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尝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l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概括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阅读多流于形式,它仅仅是老师“讲解”课文的引子,是课堂的一个程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的让阅读教学抢占课堂主阵地,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作了大量尝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机盎然的有机体,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读真是对教材的一大浪费,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会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明确训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朗读指导要具体得当
   加强朗读训练,并不是机械地、盲目地多读,而是要根据朗读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也可由老师范读,听录音、开展读书擂台赛等手段辅助,让学生常读常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找准阅读切入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进程。”这就告诉我们“读”自身的重要意义,不学会阅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利用课堂这个大空间,对课文及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归纳、提炼,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松树金龟子》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白作者对金龟子细致的观察,对小动物的爱心,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弄明白了金龟子的生活习性、死亡和繁衍等知识,一节课改变了过去对说明文的枯燥讲解,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三、丰富情感,提升阅读魅力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社会的有益提示。”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语文与生活。生活即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亲情教育单元,这里有细腻的母爱、有深沉的父爱、有真挚的兄弟情谊……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同学之谊,从而知道感恩,知道珍惜,进而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付出,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白求恩同志离学生已经很远了,但白求恩的精神永存。当时,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已评选揭晓,其中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马班”邮路的王顺友,他身上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由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起来,结果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明显提高。
   四、提高个人素养,适应课堂需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形式美轮美奂,内容纵贯古今。阅读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有博古通今、兼收并蓄的储备,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求老师有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悟。语感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堂好的语文课,还要靠教师优美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试想,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讲解,你怎能将这堂课上得绘声绘色呢?怎能带动学生情感共鸣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驾驭文本,能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刚柔相济的教学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新课改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依托,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抢占语文课堂主阵地。
其他文献
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词亦是唐诗之后又一高峰。唐诗与宋词内在精神相比较,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得其时,各擅其美.唐诗崇高雄浑,具阳刚之美。宋词美在气骨,故瘦劲;婉丽优美,具有蕴阴柔之美。   一、各自蕴涵的自信的程度不同   唐诗以慷慨报国、昂奋热情的豪迈见长,或以痛斥时弊、无所畏惧的批判著称。体现了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显现出了开阔雄浑的盛唐气象。他们的作品中显出高昂明朗
期刊
一、随笔的内涵   随笔,英文称“Essay”,是广义散文中的一种,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为了明确随笔的内涵,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随笔与笔记、小品文和散文等的关系。随笔与笔记、小品文、杂文和散文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随笔与笔记   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
期刊
一、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   叶圣陶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句话说得真是精妙。它指出了真话是作文的灵魂,只有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在读者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说话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作文只有“真”,才有其生命力,只有“讲真话”,才是作文发展的方向,否则,作文教学、作文写
期刊
一、什么是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或者感动等写下来而写成的小文章。读一本书,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于是,拿起笔把它记下来。这种写作是随机而发的。篇幅上没有具体的要求,也许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也许写几句心里话,意思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读书随笔,可以说是平常所做的读书笔记的一种进化形式。它虽然看似简单、灵活,但却可以培养思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的软肋。作为老师,当你费尽心思将各种写作的技巧方法传授给学生,期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时,却发现学生依然无话可说、无法可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与既定的目标相去甚远,结构混乱,语言干瘪,有的甚至还不如讲解之前的水平,变成了邯郸学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过认真分析,我发现问题出在写作方法的传授上,因为老师所教的写作方法往往是割裂开的,每次作文课讲解的层面都是不同的,学
期刊
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依据的法则。随笔写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也必然有自己所遵循的法则,那么,随笔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放手性原则  传统写作教学过于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制订题目,确立体裁、字数,到评价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写什么、怎样写
期刊
随笔,是指作者真实地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的文字。随笔是个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个性的表现舞台,常常流露出一种自然美。在写作中,它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日记   日记就是对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有的兼记感受。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可以记事、写人、状物、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期刊
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部分人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另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属于思想教育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或论说文,它必然要担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因此,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属性。有的折中,认为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又提出文学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性、基础性、螺旋性、直线性、运用
期刊
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即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学习、操作,使之具有阅读和写作的特长或技能。语文教学的这个目标决定它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技能,具备特长。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从精读课文做起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经过初中和小学阶段的读背积累,到了高中,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因此高
期刊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个个都优秀,没有学困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学困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所占比例太大,影响很大,就会对班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班级教学质量、育人环境,给整个学校教学也会带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简述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学习态度   针对学困生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