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剧艺术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作为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粤剧文化底蕴,而西樵的山、水、与传统的粤剧文化都是很好的艺术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粤剧艺术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粤剧艺术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身边的粤剧艺术美,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美、从而提高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粤剧以其地方特色魅力吸引了孩子们。在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喜爱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在了解优秀的岭南文化之伟大和丰富的同时,领略具有地方特色的粤剧艺术之美。让他们走进生活中去寻找广东童谣的歌谣美。西樵作为粤方言区,孩子们从小就耳渲目染,如《月光光》《何家公鸡何家猜》等,我们把粤曲小调也搬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了身边的歌谣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在教学中,结合广东童谣,推广新童谣创作。让同学们以西樵山的风景、民俗、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等为题材,读童谣、背童谣、自己创作童谣。学生对于这一活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如“风车转,重阳到,重阳登高上樵山。阿妈叫我去逛墟,我不愿去,要看风车,风车风车快快转,转到明年好运到。”同学们把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编进了童谣里,表现了他们美好的愿望。“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桑塘,摇方竹,养蚕忙,桑基鱼塘奔小康。”这首结合西樵山特色创作的广东童谣《月光光》把西樵山下桑基、鱼塘、儿童、嬉戏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幅生动、醉人的山水画。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说,聆听是最直接感受音乐的途径。如:唱粤曲小调,这些孩子们熟悉的儿歌首先从方言上让学生耳熟能详,在课堂上唱,然后通过组织的比赛让大家都来感受粤曲的魅力,由此可见,粤曲在大家的心目中还是不乏喜爱者的,比赛过后我们就通过校园广播把孩子们唱的童谣和粤曲放了上去,让孩子们一走进校园就能聆听到粤曲的韵律。组建粤曲表演唱兴趣小组,通过身段操的学习和比赛,很多同学能唱、能演,能说,能跳,在排练和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这样的兴趣小组真正让学生触摸到了粤剧艺术感觉,很多学生因此而喜欢上了粤剧艺术。
感受粤剧艺术的魅力不能只停留在赏与唱,最直接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这样他们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去真正感受粤剧表演的魅力,而且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形体与气质。创作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粤剧身段操。这套粤剧操借鉴了粤剧艺术中的“做”——手、眼、身、法、步的粤剧表演要素,从身段的站相、亮相、台步等方面入手,简化粤剧中高难度的动作,使之成为适合小学生在校园进行学习和推广的粤剧身段操,对学生的形体、气质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弥补了音乐教材中重点关注了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形体、站姿、表演方面指导的不足。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西樵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黄飞鸿通过粤曲表演唱把这一英雄人物搬上舞台,粤曲《黄飞鸿中秋伐恶》就是通过黄飞鸿中秋在祖庙与外国列强打擂台,从而体现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对本土人文、人物故事的开发,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就有这么正能量的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创造出更多的感人故事。宋朝名将岳飞、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里的廉颇、蔺相如、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記》等人物的故事、也通过创作成粤曲表演唱《精忠报国》和粤剧课本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小粤剧《猪八戒食西瓜》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和唱腔展现出来。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大胆的创作了这些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在他们心目的形象,并演绎出来。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艺术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好的发展。立足本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粤剧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艺术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在参与表演粤曲、粤剧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进行创作性的表演,便是艺术教育在感受与体验过程中的一种升华。以上的歌谣、身段操、粤曲、粤剧课本剧等形式都让孩子们不断地寻找身边的粤剧艺术美,而寻找身边的粤剧艺术美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心中的美。让他们形成从小喜爱艺术,追求和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为终生全面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广东童谣激“趣”——激发学生了解粤剧艺术的兴趣
粤剧以其地方特色魅力吸引了孩子们。在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喜爱这一艺术形式,让学生在了解优秀的岭南文化之伟大和丰富的同时,领略具有地方特色的粤剧艺术之美。让他们走进生活中去寻找广东童谣的歌谣美。西樵作为粤方言区,孩子们从小就耳渲目染,如《月光光》《何家公鸡何家猜》等,我们把粤曲小调也搬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了身边的歌谣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在教学中,结合广东童谣,推广新童谣创作。让同学们以西樵山的风景、民俗、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等为题材,读童谣、背童谣、自己创作童谣。学生对于这一活动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如“风车转,重阳到,重阳登高上樵山。阿妈叫我去逛墟,我不愿去,要看风车,风车风车快快转,转到明年好运到。”同学们把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编进了童谣里,表现了他们美好的愿望。“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桑塘,摇方竹,养蚕忙,桑基鱼塘奔小康。”这首结合西樵山特色创作的广东童谣《月光光》把西樵山下桑基、鱼塘、儿童、嬉戏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幅生动、醉人的山水画。
二、以粤曲音乐激“情”—— 培养学生喜爱粤剧艺术的情愫
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说,聆听是最直接感受音乐的途径。如:唱粤曲小调,这些孩子们熟悉的儿歌首先从方言上让学生耳熟能详,在课堂上唱,然后通过组织的比赛让大家都来感受粤曲的魅力,由此可见,粤曲在大家的心目中还是不乏喜爱者的,比赛过后我们就通过校园广播把孩子们唱的童谣和粤曲放了上去,让孩子们一走进校园就能聆听到粤曲的韵律。组建粤曲表演唱兴趣小组,通过身段操的学习和比赛,很多同学能唱、能演,能说,能跳,在排练和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这样的兴趣小组真正让学生触摸到了粤剧艺术感觉,很多学生因此而喜欢上了粤剧艺术。
三、以粤剧身段激“韵”——培养学生举手投足的艺术魅力
感受粤剧艺术的魅力不能只停留在赏与唱,最直接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这样他们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去真正感受粤剧表演的魅力,而且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形体与气质。创作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粤剧身段操。这套粤剧操借鉴了粤剧艺术中的“做”——手、眼、身、法、步的粤剧表演要素,从身段的站相、亮相、台步等方面入手,简化粤剧中高难度的动作,使之成为适合小学生在校园进行学习和推广的粤剧身段操,对学生的形体、气质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弥补了音乐教材中重点关注了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形体、站姿、表演方面指导的不足。
四、以原创粤剧激“悟”——开阔拓展视野,植根于创作粤剧艺术的沃土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作,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西樵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黄飞鸿通过粤曲表演唱把这一英雄人物搬上舞台,粤曲《黄飞鸿中秋伐恶》就是通过黄飞鸿中秋在祖庙与外国列强打擂台,从而体现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对本土人文、人物故事的开发,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就有这么正能量的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创造出更多的感人故事。宋朝名将岳飞、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里的廉颇、蔺相如、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記》等人物的故事、也通过创作成粤曲表演唱《精忠报国》和粤剧课本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小粤剧《猪八戒食西瓜》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和唱腔展现出来。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大胆的创作了这些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在他们心目的形象,并演绎出来。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艺术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好的发展。立足本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粤剧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艺术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在参与表演粤曲、粤剧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进行创作性的表演,便是艺术教育在感受与体验过程中的一种升华。以上的歌谣、身段操、粤曲、粤剧课本剧等形式都让孩子们不断地寻找身边的粤剧艺术美,而寻找身边的粤剧艺术美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心中的美。让他们形成从小喜爱艺术,追求和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为终生全面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