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建筑設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探讨建筑抗震设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抗震设计方法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作用
1、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建筑设计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强化建筑抗震设计的效果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可以对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加以运用,以此强化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其次,在目前很多建筑物存在屋顶与地步重心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的现象,对于建筑物会产生扭转效应,进而削弱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设计缺陷,就可以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合理运用建筑设计的方法,对建筑物的刚度与强度进行增加,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如此一来,建筑物的高度与体积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自身强度得到有效提升。
2.2改善建筑抗震设计的内部性能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还需要对建筑结构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提高建筑构件布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如此才能够从根源上使建筑物内部的稳定性、合理性与安全性得到提升,例如在设计中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障人们在发生地震时可以顺利逃生。作为设计工程师,必须以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对建筑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以建筑结构的剪力墙布置为例,应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分析,使剪力墙得以均匀分布,并在建筑物整个底部得以贯穿,使建筑结构中心位置断裂问题得以有效避免。
3、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3.1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
近些年,虽然我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受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抗震设计还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与建筑设计的理念契合度不高。另外,我国对地震的认识不够,对地震的预测技术还比较落后,防震措施也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建筑防震设计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
3.2没有从实际出发
目前,大部分建筑在进行防震设计时都太局限于理论,只会按照固定的参数进行估计,与实际的联系较少,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可能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地震作为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地震预测时采用灵活的方法,不断从实际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我国地震预测的模式过于固定,在进行建筑结构防震设计时没有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破坏的层次和顺序,所以对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处理的不够妥当,没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抗震的设计。
3.3设计探讨不够深入
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把握地震对建筑破坏的具体信息,还要能够把握抗震设计与整个建筑设计的统一性,在兼顾大局的情况下又不会忘了细节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很少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过程较为死板,与实际的联系较少。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4.1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在抗震设计中,如果该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并且该建筑结构的布置符合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那么此建筑物势必会具备优秀的抗震能力。所谓的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指的就是在设计建筑结构体型过程中,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建筑物平面规则、对称布置,这样才能保证该建筑同一楼层间平面刚度变化一致,其次尽量考虑建筑物竖向凹凸少,使得建筑竖向刚度变化上保持稳定,避免不同楼层之间抗震时刚度不稳的现象,这样合理的平立面布置对建筑抗震有利。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而言,良好的抗震缝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抗震缝两侧结构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抗震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若抗震缝设置不当在地震发生时就会变成薄弱环节,不利该建筑物的抗震。
4.2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应轻质、高强;构件间的连接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且能发挥材料的全强度。按照此原则,钢结构是最符合抗震材料要求的,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表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好,但钢材的造价及维护费用较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低廉,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经设计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但该材料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当地震持续较长时间时,在反复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构件刚度因裂缝的开展而递减,将混凝土挤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方便,但它的抗震弱点在于框架节点等构件接头强度及变形能力均低于构件本身强度而形成薄弱环节;同时预制构件装配时会产生次应力,整个结构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故这类结构不宜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的,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材。
4.3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也是能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尽量选择土地成分及土地结构具有良好密度和硬性的场地,并且该场地土质成分均匀性良好,这样的场地作为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场地,才能保证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土地能更好地、均匀地承受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设计人员在建筑场地选择中应该避开软土、液化土、采空区以及河岸边缘等相关地段,避免因为上述地质范围中土体的密实度、坚硬度以及凝结度等相关性能的低劣而导致建筑物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出现土体承重荷载能力不够的现象;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山体事故的危险地段,也应尽量避开选择其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场地。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作用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设计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作芹.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60-62.
[2]金乃聪.解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1):115-116.
[3]徐妍.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9):88-89.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作用
1、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建筑设计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强化建筑抗震设计的效果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可以对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加以运用,以此强化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其次,在目前很多建筑物存在屋顶与地步重心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的现象,对于建筑物会产生扭转效应,进而削弱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设计缺陷,就可以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合理运用建筑设计的方法,对建筑物的刚度与强度进行增加,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如此一来,建筑物的高度与体积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自身强度得到有效提升。
2.2改善建筑抗震设计的内部性能
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还需要对建筑结构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提高建筑构件布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如此才能够从根源上使建筑物内部的稳定性、合理性与安全性得到提升,例如在设计中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保障人们在发生地震时可以顺利逃生。作为设计工程师,必须以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标准为依据,对建筑抗震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以建筑结构的剪力墙布置为例,应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分析,使剪力墙得以均匀分布,并在建筑物整个底部得以贯穿,使建筑结构中心位置断裂问题得以有效避免。
3、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3.1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
近些年,虽然我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受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抗震设计还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与建筑设计的理念契合度不高。另外,我国对地震的认识不够,对地震的预测技术还比较落后,防震措施也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建筑防震设计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
3.2没有从实际出发
目前,大部分建筑在进行防震设计时都太局限于理论,只会按照固定的参数进行估计,与实际的联系较少,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可能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地震作为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地震预测时采用灵活的方法,不断从实际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我国地震预测的模式过于固定,在进行建筑结构防震设计时没有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破坏的层次和顺序,所以对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处理的不够妥当,没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抗震的设计。
3.3设计探讨不够深入
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把握地震对建筑破坏的具体信息,还要能够把握抗震设计与整个建筑设计的统一性,在兼顾大局的情况下又不会忘了细节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很少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过程较为死板,与实际的联系较少。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4.1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在抗震设计中,如果该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并且该建筑结构的布置符合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那么此建筑物势必会具备优秀的抗震能力。所谓的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指的就是在设计建筑结构体型过程中,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建筑物平面规则、对称布置,这样才能保证该建筑同一楼层间平面刚度变化一致,其次尽量考虑建筑物竖向凹凸少,使得建筑竖向刚度变化上保持稳定,避免不同楼层之间抗震时刚度不稳的现象,这样合理的平立面布置对建筑抗震有利。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而言,良好的抗震缝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抗震缝两侧结构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抗震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若抗震缝设置不当在地震发生时就会变成薄弱环节,不利该建筑物的抗震。
4.2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应轻质、高强;构件间的连接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且能发挥材料的全强度。按照此原则,钢结构是最符合抗震材料要求的,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表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好,但钢材的造价及维护费用较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低廉,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经设计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但该材料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当地震持续较长时间时,在反复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构件刚度因裂缝的开展而递减,将混凝土挤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方便,但它的抗震弱点在于框架节点等构件接头强度及变形能力均低于构件本身强度而形成薄弱环节;同时预制构件装配时会产生次应力,整个结构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故这类结构不宜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的,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材。
4.3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也是能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尽量选择土地成分及土地结构具有良好密度和硬性的场地,并且该场地土质成分均匀性良好,这样的场地作为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场地,才能保证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土地能更好地、均匀地承受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设计人员在建筑场地选择中应该避开软土、液化土、采空区以及河岸边缘等相关地段,避免因为上述地质范围中土体的密实度、坚硬度以及凝结度等相关性能的低劣而导致建筑物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出现土体承重荷载能力不够的现象;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山体事故的危险地段,也应尽量避开选择其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场地。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作用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设计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作芹.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60-62.
[2]金乃聪.解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1):115-116.
[3]徐妍.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