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外部推力大于内生增长的西藏,未来经济逐步走向独立发展,而支点便是西藏特色。
自唐宋起,西南边陲便互通有无,开始商品贸易,云南、四川的茶叶运往西藏,藏区的马则与之交换,久而久之形成了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的交通网络,俗称之“茶马古道”。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沿用至今,依然在见证西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不过,茶马古道在上世纪50年代后,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川藏公路。
越来越“短”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地势险峻。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
1950年中央决定开工川藏、青藏两条进藏公路建设。在这片“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的土地上,11万藏汉军民含辛茹苦,五易寒暑,“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终于1954年底,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这是一场雄伟的战斗,也是一项悲壮的使命。在拉萨市区,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汇合处,屹立着“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三千勇士。随后,新藏、滇藏公路也陆续开通。从成都到拉萨往返由解放前的一年半载缩短为一个月。沿途的美景与危险并存,90度的陡坡随处可见,雨季常有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少藏民与游客在经济条件允许时,依然会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2002年,到北京上大学的西藏学生吉宗,因为交通费昂贵,3年春节没有回家。在大学毕业之际,她赶上了青藏铁路的通车,原本走公路半个月才能到达,坐火车两天就到家了。像吉宗这样选择走青藏铁路的人不在少数,2006年7月1日通车以来,青藏铁路公司已累计运送旅客4100多万人,年发客量从640多万人上升到970多万人。
2011年7月17日,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竣工通车,30分钟可到机场,为雪域高原标注新的时速。日前,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赵世军公开表示,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8249公里,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村通公路。此时,西藏“三纵两横六个通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一年、一个月、两天、半小时,西藏交通的便捷,在缩短西藏与内地省份之间距离的同时,为西藏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越来越“快”
“要致富,先修路”。当我们在寻找词汇描述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时,总绕不开那颇有些煽情但却属实的文字,比如60年跨越数千年。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腾飞。仅以旅游业为例,“十一五”期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方案》的188个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09个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871亿元。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56亿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格桑卓玛告诉本刊记者,“十一五”时期称得上是西藏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事实上,西藏的财政支出中90%以上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仅从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为西藏提供财政补贴和固定资产投资就达3100多亿元,其中财政补贴25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十五”和“十一五”是西藏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间国家对西藏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00亿元,新建了297个重大项目,因而成就了近10年来,西藏经济连年以12%以上的增长奇迹。
“与‘一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西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3倍,年均增长9.1%;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从‘一五’期间一产一支独大到目前西藏的产业结构达到了‘三、二、一’的比例;投资渠道多元化;农牧民收入增长幅度大,来源也愈加多元化,从1978年以来西藏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农牧业不再是农村居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可以从建筑业、采集业、农畜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领域中获得收益。”格桑卓玛强调,“西藏‘十一五’经济成就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西藏民生的改善,1951年西藏广大农奴还是一无所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138元,尤其2006年开启的安居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民的人居环境,农村面貌有极大改观。对教育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更大,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三包’标准提高。据统计,藏族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为7年,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上升为5507人。”
“输血”到“造血”
在新起点之上,国务院已于近日正式批准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规划是推动西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政策,也是西藏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方案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开展。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将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方案的指导下,格桑卓玛认为,“十二五”时期西藏经济将呈现出新的特色:“第一,西藏经济发展获得更强劲的推动力。相比于西藏自身的经济总量,中央的投资和确立的建设项目将极大地推动西藏经济的发展。方案涉及项目226个,总投资约为33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投资翻了近一番。第二,将极大地发掘西藏自身的资源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对经济发展形成主动的拉动力量。方案安排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建设项目。第三,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和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第四,根据‘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基本思路,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和优势,注重规模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产上水平。五是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之间相互的发展和推动作用,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明确指出了西藏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格桑卓玛以为,西藏经济的巨大变化,可以称得上翻天覆地。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西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区特别是与沿海发达省区有差异,更存在差距。因此,西藏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抓住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因此,西藏经济的发展就要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据称,中央对西藏的经济援助维持到2030年。对于外部推力大于内生增长的西藏,未来经济逐步走向独立发展,而发展的支点便是西藏特色。
西藏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在保持农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下,大力发展旅游业、高原绿色食饮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造血’产业。”格桑卓玛表示。独特的藏族文化对西藏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藏民族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农耕经济、半农半牧和游牧经济模式。千年的宗教传承使许多宗教理念深深地侵入到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中。宗教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如不杀生、保护神山圣湖等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所契合,是西藏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在多次调研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学研究所长周炜亲历了西藏环境的改善,森林砍伐的情况几乎没有。在西藏目前提出的战略产业中农牧业特色产业、旅游业、绿色食饮品加工业、藏医药产业等都是既能发挥自身发展的特点、又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小的产业。在新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中已经列入了352种常用藏药。“十二五”将安排专项资金力促藏药产业产值翻番。
纵观西藏的历史,可以看到从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由于西藏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独特、历史和宗教文化独特,特别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独特,使中央一直关注西藏发展的独特性,也就根据西藏自身发展的特质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在新时期,“西藏经济发展要从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优势资源变为优势产业,精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西藏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型、输血型向市场型、造血型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西藏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格桑卓玛如是说。
