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如何进行思维的有效训练呢?对此,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并将其加以教学改造和丰富,使其为学生的思维、语言服务,并渗透审美文化。
  一、从经验出发,引导个性化的思路生成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最为显著的一点是“情境性建构”,即他们无法仅仅凭借符号性的抽象文字建构起自己的语言。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常常被窄化为创设“情感情境”。这种情境当然有些作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并未同步进入情境,有时就会显得尴尬。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在思维的层面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
  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为例:“春节 饺子 拜年/清明 扫墓 踏青/端午 粽子 龙舟/中秋 团圆 月饼”。这节课主要是认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及习俗。教材本身创设的情境也很完整,但是对于这些节日的体认,如果无法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么它们仍然是冷冰冰的、客观的、他人的知识。因此,我结合思维导图将其改造为“发散式”的泡泡图,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经验融入其中。
  以“春节的习俗”为例,围绕春节,我让学生们搜寻自己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习俗圈”。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春节经历,慢慢地加以补充:与(外)祖父(外)祖母一家团聚、晚上要吃年夜饭(有的地方是水饺)、要放鞭炮(老家可以)、写春联贴春联(有写的有买的)、很晚才睡觉(最高兴的就是守夜)、给长辈拜年……学生在说这些经历的时候,是具体的,带着个人情感体验的,比如有的学生回老家可以放鞭炮,而住在城市里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体验了;还有吃饺子的习俗,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当他们将自己的经验补充到这个习俗中来的时候,他们的情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是仅仅凭借阅读无法还原的。这便是第一步,可以称之为“场景复现”。
  第二步叫“经验脱域”,即要把学生的经验抽象出来,提取关键词,做成思维导图。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很容易和老师一同做出以春节为圆心,依次发散出吃饺子、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的泡泡图。这时获得的关键词也有“拜年”“饺子”,但是由于经历了从生活经验中抽取的过程,这时黑板上的图虽然已是较为抽象的符号,但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了个体关联性。借着这个思路,学生尝试编制了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如图1)。
  第三步叫作“思维提阶”。当学生从自己的端午节延伸到屈原、伍子胥等历史故事时,旁边就可以不断添加新的“泡泡”,他们也自然会生出新问题:“没地方写了”“越写越乱”……怎么办?这是一个提升思维层级的契机,我借此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小组认为,可以给外圈的泡泡分类,这个小组演示了一下他们的想法,我把修改的任务留到课后。第二天学生交来的作业有不少分解得都很清晰(如图2)。泡泡从一阶变为两阶,这就是思维层级的增加,也是内部言语的建构过程。但这种建构如需外化,还需要第四步。
  第四步叫作“思路分享”,即引导学生从“介绍”自己外化的思维导图开始,建构个性化的语言。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个性化的介绍。因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其实对于一些节日的习俗,除了少部分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导图较为相似,不会截然不同。那么,是否这样的介绍就会高度雷同呢?其实不会,即使最终的图形相近,建构的过程也是各有不同的:有的学生是先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到美味的粽子,再想到其他习俗以及相关的传说;而有的学生则从“远端出发”,先想到屈原投江、纪念伍子胥等传说故事,再说到自己喜欢吃妈妈包的粽子,以及回忆起这些经历
  时的感受。总之,他们的出发点和路径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有一点,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画的图来描述,这时,语言已经在被思维导图所引导、建构了。
  二、从运用出发,推动连续性的言语生成
  如果说借助思维的提阶,丰富个性化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清晰化,那么,运用流程式的思维导图,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连续性,这也是个体言语品质的重要方面。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复述课文为切入口,引入流程式的思维导图,推动学生言语的连续生成。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感受时间序列
  抽象的时间难以被低年级学生把握,借助图形就方便了许多。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时,课文要求背诵,这对于少数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因为四个段落结构相似,朗朗上口,但有不少学生会把内容搞混,分不清时间的先后。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蚕姑娘每一次睡觉的前后变化,提取出关键的词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胖—发亮,再细化出时间线,学生对蚕的变化不仅有了先后的体会,还隐约感到生命流转与生生不息的循环之意,再复述起来,就轻松多了。
  2.转换叙述视角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运用有一个瓶颈问题,即叙述视角。这里有一个逻辑主语的更换问题,使学生很难站在一个角度维持叙述的进程。因此,在講述、复述这类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笔者从视角、人称等角度出发,创造近似却不同于课文的语境,在这种变式中,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叙述的能力。比如学习《沉香救母》一课,由于故事有着丰富的情节,学生归纳时往往抓不住事件的主线,提取的关键词也缺乏逻辑的连续性。经过课堂的讨论,笔者逐步让他们明白,从一个视角去叙述故事,提取出的关键词都以“沉香”为主语,有助于思维的连贯性。因此他们慢慢讨论出了“得知实情—立志救母—拜师学艺—习武练功—学有所成……劈山救母—母子团圆”的叙述线索。尽管不同学生选择的节点数量、角度会有不同,但他们都注意到了逻辑主语的统一。这样的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课堂上的复述能力,也会迁移到生活情境中,提高语言的连续性。
  3.把握叙述的重心
  把握叙述的重心其实是比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借助思维流程图,似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所以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很好,但确实有不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言语的品质。
  如笔者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流程式的思维导图,但是很明显,不少学生选择的节点过多,把一些并非重点的内容也列了出来,使得流程图显得非常庞杂,失去了简洁的美感和清晰的条理。因此,笔者提出一个要求,请他们尽可能地减少无关整体的节点。经过逐步的筛选淘汰,他们留下了最为重要的几处节点(如图3),以使自己的叙述能够把握住故事的重点。   三、从实践出发,延伸出综合性学习的空间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不仅需要完成教材的既定主题,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生发出适合综合性学习、专题性学习的内容,因为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类型,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便利用思维导图,将一些对语文实践感兴趣的学生向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引导。
