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圈儿内的人都喜欢她。“但我们还是那么敬畏她。”一位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她对我提交的文稿说OK,我简直要高兴一整天!”在南沙,李爱华局长的敬业和智慧赢得了持久的权威和拥戴。生活中优雅知性,以“无用”的诗词启迪心灵;工作中无私忘我,用公正和理性律己服众。南沙由“荒土”到“沃土”的蜕变,她的教育业绩功不可没。
:李局长,您好。南沙自建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南沙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形成了哪些特色?
李爱华:南沙区毗邻港澳,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2012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明确将南沙新区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由此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
作为国家级战略新区,面朝大海、通向世界的区位优势使得南沙教育正处在从农村教育向城市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沙教育如何才能成“气候”?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写的一首《鹧鸪天》给了我启示:“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其中这句“沉沙无意却成洲”给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也应当具备一种“无意”的境界,那就是傲视困难“千弯百折不回头”的精神,摒弃偏见“虚怀若谷”的胸襟和不唯功利“只计耕耘莫问收”的品格。面对建区后基础相当薄弱的南沙教育,我们“无意”跟其他地区相比,而是跟自己比,争取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年比一年成长。“无意”背后实则“有意”,即坚守一种排除庸扰、遵循规律、追问本质的教育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南沙教育才可能最终“成洲”。
在“规划先行、统筹发展”的科学开发理念指引下,南沙走的是“智慧驱动、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GDP必然要求绿色教育质量。因此,我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育工作,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充实德育内容,更新管理模式,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现已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岭南水乡文化教育、体艺教育和环保教育五大教育特色。
:岭南水乡文化教育是南沙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的德育特色。请问,岭南水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其在育人方面有何优势?
李爱华:南沙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灵的城市。水,是南沙发展变化的灵魂,承载着南沙历史悠久的文化,也点缀着每一个南沙人的生活。傍山临海、河涌密布,是它展现的“形”,而岭南水乡的那一丝水韵才是它的“神”。
岭南水乡文化是水网交织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亦渔亦农的生活风情、勤劳包容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我区处于岭南水乡地带,到处是田野、湿地、池塘、河流,蕴含着丰富的淡水海洋生物、湿地生物等自然资源。在南沙,可以观漫漫珠江奔流入海,可以赏湿地候鸟展翅高飞,水网密布的万顷沙有着可口的蔬果,横沥咸水歌唱出渔民浓郁朴实的生活趣味。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水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学校正是以岭南水乡文化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养。
:近年来,南沙区抓住“十二五”规划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借助粤港澳合作平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实现了全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李爱华:2010年,我局制定了《南沙区明珠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品牌项目、品牌学校、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学科的建设,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培育品牌项目。我区用瞄准现代化发展的超前眼光构建既有传统性、又有现实性、更有前瞻性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一是开展“三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三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辅之以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二是结合南沙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开展通行世界的普世价值(和平、尊重、平等、博爱等)教育;三是结合南沙区情,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岭南水乡文化教育、体艺教育和环保教育,形成区域教育特色。上述三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通过课题研究、德育课程、学科渗透、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健康心理、高尚情操、健全人格,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兼容世界优秀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培育品牌学校。好的学校必须要有“大师”“大树”和“大爱”。在此前提下,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品牌的较量。品牌学校不一定是升学率最高、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却一定是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学校。因此,在我区教育资源日趋均衡的情况下,要培育学校发展的新亮点、新生点,就必须顺应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教育创新上下工夫,找出路;在提升教育的档次和品位上动脑筋、做文章,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如今,南沙第一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小学、南沙区金隆小学、广州市英东中学等都是我区挖掘学校优势,精心培育的省级品牌学校。
培育品牌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南沙小学的原副校长李明秋,就是典型的“5 2”“白加黑”式校长。自从调任金隆小学任校长后,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不是学校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学校。正是有了这样的校长,学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南沙区基础教育旗舰校,以其名气大、质量优、特色强,深受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我经常讲,南沙的现有教育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唯才是举,否则没有出路,而优质学校则要担当起输送人才的责任,必须成为“人才的摇篮”。 我区先后选派校长参加省内外各种培训和学习考察活动,不断提升校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我区有省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市名校长1名,市名校长培养对象3名,市优秀校长9名,市卓越校长9名。
培育品牌教师。我区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科带头人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之名教育家、名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先后派遣24名英语教师赴英国培训;成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担任主持人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开展“明珠大讲坛”和“基础教育国际化年会”等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我区品牌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特级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名教师培养对象1名,省优秀教师15名,市名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市名教师培养对象14名,省“名师工作室”2个,区学科带头人10名,国、省、市、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一批。
培育品牌学科。我区每年开展“书香文化节”“英语节”“科技节”以及“明珠杯”系列竞赛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师的育人途径,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目前,南沙一中物理学科等多个学科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学科;南沙一中英语学科组等27个学科组被评为区优秀学科组;南沙一中数学学科组等多个学科组获广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南沙将怎样深化和引导学生的“梦想教育”?
