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概括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阅读多流于形式,它仅仅是老师“讲解”课文的引子,是课堂的一个程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的让阅读教学抢占课堂主阵地,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作了大量尝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机盎然的有机体,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读真是对教材的一大浪费,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会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明确训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朗读指导要具体得当
加强朗读训练,并不是机械地、盲目地多读,而是要根据朗读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也可由老师范读,听录音、开展读书擂台赛等手段辅助,让学生常读常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找准阅读切入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进程。”这就告诉我们“读”自身的重要意义,不学会阅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利用课堂这个大空间,对课文及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归纳、提炼,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松树金龟子》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白作者对金龟子细致的观察,对小动物的爱心,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弄明白了金龟子的生活习性、死亡和繁衍等知识,一节课改变了过去对说明文的枯燥讲解,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三、丰富情感,提升阅读魅力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社会的有益提示。”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语文与生活。生活即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亲情教育单元,这里有细腻的母爱、有深沉的父爱、有真挚的兄弟情谊……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同学之谊,从而知道感恩,知道珍惜,进而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付出,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白求恩同志离学生已经很远了,但白求恩的精神永存。当时,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已评选揭晓,其中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马班”邮路的王顺友,他身上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由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起来,结果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明显提高。
四、提高个人素养,适应课堂需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形式美轮美奂,内容纵贯古今。阅读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有博古通今、兼收并蓄的储备,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求老师有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悟。语感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堂好的语文课,还要靠教师优美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试想,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讲解,你怎能将这堂课上得绘声绘色呢?怎能带动学生情感共鸣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驾驭文本,能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刚柔相济的教学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新课改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依托,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抢占语文课堂主阵地。
一、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机盎然的有机体,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读真是对教材的一大浪费,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会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明确训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朗读指导要具体得当
加强朗读训练,并不是机械地、盲目地多读,而是要根据朗读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也可由老师范读,听录音、开展读书擂台赛等手段辅助,让学生常读常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找准阅读切入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进程。”这就告诉我们“读”自身的重要意义,不学会阅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利用课堂这个大空间,对课文及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归纳、提炼,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松树金龟子》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白作者对金龟子细致的观察,对小动物的爱心,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弄明白了金龟子的生活习性、死亡和繁衍等知识,一节课改变了过去对说明文的枯燥讲解,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三、丰富情感,提升阅读魅力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社会的有益提示。”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语文与生活。生活即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亲情教育单元,这里有细腻的母爱、有深沉的父爱、有真挚的兄弟情谊……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同学之谊,从而知道感恩,知道珍惜,进而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付出,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白求恩同志离学生已经很远了,但白求恩的精神永存。当时,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已评选揭晓,其中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马班”邮路的王顺友,他身上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由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起来,结果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明显提高。
四、提高个人素养,适应课堂需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形式美轮美奂,内容纵贯古今。阅读这样的文章,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要有博古通今、兼收并蓄的储备,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求老师有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悟。语感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堂好的语文课,还要靠教师优美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试想,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如果你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讲解,你怎能将这堂课上得绘声绘色呢?怎能带动学生情感共鸣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善于驾驭文本,能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刚柔相济的教学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获取知识产生情感共鸣。
新课改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依托,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抢占语文课堂主阵地。