  比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6》时,里面出现了很多小动物,学生很感兴趣,这时课堂上有学生提问,猴子和猩猩特别像,怎么区分呢?随即有学生跟着说,他看的动物故事中,老雕和老鹰也分不清。显然,这超出了识字课文本身的范畴,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又包含其中,因为识字是音、形、义的统一。课堂上,笔者以猴子和猩猩为例与学生共同进行了讨论。我们利用班级电脑网络,搜集猴子与猩猩的资料;接着小组讨论、交流,从资料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提炼出关键词;然后,根据给出的思维模型图,以小组为单位,画出猴子与猩猩的双泡泡对比式思维导图(如图4)。
  学生觉得这样的表现形式很新奇,于是有几个小组课后对老雕和老鹰进行了一番探究,这一次是没有教师指导的。他们不仅模仿课内的练习,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进行了对比,还不自觉地用上了具体的数据来说明,比较清楚地呈现了雕和鹰的异同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不少学生似乎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觉得能用这样的图把所搜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是一种很“酷”的方式,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有时竟然会相互比较,看谁画得更合理,更简洁,能让人一目了然。
  在这些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撰写研究小报告,通过一两百字,把绘制的思维导图给其他同学做介绍。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1.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的过程,这种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2.外化自己的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思路的发现是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交流中不仅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不仅坚持自己的思路,也学会容纳别人合理的想法;3.研究之后用图形加以表达,这是非連续性文本的一种,再用文字简要介绍,锻炼了表达能力;4.商量、合作、接纳、改变自己等等这些情意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听说读写,每一个方面都是具体的语文实践。
  回顾整个学期的实践过程,笔者深深体会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发展不能依靠一种主客分离式的学习模式,对外在于自身的知识,学生很难同化、顺应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唯有让知识具有经验性,成为主客统一的状态,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思维结构中,且对其发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小梅呀,我腿肿了!”90岁的老父亲给苏梅打来了电话。  “啊?爸,我今晚就回清河!”  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刚在省城落地的苏梅立刻决定转乘火车直奔老家。  今天是周五,单位出差回来,她原打算要在省城的儿子家度过双休日,看护刚满10个月的小孙子。可父亲的这一个电话,使她必须改变行程了。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好孤独,虽然身边还有两个儿女,但能撑事儿说话儿解个难的还得是她这个家中老大。苏梅两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我反思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还是阅读。而语
一、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与任务分解  (一)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其中,《寓言二则》一课选编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出现问题要设法解决以及想办法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画杨桃》讲“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启发同学们站在“我”的角度观察杨桃之后再下
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日益提升,而作为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之一,能源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能具有高能效、低污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点。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国家和社会对于核能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核能事业是大势所趋。  从科学的角度讲,地球上可控的核能发展,大体上将经历由利用核裂变能走向利用核聚变能两大阶
01  门一开,蓝思淼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丁尚萍今天发给他的菜单是清蒸鲈鱼、宫保鸡丁、虾肉包子和什锦汤。自从做了全职太太,丁尚萍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厨房里,她在网上搜集菜谱,打印出来坐在餐桌前研究,再如科学家一般,在厨房里试验,竟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让蓝思淼刮目相看。  从屋外的寒冷走进充溢着食物气息的温暖中,蓝思淼这才意识到,自己是真的饿了。为了和马天娇的约会不迟到,他中午离开公司前,只吃了一个玛
对殷郡伟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应该是在2017年。我受武进区教育局委托,到清英外国语学校进行督导评估。陪同我参观和听课的,就是这个白白净净、敦敦厚厚的小伙子。听着他对学校办学整体架构娓娓道来,我就对他产生了好奇。在随后的汇报答辩中,殷郡伟老师代表学校做了简短汇报。应该说,在我接触到的学校管理者中,我还很少有这样的“惊艳”感。因为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对教育的认识和表达,让我顿时对他有了进一步了解的迫切愿望。
[摘要]残酷与美丽是《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的主要特色,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一段情感经历与成长经历,体现了导演黄磊对新人文剧的态度与评价。《似水年华》不是喜剧,但也不是悲剧,它保留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最后一丝幻想。放弃也是一种爱,而且是被铭记一生,停留在它最美的时间,被永远回忆。  [关键词]《似水年华》 新人文剧 片头曲    一、简介    这部电视剧是黄磊自编自导的一部新人文剧,加上名演员刘若英、朱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时效性强等特点,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本着其特点探索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湖南女子学院“旅游学概论”教学为例,探索从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两个诉求点出发,研究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促使师、生两方群体共同关注课堂教学质量,探求更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詞: 团队合作 “旅游学概论” 教学实践  一、引言  旅游行业具有实践性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童书给孩子们,我首选《骑鹅旅行记》。  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用她手中的笔和对孩子无与伦比的爱完成了这本巨著。这本书充满深情,它丰富无比,完美地印证了关于儿童文学的最高美学标准:杰出的作品总是具有向着童年生命和成年生命的不同层面同时敞开的丰富肌理。  一、神奇的鸟瞰视角  这本书缘起于瑞典国家教师联盟的委托。他们希望塞尔玛写一部给儿童看的,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瑞典地理、生物和民俗
在涵泳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隐隐觉察到直面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和鉴赏。以生为本的儿童立场,让我们始终把研究目光聚焦于儿童文化审美。  一、把握儿童文化审美的特征  爱美,是人的天性。也许,正是在对美的追求、理解、欣赏和创造中,人类文化得以孕育繁衍,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然而,应当与语文教学相伴共生的文化审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干扰,多年来似有若无,或被混同,或被替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