是用他自己的话语体系对其办学理念进行的生动的概括,校长就是应该这样“用自己的话语说自己的事”。陶西平先生同时指出,北京二中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管理的高度和品位。钮校长把学校文化环境比做“空气”,把学校领导的任务定位在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上,将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师生,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重每个人的发展潜能的办学理念。
  
  “空气养人”是我对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办学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是对二中办学实践的一种提升。
  2001年1月17日,肩负着2000多名师生的信任,我走上二中校长的岗位。长期以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好的学校,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探求的问题。
  教育不应是刻板的训导,而应是教育生活的一种润泽。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校生活带给师生不同的感受。有的学校生活使人感到很自由、很丰富、很美满;有的学校生活则使人感觉不开心、很单调、不满足。什么样的学校生活才是师生所向往、所希冀的呢?什么样的学校生活是适合师生成长、发展,能够为师生带来幸福的呢?随着二中的建设与发展,看到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多元追求,特别是当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关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讨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审视二中的“小环境”,试图寻找一个可以表达我们的期待、描绘我们理想的学校生活形态的说法,即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这种寻找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清晰起来。空气是生命之源,当空气清新的时候,人的呼吸通畅了,人的皮肤滋润了,人的身体健康了,人的心情舒畅了。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每时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同样需要“空气”——养人的“空气”。正是基于此,“空气养人”的说法渐渐浮出水面。
  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教育生活大多是无形的。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不是哪一门具体学科或知识,而是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日积月累的,这正如同空气一样,无形、无味、无痕,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时刻刻滋养着每一个生命。由空气对人的滋养给我们教育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应当能够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生活和学校文化,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时时刻刻地受到它的滋养,让教育在学生内心留下更多的痕迹。
  “空气养人”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追求,是二中办学理念与实践的结晶,是二中无形文化财富凝结的符号。同时,“空气养人”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学校文化发展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不懈地思考、不倦地实践,进而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关于“空气养人”,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一个核心:“空气养人”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文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文化。理想的学校文化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充分体现生命价值的文化,即尊重主体的文化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空气养人”的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是二中近几年一直倡导的理念。
  
  2.它是充分释放生命潜质的文化,即富有创造性的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二中注重创设发掘创造潜能、激发创造欲望、尊重创造成果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例如:二中为一位极富创造欲望的学生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此举意在以尊重该生的兴趣为起点,为他今后可能成为科技界的大家做一点奠基性的工作。
  
  3.它是与学校历史血脉相连的文化,即尊重历史的文化
  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我们不能忽略甚至遗忘历史的血脉联系。二中有280多年的历史,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百倍珍视,在师生中形成尊重历史、阅读历史、学习历史、发现历史的风气,使历史在新的时代生生不息。
  
  4.它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即追求进步的文化
  我们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例如:学校尊崇和提倡的“和谐”、“敬业乐群”等理念,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5.它是体现育人规律的文化,即教学相长的文化
  学校要处处体现和落实“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的育人功能,要“知行合一”。这种“养人”的过程是双向的,是教学相长的。
  
  二、三个维度:建构“空气养人”的目标
  
  “空气养人”旨在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它是一种价值期待,具体表现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成。
  “三个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互促的关系。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与教师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就会落空;正是在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空气养人”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相互成就的有机体。其中,“全面发展”指的是宽度,要让师生拥有做人、做事的宽厚基础;“个性发展”指的是深度,三个主体分别教有特色、学有特色、办学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长度,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学生而言,就是让他们通过学校生活,能够自学自励、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每个人的潜在能量都能积蓄起来,成为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走上社会以后,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就教师而言,就是让他们通过学校生活,能够在事业中不断体验生命的真谛,成为自己职业的设计者、实施者:在发展的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 力;在发展的广度上,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在发展的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职业生命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以此为基础,学校必将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五大建设:建构“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
  