中央投资为西藏营造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搭建的西藏与其他省区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并随着西藏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为西藏的独立发展谋划了科学发展的轨迹。甲子之年,西藏将实现新的跨越。西藏教育储备的大量专业人才,在未来转变为内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唐宋起,西南边陲便互通有无,开始商品贸易,云南、四川的茶叶运往西藏,藏区的马则与之交换,久而久之形成了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的交通网络,俗称之“茶马古道”。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沿用至今,依然在见证西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不过,茶马古道在上世纪50年代后,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川藏公路。
越来越“短”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地势险峻。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
1950年中央决定开工川藏、青藏两条进藏公路建设。在这片“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的土地上,11万藏汉军民含辛茹苦,五易寒暑,“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终于1954年底,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这是一场雄伟的战斗,也是一项悲壮的使命。在拉萨市区,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汇合处,屹立着“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三千勇士。随后,新藏、滇藏公路也陆续开通。从成都到拉萨往返由解放前的一年半载缩短为一个月。沿途的美景与危险并存,90度的陡坡随处可见,雨季常有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少藏民与游客在经济条件允许时,依然会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2002年,到北京上大学的西藏学生吉宗,因为交通费昂贵,3年春节没有回家。在大学毕业之际,她赶上了青藏铁路的通车,原本走公路半个月才能到达,坐火车两天就到家了。像吉宗这样选择走青藏铁路的人不在少数,2006年7月1日通车以来,青藏铁路公司已累计运送旅客4100多万人,年发客量从640多万人上升到970多万人。
2011年7月17日,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竣工通车,30分钟可到机场,为雪域高原标注新的时速。日前,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赵世军公开表示,西藏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8249公里,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村通公路。此时,西藏“三纵两横六个通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一年、一个月、两天、半小时,西藏交通的便捷,在缩短西藏与内地省份之间距离的同时,为西藏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越来越“快”
“要致富,先修路”。当我们在寻找词汇描述西藏经济发展的特点时,总绕不开那颇有些煽情但却属实的文字,比如60年跨越数千年。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腾飞。仅以旅游业为例,“十一五”期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方案》的188个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09个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871亿元。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56亿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格桑卓玛告诉本刊记者,“十一五”时期称得上是西藏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事实上,西藏的财政支出中90%以上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仅从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为西藏提供财政补贴和固定资产投资就达3100多亿元,其中财政补贴25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十五”和“十一五”是西藏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间国家对西藏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00亿元,新建了297个重大项目,因而成就了近10年来,西藏经济连年以12%以上的增长奇迹。
“与‘一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西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3倍,年均增长9.1%;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从‘一五’期间一产一支独大到目前西藏的产业结构达到了‘三、二、一’的比例;投资渠道多元化;农牧民收入增长幅度大,来源也愈加多元化,从1978年以来西藏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农牧业不再是农村居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可以从建筑业、采集业、农畜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领域中获得收益。”格桑卓玛强调,“西藏‘十一五’经济成就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西藏民生的改善,1951年西藏广大农奴还是一无所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138元,尤其2006年开启的安居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民的人居环境,农村面貌有极大改观。对教育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更大,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三包’标准提高。据统计,藏族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为7年,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上升为5507人。”
“输血”到“造血”
在新起点之上,国务院已于近日正式批准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规划是推动西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政策,也是西藏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方案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开展。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将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方案的指导下,格桑卓玛认为,“十二五”时期西藏经济将呈现出新的特色:“第一,西藏经济发展获得更强劲的推动力。相比于西藏自身的经济总量,中央的投资和确立的建设项目将极大地推动西藏经济的发展。方案涉及项目226个,总投资约为33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投资翻了近一番。第二,将极大地发掘西藏自身的资源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对经济发展形成主动的拉动力量。方案安排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建设项目。第三,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和加快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第四,根据‘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基本思路,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和优势,注重规模和效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产上水平。五是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之间相互的发展和推动作用,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明确指出了西藏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格桑卓玛以为,西藏经济的巨大变化,可以称得上翻天覆地。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西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区特别是与沿海发达省区有差异,更存在差距。因此,西藏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抓住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因此,西藏经济的发展就要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据称,中央对西藏的经济援助维持到2030年。对于外部推力大于内生增长的西藏,未来经济逐步走向独立发展,而发展的支点便是西藏特色。
西藏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在保持农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下,大力发展旅游业、高原绿色食饮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造血’产业。”格桑卓玛表示。独特的藏族文化对西藏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藏民族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农耕经济、半农半牧和游牧经济模式。千年的宗教传承使许多宗教理念深深地侵入到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中。宗教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如不杀生、保护神山圣湖等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所契合,是西藏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在多次调研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学研究所长周炜亲历了西藏环境的改善,森林砍伐的情况几乎没有。在西藏目前提出的战略产业中农牧业特色产业、旅游业、绿色食饮品加工业、藏医药产业等都是既能发挥自身发展的特点、又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小的产业。在新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基本用药目录》中已经列入了352种常用藏药。“十二五”将安排专项资金力促藏药产业产值翻番。
纵观西藏的历史,可以看到从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由于西藏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独特、历史和宗教文化独特,特别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独特,使中央一直关注西藏发展的独特性,也就根据西藏自身发展的特质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在新时期,“西藏经济发展要从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优势资源变为优势产业,精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西藏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型、输血型向市场型、造血型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西藏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格桑卓玛如是说。
中央投资为西藏营造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搭建的西藏与其他省区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并随着西藏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为西藏的独立发展谋划了科学发展的轨迹。甲子之年,西藏将实现新的跨越。西藏教育储备的大量专业人才,在未来转变为内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