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于是乎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多活动;由一本书授完45分钟转向重朗读带、光碟、幻灯片、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的多样化。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的确是活跃了很多,课容量也增大了,殊不知负面影响也随之而生,那就是“度”的把握。如若把握不好,课堂教学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致使教学效果更差。我通过自己的教学摸索,觉得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语文教学切勿死搬教条或乱模仿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是别人不能具备的。只要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就是好的方法。切忌死搬教条。大凡教育者都知道同学科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但也不是别人所有的长处都适合你,如处理不当就会“照猫画虎”四不像。我曾犯过这样的错。我的同僚让她所带的学生默写生字,我就跟让我的学生默生字;同僚让他的学生默写书本正文下的注释,我又连忙跟着学生让学生默注释,搭档又让她的学生默古文、古诗,我连忙不默注释改默古诗文;没多久她又开始练作文了,我又仓皇紧赶……一学期我都被动地跟着人家跑,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期末考试,我的学生成绩远不如同僚学生的成绩。通过反思才知道,别人的长处并非我的优点。
   二、课件频繁使用并不一定好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这没错。可开始推行时多数老师都排斥,认为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忙了几天,一节课就用完了,不划算。但等到远程教育网一开通,自己掌握微机技术熟练之后,又发现课件好处真多,网上下载的稍加改动,就能使用,又不用板书,只管点鼠标,课容量还大。于是乎抢着用多媒体上课,但却忘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想想吧!学生整天被关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盯着屏幕,看完语文看数学。教师呢,放完英语放物理,一天之中学生恐怕只有在课间或体育课上才能见到“光天化日”。他们能不烦吗?况且课件大都是程序设计好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精力老是高度集中,忙着回答屏幕上一个又一个的“合作探究”。没多久就像老吃一种饭一样倒胃口,不走神、不调皮、不造反才叫怪呢。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本着学生出发,互相协作,一天中别多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即使要用也别一节课从头到尾通用,留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眼、嘴、手、相结合,这样才教学相长。
   三、课堂讨论应适当
   新课程改革是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爱学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课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是解决问题的一大法宝,但我发现很多老师让学生讨论是走过场。例我看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光碟中,让学生讨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烦恼?还没两分钟老师就让学生发言,试想我们成人两分钟能讨论出什么来呢?讨论这一环节,无论在时间还是在内容上,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驾驭得当,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四、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时,用语要词汇丰富而恰当
   课程改革提倡赏识教育,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对学生回答表示肯定。“你真棒!”“你说得精彩极了!”等词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殊不知“糖多了不甜,话多了生厌。”学生开始听到这样的赞赏是很高兴,积极性大增。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虽然自己“最准确!”可老师还是纠正了自己的“最准确”;老师已经说学生说的“非常好!”可自己还要说一个标准答案;为什么自己已经是“精彩极了!”老师又说别人回答也是“精彩极了!”?聪明的学生会发现,老师这几个词就像和尚念经一样机械重复。渐渐的对老师这种“赏识”反映开始迟钝,直至麻木。语文老师词汇量其实挺丰富的,不妨加些诸如“我同意你的看法。”“你说得很好,不知同学们怎么看?”之类的话丰富自己的评语,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发自内心地赏识自己的才干,而不是说套语。
   五、化学生的“缺点”为“优点”
   一个班由几十个人组成,每个人又都性格不同,哪个班都有些让老师伤脑筋的“人物”。有的学生爱在课堂上说话、有的爱做小动作、有的你说东他偏说西、有的爱挑“刺”、有的抓住一点理就和人吵……此时,老师应想法变“废”为“宝”合理运用,学生的缺点就会变成优点。我现在任课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就爱出风头,许多老师都烦她,我就想法满足她。使她出风头的缺点变成带动全班互动的优点。她常会提出些怪问题,我就在阅读课文后问,谁发现读了课文后自己有很多问题想发问?她准会站起来大问特问,我只挑个别问题回答她。同学们此时会情不自禁地回答她的提问,我也适时插进去提问,当然这都是有预谋地巧妙进行的,我得把她们从这个环节引到下个环节,环环相扣,这样,我常在她的不知不觉的辅助中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学生常常被下课铃声惊醒,惊呼:“这么快就下课了?”而那些爱对着干的人,就与她争不同的观点,爱挑刺的,爱看热闹的,都各得其所,本来看上去就头痛的缺点此时却成了发挥特长的优点,更成了课堂学习中的一个亮点。聪明的语文老师呀,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听、说、读、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以致用,语文应该是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学科,然而,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却发现,语文教学总是一厢情愿,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学生沉默少言,昏昏欲睡。语文课遭遇如此尴尬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如此不受欢迎呢?我们可以从“考”“教”“学”等三个角度来分析原因,思考对策。   首先是“考”的问题。考试是指挥棒,指挥着师生教学语
期刊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目
期刊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导师顾名远说: “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尤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素养。而教师的智慧就突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语文课堂为
期刊
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场面、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挂件……在这个细节上反复推敲、反复描写、反复思考,精雕细琢,达到生动描写人物、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   要在细微处看到事物的大,往往借助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写得越细腻、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表现的思想、道理就越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下笔时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出来,也是结构上层次不清,感情上苍白无力,立意上流于平庸,用词不当,空洞乏味,甚至多数雷同。分析上述现状,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写作的兴趣,表达能力跟不上,对生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根据我多年来的从教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是
期刊
大家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师深知“此中三味”。写作文章选择材料亦需如此。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套路是“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教室擦桌子”。反映到作文当中,便是选材陈旧,毫无新意,简单模仿,粗制滥造。   使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要写好,突破选材关,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呢?   一、着眼身边,小中见大   作文
期刊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树立以学生为
期刊
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文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应该导什么,又如何去导呢?   我觉得应该导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文本都有一个破解的思路,都能独立分析出文本的妙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才是根本,是“授人以渔”。而其中之“渔”便是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新的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是强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生活化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语文综合化教学。   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
期刊
古人云:境由心生。当唐人潇洒一挥狂草,自由洒脱的神韵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宋人豪气挥斥方遒,保家卫国的热情便展现得出神入化。我要说:文风皆由心生!   放荡不羁的李白流泻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   爱国如家的陆游彰显的是“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热情。   风流多情的白衣卿相流露出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奈。   光阴荏苒,墨沈已干。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