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语言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审美是外显,文化是根本。在文字周围留有大片的空白,等待读者用自己的想象、联想、阅历等来填补,从而绘成完整、普遍而又独具个性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获得充实感、愉悦感。文字是显性符号的组合,但绝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全部。更多的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分析、破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这方面的绝佳示例,看似普通的文字后面,隐藏着我们解读鲁迅童年生活的密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揣摩,以语言品读为核心,培养思维的厚度与深度,同时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文化意识。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把思维引向深入
  思维的广度决定了思维的深度,深度思维,必须要剥开文字表面的浮尘,浸润其中,引导学生深入到文字背后,从而延伸思维的深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历来为人所称道,笔者在教授中便紧紧抓住“光滑的石井栏”这六个字。
  笔者问学生:“大家有没有想过,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这意味着什么?”教室里鸦雀无声。数秒钟之后,笔者听到有学生在小声问道:“石井栏是什么?”笔者马上问其他同学,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知道,这真是出乎意料,顿时感到自己的预设还是太过想当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学生连“石井栏”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对于其“光滑”也就无从谈起。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内容,运用教室里的电脑,现场查阅了“石井栏”的图片及相关介绍,进行古代生活常识的介绍。同学们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个”。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于“井”文化进行初步探究,然后再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石井栏是什么,那么哪位同学来猜猜,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呢?
   生:可能是因为时间长了。
  师:能否说得具体并且富有文学性呢?
  生:可能是因为石井栏的历史比较悠久,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了。
  师:嗯,这个思路不错,历史悠久,磨得光滑了。老师曾经看到过不少古老的石井栏上都有一条一条很深的印痕,大家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生:是打水的时候磨出来的。
  生:是水桶的绳子磨出来的。
  师:是啊,石头是坚硬的,然而也经不住光阴流逝、岁月变迁,看不见的时光留下了自己的印迹,执着而坚定。大家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会不是是鲁迅小时候一直在上面跳来跳去,磨出来的?
  师:哦,那这表现了少年鲁迅的什么呢?
  生:他很调皮。
  生:顽皮。
  生:淘气。
  师:石井栏的光滑不一定全部是少年鲁迅的杰作,但他至少为此做出了贡献。大家想想,除了他,是否还有其他人也会跳上跳下呢?
  生:他的小伙伴们。
  师:所以,那是百草园,必定是——
  生:喧哗的。
  生:热闹的。
  生:人声鼎沸的。
  生:嘈杂的。
  生:充满欢声笑语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很有画面感,现在大家对于百草园的“乐”,應该有了更深的印象了吧。这童年的乐园,留下了小鲁迅们多么纯真的笑脸、充满活力的身影。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这番充满趣味的场面。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字一句自有情。同时,也必须正视学生的阅历、经历,才可能真正抓住这些值得探究的“点”,抓住了这些点,课堂的容量便增加了,赏析的空间便扩充了,思维的度也就得以深入了。
  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展开超时空对话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人物是基础,但是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则是更高境界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追求的目标之一。在“三味书屋”这个片段中,有这样一句:“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在此处,我引导学生抓住“相宜”这个词来进行探究。
  首先,“相宜”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进行品味,学生基本都能马上说出“合适”“适宜”之类的意思,应该说基本准确。
  其次,上课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时刻,课堂是一个教授知识的圣地,老师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宿儒,那么按照常理推断,应该“适宜”做什么呢?显而易见,是跟着老师认真读书、自己认真看书、学习。鲁迅作为一代文豪,其童年时的读书也确实应该是非常认真、刻苦的吧。实则如何呢?他在画画,在描绣像,而且“成绩却不少”,这可真是颠覆了我们对于鲁迅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让人大跌眼镜。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小鲁迅当时的心情?小鲁迅在课堂上画画、开小差,这说明了什么呢?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其童年时期的生活都充满趣味,调皮、爱玩,或许正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种在课堂上“开小差”时的紧张、兴奋、“偷偷摸摸的愉悦”,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真切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孩子与幼时的鲁迅有了跨时空的联系,百年岁月在这里交错,这光阴背后的故事,是如此动人。这也便是文学文本学习的最为重要手段:共情。
  在这篇文章里,除了“跃然纸上”的小鲁迅,时时处处还有隐于文字背后的“大鲁迅”。所以,我便引导学生思考:“成年的鲁迅写到这一段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态呢?请同学展开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此时,回忆的甜蜜温馨、美好逝去的悲哀、怅然若失的茫然……交织在一起,笔者想,写到此处,鲁迅那严肃的脸庞上,可能也就是微微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一个个汉字便是一个个密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化身为“密码破译员”。尤其是在阅读大家的作品时,更需要引领学生调动想象、联想等思维方法,用扩改写等手段,使学生真正融入课文,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汇,才可能真正破解作者隐含于文字之下的童年生活,才有可能懂得一个真正的鲁迅,获得文化的熏陶。笔者想,这可能也正是鲁迅的初衷吧。语文核心素养,也就在这样生动立体的课堂中得以培养,也更具有质感与厚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梅花魂》作为五年级语文中“思乡之情”主题的课文之一,对培养学生情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章以“梅花”为主要线索,依托于老人对梅花的喜爱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与眷恋之情。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立足于文本解读,分析《梅花魂》教学途径,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学生维度,填补“思乡”空白  《梅花魂》主要依托于梅花表达作者外公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很少有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指导高考中,我们往往不得要领。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依据新课标高考阅读题型设计,总结出五种阅读方法,即论述类文本信息阅读法,文学类文本文体要素阅读法,实用类文本回归生活阅读法,文言文利用积累阅读法,古代诗歌想像联想阅读法。这样,让学生掌握阅读法,感受诗文美,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高考语文卷有五大
期刊
部编版教材使用之后,对于名著阅读教学的要求较旧教材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整本书阅读已经真正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幅度之大、力度之深是笔者从教十九年所未见的,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在课堂上放羊式的读书,还是教师指导有步骤的读书,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大快朵颐地吸吮知识的情景。高兴之余,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海,走近名著已经实现,如何走进名著而不是浅尝辄止地阅读?  一、
期刊
契诃夫以19世纪末的俄国为时代背景,创作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小说通过小人物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生活状态和言行举止来反映当时社会统治的专权。而在这种专权统治下,恰恰就有一群类似别里科夫的拥护者,在维护着沙俄的腐朽统治,他们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甚至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也正是这群人,阻碍着经济社会和文明前进的步伐。作者通过诙谐的笔触,把别里科夫形容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而他的套子就
期刊
随着群文阅读模式的兴起,语文阅读教学也正迎接一场巨大变革,由原来的单篇阅读教学转为围绕议题所选择的一组文本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它讲求阅读的结构性、探究性、整合性,即通过围绕核心议题,对一组具有内在结构性的文本的整体研读,探究文本的多方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整合,达成集体建构的阅读目的。  本文将鲁迅的《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三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组成群文,从叙述层面进行群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