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对策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度耐力作为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对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训练,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应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科学训练,在提高运动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素质,进而提升运动员运动能力。
  1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的目的
  随着社会发展,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渐应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但自行车深受大众喜爱。自行车之所以能经受时间考验,被人民群众一如既往的喜爱,除了自行车本身便利性,还因为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而自行车运动是十分健康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自行车运动关键在于速度,而速度训练中又包含着耐力训练,所以耐力训练是自行车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提高运动员耐力,才能保证运动员骑行速度,进而在自行车骑行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2.1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需合理把控人体代谢
  现阶段,我国已形成适合大多数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但是理论体系与实际训练之间难免有出入,所以在运动员耐力训练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首先,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尽相同,在训练时不能忽略个体差异性,教练应根据运动员身体代谢情况,从而制定出最适合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混合训练方式,从而提高运动员身体耐力,当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训练时,需要结合其他可以调整速度的运动方式来实现代谢供能持续运动,提高运动员混合代谢耐力,从而提高耐力训练效果。
  2.2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人类是由爬行阶段开始,进步发展为走路以及奔跑阶段,自行车耐力训练与人类成长原则相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行车运动员的耐力通常由乳酸能与磷酸能速度有关,只有提高乳酸能速度和磷酸能速度,才能有效改善运动员耐力速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将体内糖酵解来为无氧运动提供能量,也可以理解为有氧代谢耐力与混合代谢耐力共同作用,实现运动员耐力速度的提升。所以,在运动员耐力训练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有氧计划,以最大限度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显著提升运动员耐力训练效果。同时,还需注意到训练与比赛之间的缺氧差异,在实际训练中,不断增加运动员糖酵解供能时间,以实现运动员高速度运动能力。另外,无氧代谢耐力训练方法也可以参考这一点,以比赛角度出发,制定科学训练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无氧代谢耐力训练,进一步提升运动员无氧代谢耐力,从而提升自行车运动员耐力。
  2.3 提高运动员无氧阈值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耐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控制无氧阈值速度来实现的,比如长时间跑步,长时间游泳等运动方式,都是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来提高有氧代谢耐力,大部分是采用负荷量递增的训练方式来实现训练目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运动员运动水平越高,无氧阈值也越高,所以在对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过程中,应定期阶段性测试运动员的无氧阈值,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从而提高运动员耐力素质。
  3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法
  3.1 间隔式训练法
  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中,教练可以根据间隔式训练法,对训练时间进行严格把控,以此开展耐力训练。在具体耐力训练过程中,让运动员始终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每间隔1~10分钟,增加运动员运动强度与速度,以此让运动员形成一个平稳的缓冲期,为适应各种强度训练打好基础。耐力是一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疲劳感,这种间隔式训练法主要是将进入身体的氧气迅速传输到运动员肌肉组织,防止氧气变为乳酸,影响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耐力,从而提高运动员耐力素质。
  3.2 爬山训练法
  爬山作为大众喜爱的运动方式,将其融入到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中,也可以有效锻炼运动员耐力。爬山训练法是指利用自然山地条件开展山地自行车训练的一种方式,在爬山训练过程中,由于山地环境位置的特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未知困难,在克服困难进行训练的同时,会充分锻炼到运动员许多不常用的肌肉,以此实现自行车运动员肌肉素质的整体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爬山训练法作为自行车运动员耐力训练方式之一,虽然可以获得较好训练效果,但是在训练过程中自行车运动员的体能耗费较低,因此,爬山训练法更适合应用于日常训练间隙,或者在空闲时间开展。
  3.3 速度訓练
  自行车运动项目作为一种竞技型比赛,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运动速度,运动速度作为速度耐力的重要锻炼内容之一,要想提高运动速度,首先需要加强速度耐力训练的训练强度,并结合其他因素对运动员进行综合训练,促使运动员协调发展,以此提高运动员耐力素质。另外还需要注意,在耐力训练中,切勿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训练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行车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要求更为严苛,所以在运动员训练中,教练员应着重关注运动员心理状况与身体状况,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训练方案,采取有效训练方法,加强耐力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大同市体育项目训练中心)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方略,并在十九大中对“立德树人”教育进行进一步完善。依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变化,促使教学随之进行改变。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提出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融入核心素养,在全力进行地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进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对满足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而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通过多元化的策略进行微课的巧妙运用,以此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随着我国新课改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它不仅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语文知识,还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假期我有幸得到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看到名字我就感觉畅快,遂一睹为快,便爱不释手。李希贵校长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故事,给予了我深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课堂也需要把握“自由”这一主题,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同时也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游戏教学既能适应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鉴于此,本文就游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正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阶段。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征,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够建立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围绕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提出相应的运用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教学的发展。
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发展的时期,而高中政治课正是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政治学科具有较强理论性与时政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氛围的烦闷与枯燥,形成固定统一的教学方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形成,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提升其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拳击运动属于一门对抗性很强的运动,但现如今许多拳击教练在教学过程中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板,无法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与力量水平,导致他们在单一的技巧练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练员要通过培养学习者拳击战术意识与发挥运动员个人优势这两大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应用能力,激发出自主练习的热情,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技战术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供参考。  1 技战术要
期刊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时,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行着革新,这也为音乐合唱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立足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都能够在合唱训练中获得更多自我展示契机,并让他们的音乐素养、团队精神均得到有力培养。基于此,本文就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有效训练策略做了分析,以期能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新的教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