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科生到独立导演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ch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做风险投资转向做电影,工科学士学位的舒浩仑所用的方法是考一个电影编导方向的MFA学位。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拥有专业电影编导硕士课程,没有专业背景但对电影满怀热情的舒浩仑决定去美国。
  在申请到的几所学校里,舒浩仑选择了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这里曾经走出过拍摄了《暴雨将至》的天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系统学习
  
  申请学校的时候,舒浩仑自己拍摄了一个“也可以算是短篇”的Hi8录像作品。“现在技术门槛降低了,学生拍摄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方便了。”在三年时间的学习过程中,舒浩仑一直在拍摄中度过,“我们实践和理论的比例是8∶2,甚至是9∶1”,大量的实践给了他丰富的摄影经验。
  给舒浩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课程是大量的观影体验和理论。他所在学院教授的内容比较综合——电影、电视和传媒专业,培养学生就像培养艺术家一样,除了编导的基本课程以外,还有许多其他艺术相关领域的课程选择。“电影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另外,由于在美国大学里,剧情片和纪录片都需要系统学习,曾著有《纪录电影新挑战》的阿兰·罗森哈尔教授的纪录片课程也带给他很大触动。
  
  培养寻找基金的能力
  
  舒浩仑的毕业作品《挣扎》是一部讲述农民工生活的纪录片,该片还获得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资助,这让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惊讶,当然这也显示出投资行业出身的舒浩仑独特的寻找投资的能力。毕竟是身处国外,立志于艺术电影拍摄的同学也需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参加一些电影节和尝试申请电影基金。
  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和位于洛杉矶、纽约那样的中心城市的高校不同,没有相对丰富的演员等行业内资源,更多资源来自同学和老师。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除了需要注意大学的综合排名、专业设置等信息,也需要了解大学所处的位置。因为如果想要和产业有更多的接触,最好选择纽约、伦敦、洛杉矶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就像在国内,北京、上海这样中心城市的机会肯定会比其他地方多。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身处繁华都市可能无法潜心创作。
  在南伊利诺斯州大学的拍摄中,舒浩仑更多拍摄的对象是自己的同学,因而练就了一身调教非职业演员的本领。“我最新的作品《夜色茫茫,两个小孩》中两个角色就不是专业演员,他们只是上海大学的学生,但是经过我的一番沟通指导后他们的表演就很到位了。”
  
  人脉随时都可以建立
  
  回国后,舒浩仑成为上海大学影视编导专业的一位教师。他认为国内的影视教育是入学前就选专业,而国外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学一遍。而且“偌大的中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电影院校,这远远不够,至少在东南西北各有一所电影类的专业院校才是正常的。”
  “我认为不存在人脉问题。回国后,我的合作伙伴有北电的、传媒大学的,也有台湾和香港的。人脉回到国内后可以继续发展,只要专业过硬就没问题。”不过,作为一名老师,舒浩仑也建议现在的学生冷静考虑,因为“现在你学拍电影不一定非要出国,甚至都不一定要在电影学院里学习。”正如他所说,技术门槛的降低,很多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拍摄自己的作品。
  或许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学习电影的方式更多元,选择也更多。当出国留学的学历可能不一定给你的履历镀层金的时候,我们就要慎重的思考为什么要出国念书,为什么要出国学习拍摄电影。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以及影像制作者,我渴望在我的手里永远有最新型的机器。2008年尼康D90以及佳能EOS 5D MarkⅡ都相继推出了高清视频功能,我一直在尽可能地多了解市面上投放的全部产品。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技术非常难。    EOS 550D的兴奋    当我拿到佳能公司最新的消费型数码单反相机EOS 550D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非常激动。原因是什么呢?我相信,它的视频质量对于拍摄独立影像来说
期刊
书接上回,说过了立体电影和贺岁片的事情,咱们再谈回流媒体的话题吧。经过半年的梳理我和同事对于流媒体,应该说是中国流媒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乔布斯先生拿出了今年的新品iPad,我们也在百般苦寻中找到了被国内媒体人津津乐道的张丹先生,这两件事的并行发生,一个让我看到了未来流媒体的发展方向,一个让我接触了当下流媒体先生的高超拍摄手法。以至于在这个半个月里我一直兴奋地不能自已。  之前在采访常河
期刊
上一期《DV:业余身份的专业影像艺术——获奖DV短片的专业探讨》中讲到:“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观赏大众数字影像短片的人不在乎你的身份是不是专业的,而关注的是你的DV影像艺术作品能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更有人对你作品的视觉、听觉、拍摄制作、主题表现等方面投注了更多的目光。”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并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把握与表现来表达你的影像主题呢?   我们通过学习电影大师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手法
期刊
对于广大影人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静态照片、动态视频,动静结合,摄影人可以使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让艺术才华得到全方位的施放。  最近,网络上热传一条视频,名叫“别了,Moto”,一位署名Allan的人用饱含感情的视频画面,展示了摩托罗拉这个全球企业巨头的曾经辉煌,分析了企业衰败的原因,如今,人们都对摩托罗拉的拆分抱以震惊和惋惜,但是聪明的Allan却用他的DV短片,诠
期刊
2010年的6月2日,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国际影像节的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从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名称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们的自发组织展映,到如今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影像展映。   本届影像节短短两个多月的征片期,就征得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伦敦电影学院等众多高校的400多
期刊
日前,德国某电影学院招生,虽然两个月的学费为10万元人民币,但主办方并不担心生源。对于一个准备在国内学院进修影像艺术的人来说,虽然一年的学费才3-4万元,但和这个去德国学电影的项目相比,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在德国本地,由在电影史上留有大名的世界级著名导演亲自授课。   无论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到底是出于玩乐还是创业的初衷发明了电影,反正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动态影像在世界上的发展早已不仅停留在“电影
期刊
纵观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有过留学经历的电影人不胜枚举。有的人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人则带回了当时国内最需要的电影技术或者电影观念。本文试图以断代史的方式,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有过出国学习电影经历的中国电影人的事迹。看看他们出国去都学了什么,又给那时的中国电影带回了怎样的新鲜动力。    孙瑜   留学美国 学习摄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代表人物    从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看,中国早期电影
期刊
在高清逐步普及的今天,用户拥有一台高清DV摄影机已经不是难事,为了抢占高清市场,几大主流摄影机生产商都纷纷跑马圈地,推出属于自己的“高清理念”,用户购买前面对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格式,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后期制作的问题。    索尼、Panasonic主推1920×1080格式,JVC、佳能定义的是1440×900格式,而且同一品牌下的不同机型还有储存介质的区别:磁带、硬盘、卡,这对用户来说带来了一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像器材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各大影像设备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反馈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过几款中国型号,比如目前正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的XDCAM摄录一体机PDW-539P和DVCAM家族的DSR-PD198P,它们的身影在广电、行业、教育、政府等影视制作和宣传领域都能看到。  今年BIRT
期刊
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被人们称为“西洋镜”,这表达了当时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活动影像世界的最初印象。而“西洋”二字,则标明了电影作为“舶来品”的内在含义。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到“活动摄影机”的发明,电影无论作为一种带有新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还是一个具体可见的机械装置,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重的异国色调。   当年,卢米埃尔派遣的摄影师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将活动摄影技术传播进来的时候,一定未曾想到,如今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