李爱华:首先,认真学习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将成为今后我区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其次,积极组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贯彻好《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落实各项要求,通过主题班会评比、校园歌手大赛、小市长和魅力少年专题活动、专题演讲、美文诵读、征文比赛等深化和引导学生的“梦想教育”。
再次,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设计“筑梦”“追梦”“圆梦”三个环节的系列内容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报效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南沙于2012年被确认为全国首家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验田”。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南沙采取了哪些举措?未来有什么规划?
李爱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实施“强教”工程,筑巢引凤,面向全球招商引“智”,大力培育教育品牌,以“大教育”的视野,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一是组织培训交流活动,深入理解教育国际化。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国际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基础教育国际化符合且服务于南沙的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开展实验学校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通过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进一步加大国际化探索步伐、开展教育国际化实验,通过教育国际化评估认证实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验学校、特色高中实验学校的建设,促进区内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大教育”氛围。以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建设粤港澳教育培训基地和南沙国际教育试验区,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四是精心编制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区域国际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先后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规划编制研讨会,到我区中小学实地调研,收取学校意见三百多条,为我区编制“广州市南沙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规划”,正等待批复执行。
南沙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步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合作发展的轨道,“让人民群众同步共享南沙开发建设的成果”是南沙教育掷地有声的承诺!未来,我区将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综合改革、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改革,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推动全区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联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我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基地,以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题的方式,引领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师发展机制、学校课程建设机制、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教育质量自我保障机制七方面开展学校教育国际化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二是在庆盛枢纽及周边地区规划约八平方公里建设国际教育合作试验区,重点开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在职培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2012年7月,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签订《共建“广外—兰卡斯特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2013年6月,我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旅游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职业教育全面合作。三是高品位项目推进,确立我区在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示范引领地位。以实施区域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的“33工程”(推进3个建设项目,即课程领导力的团队建设项目、学校国家课程体系校本化实践项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构建3个支持体系,即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信息化支持体系、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支持体系)为主导,通过课程建设、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区域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马子恩
:李局长,您好。南沙自建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南沙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形成了哪些特色?
李爱华:南沙区毗邻港澳,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2012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明确将南沙新区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由此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
作为国家级战略新区,面朝大海、通向世界的区位优势使得南沙教育正处在从农村教育向城市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沙教育如何才能成“气候”?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写的一首《鹧鸪天》给了我启示:“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其中这句“沉沙无意却成洲”给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也应当具备一种“无意”的境界,那就是傲视困难“千弯百折不回头”的精神,摒弃偏见“虚怀若谷”的胸襟和不唯功利“只计耕耘莫问收”的品格。面对建区后基础相当薄弱的南沙教育,我们“无意”跟其他地区相比,而是跟自己比,争取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年比一年成长。“无意”背后实则“有意”,即坚守一种排除庸扰、遵循规律、追问本质的教育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南沙教育才可能最终“成洲”。
在“规划先行、统筹发展”的科学开发理念指引下,南沙走的是“智慧驱动、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GDP必然要求绿色教育质量。因此,我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育工作,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充实德育内容,更新管理模式,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现已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岭南水乡文化教育、体艺教育和环保教育五大教育特色。
:岭南水乡文化教育是南沙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的德育特色。请问,岭南水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其在育人方面有何优势?
