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群需要的不是摇期呐喊而是理性

来源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的言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以后,时常遭遇网络暴力。我知道,那些用各种语言攻击本人文字的读者,并非真的对我个人有所不满,很多时候他们也仅仅笼统地以“小编”指代作者。不管怎样,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越来越习惯对网络平台上的负面言论视而不见。作为一个普通的媒体从业者尚且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他们遭遇的网络暴力恐怕更甚。因此,我很同情那些深受网络暴力困扰的演艺明星。
  曾担任英特尔公司CEO的安迪·葛洛夫出版过一本题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在写作该书的年代,互联网尚且是极少数精英的专属工具,网络社区是彼此客客气气的熟人社会的延伸,不过,这个书名也精准地预示了此后20多年互联网的某种规律。发表网络暴力言论的人,仅仅是网络使用群体中极少数的偏执者,但他们的声浪却遵循“二八定律”,被无限度地放大了。
  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映射出入性深处的诉求与欲望。虽然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在现实中未必会成日骂骂嚷嚷,但一定存在某种被压抑的情绪。参与网络暴力,未必是真的要用非理智言论攻击什么、推翻什么,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发泄的快感。
  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群体心理的影响格外突出,社群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极其关键。人们平时产生负面情绪,一般习惯于藏着掖着,羞于见人,但一旦有人打破了沉默,很快就会引来有相似情绪者的追随。这好像是你一个人不敢在大街上裸奔,但是如果有一群人在海滩边裸泳,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网络环境为文明发展提供了通道,也为文明一次次突破下限创造了机会。
  没有网络社群,就不存在网络暴力。网上有人骂你一句,跟现实中有人“问候”你全家,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仅仅是少数人的网络攻击,谁都可以做到一笑了之。但是,网络暴力之所以造成伤害,就在于其可以呈集中爆发式的状态。前段时间有一句话特别流行: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单独地拿出一片雪花看,似乎也无害。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亲身经历过雪崩的危险,只有那些少数的攀登者,才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世态凉薄。
  因此,治理网络暴力,离不开营造健康的网络社群的语境。对付网络暴力,需要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网络暴力本身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1000条留言回复里有900条出言不逊,当然可以視为一场网络暴力,但如果把这900条恶劣言论放到10万条留言中,那就显得微不足道。只有更多理性人士在网络上积极发声,才能让网络暴力消遁于无形。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网络社群里,也许都无法彻底消除暴力因素,但把暴力逼到见不得阳光的死角,是每一个社会建设者的美好愿望。
  网络暴力没有真正的意见领袖,由此使得暴力愈加泛滥。尽管网络舆论的形成常常是自下而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积极的意见领袖就无所作为。意见领袖不是情绪的煽动者,而是推动网民进行正向思考的引领者。在互联网上贩卖“毒鸡汤”,不是意见领袖应有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迎合网络情绪而不是提供独立思考意见的部分“大V”也要对网络暴力负责。
  回应网络暴力,以暴制暴是无用的。2019年早些时候,两个偶像的粉丝群体之间发生了摩擦,争吵最后变成了人数上的较量,胜负当然产生了,但谁也没有说服谁。一次舆论风波的停止,并不代表着暴力的消失,或许,它正在酝酿着下一次更大的风波。
  互联网不再是熟人社会。要消除网络上的戾气,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陌生的互联网上,保留对文明的一点坚守,对理性价值的基本尊重,以及让更多人参与到互联网的积极建设中,发出真实、充满善意的声音。
  (选自2019年12月5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阅读点击
  文中对治理网络暴力有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其他文献
看过《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人,一定也知道爱尔兰咖啡吧!那是一种需要在午夜专心调制的咖啡,有的咖啡厅也将它作为酒卖,因为调制时,咖啡里会加些威士忌。这种咖啡初入喉时有一种清爽的凉意,特有的新鲜气息会缭绕于唇齿之间,之后,热滋滋的感觉上来了,伴着威士忌的芬芳……  春,每每来时便给我这样的感觉,这个大地精心孕育的女儿,表面上看似平和温柔,骨子里却隐藏着她的小小叛逆。  前不久去踏青,欣然发现城墙边不知名
期刊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个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知道这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  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一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于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一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在北京的家对面是“哈佛馆”,每天上班的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格林小镇
期刊
他是我初中时的同桌,苍白的脸,人很老实,不太爱说话。他家住在偏远的郊区,那里是这座小城的贫困地带。  也许是家远的缘故,中午放学他不回家。学校有食堂,可一次也没见他去过。他的午饭很简单,一个白面馒头,一根细细的咸黄瓜,一罐凉开水,天天如此。  冬天,每当第三节课的下课铃响起,他就从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兜里掏出用旧白布层层包裹的馒头,放在身旁的暖气片上烤热。而夏天他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白布把馒
期刊
漫画中,当天鹅从井口飞过的时候,井底的青蛙和癞蛤蟆都把目光投向了井口,而他们看到的东西却是不一样的:青蛙看到的是天鹅展翅翱翔的蓝天,苦思冥想着怎样才能走出井底;癞蛤蟆看到的却只有天鹅,并幻想着天鹅能成为自己的一顿美餐。他们都有梦想,但他们的梦想是有差别的。  青蛙的梦想是远大的,是鸿鹄之志,他抱着双臂,思索着怎样才能像天鹅一样拥抱蓝天。“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敢想,只要努力,只要奋斗,这只
期刊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
期刊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
期刊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诗题中“破山”即今江苏常熟的虞山,破山寺本名兴福寺,始建于南齐,到常建赋诗之时,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可算是一处古迹了。  本篇是盛唐诗歌的名作。宋人洪刍作《洪驹父诗话》云:“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
期刊
【前面的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书。不过故事的主线仍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和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所以故事的开端,要从黛玉进贾府说起。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荣国府贾家的女婿,当时在扬州做巡盐御史,黛玉的母亲贾敏就是贾宝玉的姑妈。黛玉六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剩下黛玉体弱多病、孤苦无依。外祖母史老太君心疼外孙女,就让人从扬州把黛玉接到了京城。她便从此开始了在贾府的生活。小说借助于黛玉的眼睛,对贾
期刊
从贫穷到贫穷    我站在河堤上,茫然地望着门前那条颇多行人来往的马路,没多久,就远远看到外婆回来的身影。  外婆的工作是清扫佐贺大学和佐大附属中学、小学的教职员室和厕所,快的话上午11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  走在回家路上的外婆,样子有点奇怪。她每走一步,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  我仔细一看,她腰间好像绑着一根绳子,拖着地上的什么东西一路走来。  “我回来啦。”  外婆还是弄出“嘎啦嘎啦”的声
期刊
世间有喜也有悲。有春日的阳光明媚,也会有寒冬的朔风凛冽。有顺境的快乐舒畅,当然也有逆境的忧虑彷徨!  青蛙与癞蛤蟆生活在井中,狭小的空间使孤独寂寞的它们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突然,天空中飞过一只天鹅。癞蛤蟆马上挥舞着刀叉想饱食天鹅肉。可青蛙呢,似乎无动于衷。  两者的处境相同,但行为却不一样。而我们呢,面对逆境时的我们又会如何选择呢?是“望鹅兴叹”,还是“垂涎三尺”?“望鹅兴叹”者处于逆境之中缺乏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