  1.物质文化建设
  2006年,二中新校园建成。新校园建设之初,我们就提出,“要用文化包住这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我们根据二中的特点,将新校园设计的原则确定为“三看”:“一看”,这是一所学校,较之其他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味道;“二看”,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有很多古老的文化元素弥漫在校园之中;“三看”,这又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学校硬件中的环境建设的功能不仅在于美化,还在于“育人”,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心灵的对话。例如:“让墙壁会说话”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时常被我们提及。但是不是在墙上张贴了警句格言、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后,这面墙就“说话”了呢?让墙壁“说话”的关键是师生与墙壁之间要有心灵感应。否则,张贴的东西就会成为摆设。为此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举办“学生手迹展”。我们最初的动机是扶植学生的“草根文化”,不设门槛,无论是一张答卷还是一篇习作,只要学生自己满意,都可以送来参展(这也在无声地提醒学生:在网络时代,不要轻视书写训练,忽略书写的美和意蕴)。第一批“手迹”上墙后,学生反响热烈,纷纷去参观,评头品足,有的学生还在展品上贴了字条加以批注:“你这篇作文有错别字!”“这道题的解法不如我的好!”“学生手迹展”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它成为一块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更多的学生盼望在“手迹展”上显示自己的个性。我想,这面墙真的“说话”了,“说”了学生想说的和他们想听的“话”。
  
  2.管理文化建设
  在“空气养人”思想的指导下,二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重点是力争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学校、教职工、年级、班级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近年来,二中的管理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已形成“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管理思想,创设了“人和、气顺、心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团结、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群体意识,以及“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准则和以引领性和激励性为特征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
  
  3.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特色。二中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基础的、多样的、合作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中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接受课程的过程即经历“生命历程”的过程。
  2007年,北京所有高中学校进入新课改,二中以此为契机,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深化课程文化建设。
  (1)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精彩的课程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构建,能够引发学生对民族、对未来、对生命的思考,彰显教育精神,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
  (2)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加以规划。例如:为了破解“今日学业的成功者能否成为明日事业的成功者”这样一个难题,我们把“成功学”、“人际关系学”、“未来教育”等内容引入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跳出本学科看本学科,实行跨学科交流备课。跨学科交流备课解决的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它能够帮助教师从“学科视野”扩展到“课程视野”,从“学科知识”扩展到“学科文化”,从备“一节课”扩展到备“一门课”。
  (4)积极挖掘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因素。例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精彩的课堂。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鲜活的经验,这成为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思想、方法、经验、感受、境界、意识、情感、价值观甚至问题和困惑等,也都是重要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校风、学风、课堂气氛、人际交往与活动、管理模式等,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会大大提升课程的意义。
  
  4.教师文化建设
  每所学校都肩负着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都要依靠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实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传递。学校文化的积淀对建立教师文化尤为重要。学校的价值取向必须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同时,还应彰显、传承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
  2005年12月,二中建立了教师博物馆。在北京,二中是第一个为教师建博物馆的学校。这里不仅收藏学校集体获得的各种荣誉,更侧重收藏教师个人的教学藏品。从建馆至今,教师博物馆共征集到藏品655件(套),其中有上个世纪70年代教师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有教师的教案、论文和家访记录;有正式出版的教师的诗集和学术著作;有870多节共28000多分钟的课堂实录资料片、近400条(部)校园电视新闻和专题片、近34万张记录学校精彩生活的照片,以及保留在档案室的记载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8600多卷(套)。这些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对话的文字和实物,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过程,讲述了奖杯、奖状背后的故事。教师博物馆为教师立言立传,记录了二中的历史和现实,维系了二中的人脉,传递了二中文化的生命密码。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当自己的一篇总结、一张照片、一本教案被收藏,成为二中史册上的永恒时,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二中琳琅满目的奖杯上也有我的奉献,我的心里有二中,二中的心里也有我”,这种幸福感会伴随教师的一生。教师博物馆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对教师平凡一生的职业尊重,是对二中文化传统的弘扬。
  藏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敬业乐群、作风民主、富有爱心、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扎实创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是二中的“传家宝”。这样的文化积累属于二中,属于二中的所有教师。
  