李爱华:南沙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灵的城市。水,是南沙发展变化的灵魂,承载着南沙历史悠久的文化,也点缀着每一个南沙人的生活。傍山临海、河涌密布,是它展现的“形”,而岭南水乡的那一丝水韵才是它的“神”。
岭南水乡文化是水网交织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亦渔亦农的生活风情、勤劳包容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我区处于岭南水乡地带,到处是田野、湿地、池塘、河流,蕴含着丰富的淡水海洋生物、湿地生物等自然资源。在南沙,可以观漫漫珠江奔流入海,可以赏湿地候鸟展翅高飞,水网密布的万顷沙有着可口的蔬果,横沥咸水歌唱出渔民浓郁朴实的生活趣味。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水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学校正是以岭南水乡文化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养。
:近年来,南沙区抓住“十二五”规划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借助粤港澳合作平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实现了全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李爱华:2010年,我局制定了《南沙区明珠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品牌项目、品牌学校、品牌教师、品牌校长、品牌学科的建设,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培育品牌项目。我区用瞄准现代化发展的超前眼光构建既有传统性、又有现实性、更有前瞻性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一是开展“三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三德”(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辅之以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二是结合南沙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开展通行世界的普世价值(和平、尊重、平等、博爱等)教育;三是结合南沙区情,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岭南水乡文化教育、体艺教育和环保教育,形成区域教育特色。上述三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通过课题研究、德育课程、学科渗透、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健康心理、高尚情操、健全人格,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兼容世界优秀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培育品牌学校。好的学校必须要有“大师”“大树”和“大爱”。在此前提下,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品牌的较量。品牌学校不一定是升学率最高、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却一定是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学校。因此,在我区教育资源日趋均衡的情况下,要培育学校发展的新亮点、新生点,就必须顺应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教育创新上下工夫,找出路;在提升教育的档次和品位上动脑筋、做文章,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如今,南沙第一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小学、南沙区金隆小学、广州市英东中学等都是我区挖掘学校优势,精心培育的省级品牌学校。
培育品牌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南沙小学的原副校长李明秋,就是典型的“5 2”“白加黑”式校长。自从调任金隆小学任校长后,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不是学校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学校。正是有了这样的校长,学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南沙区基础教育旗舰校,以其名气大、质量优、特色强,深受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我经常讲,南沙的现有教育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唯才是举,否则没有出路,而优质学校则要担当起输送人才的责任,必须成为“人才的摇篮”。 我区先后选派校长参加省内外各种培训和学习考察活动,不断提升校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我区有省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市名校长1名,市名校长培养对象3名,市优秀校长9名,市卓越校长9名。
培育品牌教师。我区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科带头人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之名教育家、名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先后派遣24名英语教师赴英国培训;成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担任主持人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开展“明珠大讲坛”和“基础教育国际化年会”等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我区品牌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特级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名教师培养对象1名,省优秀教师15名,市名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市名教师培养对象14名,省“名师工作室”2个,区学科带头人10名,国、省、市、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一批。
培育品牌学科。我区每年开展“书香文化节”“英语节”“科技节”以及“明珠杯”系列竞赛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师的育人途径,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目前,南沙一中物理学科等多个学科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学科;南沙一中英语学科组等27个学科组被评为区优秀学科组;南沙一中数学学科组等多个学科组获广州市高考突出贡献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南沙将怎样深化和引导学生的“梦想教育”?
李爱华:首先,认真学习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将成为今后我区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其次,积极组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贯彻好《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落实各项要求,通过主题班会评比、校园歌手大赛、小市长和魅力少年专题活动、专题演讲、美文诵读、征文比赛等深化和引导学生的“梦想教育”。
再次,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设计“筑梦”“追梦”“圆梦”三个环节的系列内容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报效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南沙于2012年被确认为全国首家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验田”。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南沙采取了哪些举措?未来有什么规划?
李爱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实施“强教”工程,筑巢引凤,面向全球招商引“智”,大力培育教育品牌,以“大教育”的视野,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一是组织培训交流活动,深入理解教育国际化。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交流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国际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基础教育国际化符合且服务于南沙的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开展实验学校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通过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进一步加大国际化探索步伐、开展教育国际化实验,通过教育国际化评估认证实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验学校、特色高中实验学校的建设,促进区内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大教育”氛围。以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建设粤港澳教育培训基地和南沙国际教育试验区,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四是精心编制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区域国际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先后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规划编制研讨会,到我区中小学实地调研,收取学校意见三百多条,为我区编制“广州市南沙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规划”,正等待批复执行。
南沙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步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合作发展的轨道,“让人民群众同步共享南沙开发建设的成果”是南沙教育掷地有声的承诺!未来,我区将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综合改革、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改革,引领基础教育现代化,推动全区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联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我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基地,以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题的方式,引领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师发展机制、学校课程建设机制、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教育质量自我保障机制七方面开展学校教育国际化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二是在庆盛枢纽及周边地区规划约八平方公里建设国际教育合作试验区,重点开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在职培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2012年7月,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签订《共建“广外—兰卡斯特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2013年6月,我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旅游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职业教育全面合作。三是高品位项目推进,确立我区在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示范引领地位。以实施区域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的“33工程”(推进3个建设项目,即课程领导力的团队建设项目、学校国家课程体系校本化实践项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构建3个支持体系,即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信息化支持体系、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支持体系)为主导,通过课程建设、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区域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