  5.学生文化建设
  二中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相处,体现“向上、向学、向善”的发展态势:有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有心向学、立志求学的精神,以及较好的人格修养,使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表现出鲜明的知识能力特征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在教师博物馆旁边,我们建立了学生博物馆,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学校的历史,感悟创造历史过程中那些感人的故事,从而内化为一种“今日我以二中为荣,明日二中以我荣”的价值追求。二中的文化节、科技节、读书节、合唱节、戏剧节、体育节,25个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社团,已成为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仪式中的感恩教育,毕业典礼上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教育,彰显着仪式文化的魅力;班级发展目标的制定、班级文化展示框的设立,彰显着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学生“义工制度”的建立,彰显着学生的社会文化特征。学生文化建设需要引领。为此,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导师,还为高三学生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二中老师,一位是特聘的知名学者)。学生通过与特聘导师的近距离接触,听导师的人生故事和感悟,感受大家风范,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
  上述五大建设作为“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建设最适合师生发展的文化,是“空气养人”的根本使命,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对校长来说,做教育,是我们对事业的选择;当校长,是事业对我们的选择。这两个选择的结合点,就是用教育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
  在我心中,“空气养人”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我的教育人生,注定被这理想所牵引、所诱惑,一路艰辛,却也一路欢歌……
  
  (编辑 许丽艳)
其他文献
摘要 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课程学习与专业探究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多样化参与和成长体验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成效。  关键词 高中新课程;课程实施;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09)06-0040-02    高中新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是决
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回顾自己六十多年来的治学经历,我没有过人的天赋,但自问是一个勤奋努力、永不放弃的人。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志、勤、识、恒、法、创”这“治学六字”,今天在这里我就重点和大家分享“志、勤、创”三字,希望能给各位同学带来一点触动和启发。“志”存高远:“要制造最先进的武器,保卫祖国。”  此时我想首先请各位同学问一下自己:“我现在为什么上中学?将来为什么上大学?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一份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受访者中,80后占50.1%,70后占30.9%;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王芳认为,十几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多从事“助人工作”,比如,老师、医生、警察。但现在,从事技术性工作,如IT行业的人,也容易有类似表现。“下班沉默症”已经跨越职业界限而存在。  一下班就成强弩之末源于压力  为什么一些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任务。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中招生制度是造成此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往各县高中只按一个分数线在全县(市、区)统一录取的招生办法,使许多薄弱学校的优秀学生失去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薄弱学校失去了办学的积极性和办学吸引力,学校之间办学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影响
“面向21世纪,财经素养是儿童和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和技能。”  “要通过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和青少年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运用包括金钱在内的资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念,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独立自信、自主管理的社会公民。”  ……  2019年10月30~11月1日,由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Aflatoun International Child Savings Foundation)主办的“全球
摘要教师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面临诸多困惑,使教师领导效果难以有效发挥。主要涉及三方面困惑:一是教师还是领导者的角色困惑,二是专业引领还是行政变革的权力困惑,三是教师领导如何在教育改革中明确责权的责任困惑。基于2019年“最美教师”的个案研究表明,教师领导者要突破实践困境,一方面需要教师领导者认同自身双重身份、以专业引领推进实践变革,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构建“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并且让教师领导者
摘要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有具体的操作路径和操作方法。基于学习科学理论的友善用脑“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是对长期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明确了友善用脑课堂的教学原则、基本流程和组织形式,为有效开展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重视规则制定与课堂评价、在场景中学习和在团队中学习,是实践友善用脑“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的关键点。  关键词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课堂教学范式;场景;团队学
摘要 项目学习是可以最大可能地承载“融通”“应用”等“核心素养”之核心理念的新教育模式。近几年,山西一些学校积极推进项目学习的探索性实验,自编项目学习手册,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以做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研究努力將课标、教材、教学融为一体,将知识、能力、价值融为一体,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将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融为一体,将学与用融为一体;希望通过探索,在
重礼仪,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我国于2001 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将“明礼”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  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学校的礼仪教育,应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礼仪
校长述职,可以成为一个例行公事,写成公文式文字:也可以成为一次深情回望,赋予哲理或诗情画意。每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是不一样的,哪个场景永远留在记忆里了,哪些时光没有痕迹、不值得念想?旅程中仅仅是身体在路上,还是灵魂一并在路上?校长的旅途又该如何呢?每年年终岁末的一番思考与盘点,或许就是飞机即将开始新航程之前的检视、维修与保养。  由是,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以“教育的经意与不经意”为题进行述职。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